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作者:鳳凰WEEKLY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文/凱斯

編輯/米利暗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沒想到,在2023年的熱搜榜上,居然還能看到“刀郎”這兩個字。

事情是這樣的:

歌手刀郎最近發了新專輯《山歌寥哉》,其中有首歌名叫《羅刹海市》,在網上,大家紛紛狂熱地對着這首歌詞做閱讀了解。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有人覺得,這首歌表面上說的是《聊齋志異》裡的一個故事,但他真正要譏諷的,是社會上一些黑白颠倒的現象。

有人從這首歌裡那句“西邊的歐鋼有老闆,生兒維特根斯坦”出發,認為刀郎是在用《羅刹海市》講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還有比較離譜的,說這首歌反映了時下國際的大形勢,刀郎完全是用國際大視野在做音樂。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但接受度最高的一種解讀,還是将《羅刹海市》,視作是是刀郎對娛樂圈的複仇。

網友分析,說刀郎是借此歌來暗怼當年瞧不起他,甚至聯合起來打壓他的那些音樂圈大咖們,突出一個“罵人不帶髒字”。

是以,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往事又為何能在二十年後再度泛起漣漪?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圍攻光明頂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命運齒輪開始轉動的2004年。

在那一年,一個名叫羅林的名不見經傳的33歲四川歌手,以刀郎為藝名,發行了他的新專輯《2002年的第一場雪》。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而這張專輯在幾乎零宣發的狀況下,狂賣了270萬張。

這個資料有多恐怖?

同樣在2004年,蔡依林的《城堡》,全亞洲的總銷量是150萬張,而楊坤兩張專輯加在一起,也一共隻賣了200萬張。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并且,據當時一位給《2002》做發行的公司高管估算,如果把盜版都算上,那麼這張專輯的總銷量,很可能已經突破了1000萬。

毫無疑問,仿佛在一夜之間,刀郎一下子就紅得發紫:

他在2005年的福布斯名人榜裡位居13名,年收入高達1200萬元,各大唱片公司都搶着與他簽約,連張藝謀都把他請到了電影《十面埋伏》首映式的現場獻唱,一時間風頭無兩。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許多媒體都把刀郎的走紅,稱作為“刀郎現象”。

然而在2004年的華語音樂圈内,卻并沒有多少人認可刀郎。

當被媒體問及“如何看待今年爆火的新人刀郎”時,當時許多歌星的回應,可以被概括為以下四個字:

“刀郎,不行!”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這其中,有些歌星說得還算溫和。

像樸樹就說,自己雖“談不上欣賞”,但覺得“應該允許有各種不同的音樂存在”。

劉歡則表示,“我并不願意去評價别人,我想如果他(刀郎)的歌有人喜歡,那麼他就有他存在的價值”。

而有些歌星,那就直接開怼了:“這哪是搞音樂,這是搞傳銷”。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汪峰認為,“刀郎的成功全是拜媒體所賜,如果沒有惡炒,他根本不會有如今的虛假繁榮。”

而楊坤則說得更狠,“他(刀郎)有音樂嗎?你認為他那是音樂嗎?”

據坊間流傳,這些歌手裡和刀郎宿怨最深的人就是那英。

2010年評選“樂壇十年影響力歌手”時,評審團主席那英曾力阻刀郎入選。

因為她認為:“刀郎的歌不具備審美觀點”。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關于那英到底還說了刀郎啥,網絡上衆說紛纭,大夥可以自行鑒别

“但說銷量呢,我又閉嘴了,我們沒有人能賣得過他,但我們不能隻看銷量。”

當時說這一席話的那英肯定沒想到,二十年後她的評論區會是以被網友攻陷,沖了300多萬條評論。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如今的那英社交媒體評論區

然而在當時,不隻是歌星,幾乎整個華語音樂圈,都相當不待見刀郎。

有個樂評人就說,刀郎的音樂“怪腔怪調”,讓他“從生理上讨厭”,并且如果他在飯店裡聽到《2002年的第一場雪》,就會當場讓老闆把歌“調小一點”。

高曉松也曾在采訪中表示,他在某檔音樂節目做評委,如果選手唱刀郎的歌,那麼他就會有大機率将其直淘汰掉。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而當被問及到底因為什麼而反感刀郎時,這些音樂人給出的答案則是:

“刀郎,太土了。”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土,怎麼了?

刀郎的歌土嘛?

