天天看點

批評和表揚的藝術

    印度近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泰戈爾,被舉為印度近代文學的創始者。他在6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給人們留下了50多本清新隽永的詩集被世界文壇譽為“詩聖”。泰戈爾如此輝煌的成就,是與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

  泰戈爾的父親是一位文學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經常有人到他們家裡朗讀詩文,讨論哲學,表演戲劇,這使泰戈爾在幼年時期就種下了熱愛文藝的種子。特别是他的雙親,根據印度是“詩之國”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他們把詩歌作為教育孩子的一個有力武器。當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時,他的母親必定背誦一首小詩告誡他;當他在學校裡學了字母之後,父親給他上的輔導課就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當他學了數、理、化課程的法則、公式時,他的父母又精心地幫助他用詩的形式把這些法則、公式表達出來,琅琅上口,便于記憶。由于泰戈爾從小就生活在詩歌的海洋之中,受到了詩歌的熏陶,是以當他到8歲時,就學習寫詩了;14歲時就發表了愛國短詩《現代印度教——廟》;16歲時發表了《詩人的故事》,在社會上受到了好評,進而為後來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異曲同工的是,我國前圍棋國手黃乃偉開始學圍棋時,是少兒棋訓班裡最差的一個,但最終卻成為中國女棋手中第一位九段棋手。這中間的路是怎樣走過來的呢?她說:“我在少兒棋訓班時,爸爸給我制定一個最低标準——趕上水準最接近的一個,之後再趕上水準最接近的同伴,一步一步地追上來。”

  上述中外名人的父母堪稱高明的“第一教師”,前者借助詩的環境有意識地智熏陶孩子,後者給女兒定的目标是最低的,卻又是最切實際、最有可能實作的。要是一開始就給他(她)定個“偉大的目标”——向“詩人”或“九段”進軍,恐怕一下子就把他們的興趣和信心都吓飛了,哪還會取得後來的驕人成績?

  是以,中外名人這一教子成材之法,給望子成龍心切的父母們一個啟迪:給孩子們制定奮鬥目标,千萬不能脫離實際,不是越“宏偉”越好,一定要考慮孩子原來的基礎,考慮實作目标的可能性。否則,過高的目标隻能使孩子産生自卑的心理,覺得可望而不可及,以緻打擊學習積極性,得不償失。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ishizhecn/954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