平心而論,如果隻看他那張《2002年的第一次雪》,那可能确實“土”。

編曲和混音乏善可陳,歌詞寫的也直白得像土味情話,好不容易用了一些新疆的民族音樂元素,還被當地人揶揄說“根本就不懂我們”。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有關刀郎的“土”,最好的一個佐證就是李宗盛。

有網友說,李宗盛會給刀郎做那張《喀什噶爾胡楊》,就是對刀郎藝術性的最大認可。

但李宗盛對刀郎,更多的應該是一種類似于後來對李劍青那樣的“樣本觀察”。

大哥的原話是:“我沒看好他,為他做專輯隻是覺得這個案子有趣......刀郎的音樂很粗糙,隻是一個小樣。但他的嗓子還行,唱得挺有特色。”

并且刀郎後來也在采訪中感歎,說跟着大哥做音樂後,他才發現“在編曲上,我的很多方式都比較原始”。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然而問題在于:

土,又怎麼了?編曲不優秀,制作不精良,又怎麼了?

不誇張地說,刀郎之是以能在2004年火遍大江南北,靠的恰恰就是他最真摯的“土”。

其實在一開始,《2002年的第一場雪》的全國經銷商,也想走傳統的唱片宣發的那種“高大上”的途徑。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結果北京和上海,這兩個當時唱片消費最核心的城市,對這張專輯也是完全不感冒。而全國幾百個電台DJ,也根本沒有人願意放什麼《沖動的懲罰》。

換句話說,那些當時的音樂KOL,沒有人看好這張“毫無品味”的專輯。

無奈,經銷商隻好退而求其次。

他們跑到青島的鬧市區,讓音像店的店員每天按時放一段時間《2002》,跑到廣州的理發店,免費給他們發專輯,隻求他們能在剪頭時拿這個當背景音樂。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而這,起到了奇效。

刀郎的音樂開始出現在小飯館裡,出現在計程車裡,出現在無數中小城市街頭巷尾的大音響裡。

直白的歌詞,淺顯易懂,配合着高亢的嗓音,擊中了無數人對于情愛最樸素的了解:

她用了“火火的嘴唇”,那我們自然就要在“在午夜裡無盡的消魂”;我聞到她身上“香味”,那難免就會在“在冰與火的情欲中掙紮徘徊”......

在當時那些為了“格調”而将愛情無限“修辭”化,遮遮掩掩表達的中文歌詞裡,刀郎這一番直抒胸臆的大白話,确實俘獲了無數普通聽衆的心。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有人叫刀郎“21世紀的王洛賓”,央視主持人阿丘也說:

“我不是什麼樂評人,刀郎為什麼會火,我也說不出個一二三。隻覺得聽他的歌不累,不像現在有些歌老愛繞彎。”

于是,星星之火開始燎原,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走進音像店,詢問有沒有《2002》賣,在最巅峰的時候,經銷商每周需要向全國各地發20萬張專輯。

而直到此刻,北京和上海的音像店才後知後覺地注意到了刀郎的存在,才意識到原來樂壇出了這麼個人物。

刀郎的這張專輯,屬于是“農村包圍城市”了。

而《2002》的成功,也讓當時高高在上的唱片工業突然意識到:

他們所制作的那些所謂的音樂精品,和老百姓真正喜歡的東西,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距。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刀郎不是音樂科班出身,早期沒有大的唱片公司願意簽他,更沒有圈内的大佬樂意帶他。

他能在2004年爆火,真的就是因為普羅大衆對他的喜愛。

高曉松将這一切,稱之為音樂産業“士大夫階層”的失敗,他當年的闡釋相當精準:

“(音樂)從業人員屬于士大夫,排擠那些非大學出身的人,我們企圖以精良的制作引導大衆,刀郎的成功恰恰證明了這種引領的失敗和社會的可笑。所謂唱片業的核心挺霸道的,我們把持話語權太久了,可實際上沒人派我們把持。”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而唱片工業對音樂消費者的俯視,一向如此。

在刀郎之前,任賢齊的《心太軟》,就因為傳唱度過高,買菜大媽都會唱上兩句,而被媒體戲稱為“菜市場音樂”。

但還是那句話,難道買菜大媽聽的音樂,就不叫好音樂了?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是以說,刀郎成功的本身,其實就是對所謂“好音樂”解釋權的一種沖擊和撼動。

而這種沖擊與撼動,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刀郎的“複仇”為何這麼火?

在《羅刹海市》大火後,無數網友便占領了那英和楊坤等歌手的評論區。

甚至連歌手們早年間的一些轶事,也被網友給挖了出來,大加嘲諷。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 我們的曆史視訊也都被網友翻了出來重新品評…

事情俨然已經變成了一場群體的狂歡。

但大家為什麼會對這波刀郎的複仇如此上心?

網友們是閑得慌嗎?要紛紛趕赴評論區,為素不相識的刀郎伸張正義?

不是。

而是大多數人在這出刀郎時隔二十年的複仇爽劇裡,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普通人過一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又何曾沒有遭受過來自“權威”“上位者”“成功者”的打壓?又聽過多少句來自外界的刻意否定:你不行、你就是垃圾、你能力雖然強,但升職加薪輪不到你……

但可惜的是,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像刀郎一樣上演一出精彩的反殺。

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羅刹海市》并不是刀郎的“複仇”,而是萬千被打壓,被俯視的普通人的“複仇”。

這一切,不由得讓人想起了近年來火爆的一系列複仇爽劇。

從贅婿到九轉大腸,再到《黑暗榮耀》和這一次的《羅刹海市》,每一波來自下位者、普通人、被欺負的人的複仇,都能夠在網絡上激起了一輪新的熱潮。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日常生活欠普通人的正義,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終于得到了伸張和發洩。

我們再回到音樂本身。

當年刀郎遭到音樂界人士圍攻,那個唱片時代被少數精英和權威所掌控,由他們來定義“什麼是好音樂”的音樂圈如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歡迎來到去中心化的時代。

推薦算法已經完全接管了曾經的樂壇權威,由精英小圈子所引導的統一品味,變成了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每日推薦歌單”,每一種類型的音樂最終都會抵達欣賞它的人群。

在這個時代,沒有人再有資格來教育你什麼是高雅,大家會自己用腳投票,用點選量來篩選出真正的大衆流行音樂。

算法和資料,公平且誠實。

而這種群體的選擇本身,彙聚成了一股強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令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獲得了一份日常生活中稀有的掌控感。

音樂界衆口一詞說刀郎沒品味,大家就偏要從刀郎的歌詞裡,品咂出萬千韻味和無窮的指向,甚至将他奉為當代哲人。

那英說刀郎不行,大家就要一起在網絡上叱咤風雲,攻陷那英的評論區。

在刀郎複仇爽劇背後的實質,是算法時代精英的失落、大衆的狂歡。

當平民掌握話語權,同樣曾被冠以土味的鳳凰傳奇,也重新翻紅;

而楊坤說《驚雷》這歌惡心時,演唱者MC六道也有底氣,能和他怼得有來有回。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刀郎當年那樣“銷量高而不受尊重“的故事将不複存在,因為哪怕以往被視為嚴肅歌手的創作者,也都在紛紛向流量伸出橄榄枝。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此時大家再回看刀郎,就會發現,他反而成了那個領先于華語音樂圈版本的存在。

因為早在20多年前,他的那張《2002》,就已經在發售後掀起了一場媒體口中的“新平民音樂運動”。

但不得不提的是,網絡上關于那英對刀郎的嘲諷,其實刀郎本人也曾辟謠過:一些說法其實是空穴來風。

刀郎發新歌,網友為什麼要跑去罵那英?

這一次,刀郎本人或許也從未真的想過要用一首《羅刹海市》來實作自己的“複仇”。

因為領先行業二十年的刀郎,其實早已放棄了“短平快”的流量歌曲,追求起了下一種精神境界。

早在2020年,刀郎就已經回到了華語樂壇發專輯。

先是《彈詞話本》,将江南的蘇州評彈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兼具了實驗性和藝術性的雙重氣質;

接着是《如是我聞》,直接把《金剛經》給重新編曲演唱了一遍;

之後就是涵蓋龐雜音樂元素的《世間的每個人》,以及結合聊齋文本和民間曲牌的《山歌寥哉》......

這幾張專輯都相當有匠氣,在樂迷群體裡收獲了極高的評價,再也沒人會把刀郎和“土”和“爛俗”挂鈎了。

但同樣,他的這些高品質的創作,也很難再獲得像當年《西海情歌》和《2002年第一場雪》那樣的傳唱度。

隻有《羅刹海市》,成了那個出圈的例外。

大概也許是隻有這首歌,會讓許多人在2023年的今天,依然會再一次回想起:

二十年前,曾有一個草根,曾用他最直白的音樂,征服了無數最普通的聽衆,給當時那些高高在上的華語樂壇上位者,一記強烈的,來自民間的震撼。

他的名字,叫做刀郎。

參考資料:

1. 解析刀郎:滿街“刀郎”讓唱片界神經繃緊(圖),北京娛樂信報

2. 汪峰胸懷激烈:刀郎現象是流行音樂的悲哀,明星BigStar

3. 樸樹妙語評刀郎:談不上欣賞 但沒資格評價,搜狐音樂

4. 刀郎走紅:2004年最稀裡糊塗的一場雪,南方人物周刊

5. 劉歡訪談:我不評價刀郎 我不是流行樂第一人,搜狐娛樂

6. 李宗盛:刀郎的音樂很粗糙 我沒看好刀郎(圖), 京華時報

7. 大聖發行公司:大勝而歸,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