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藍色巨人IBM

第一次接觸IBM 算是在2010年的 藍色之路,我驚歎的是中國大學生對這個實習機會的狂熱追求,僅北京參加筆試的人數就多達幾萬,筆者沒能足夠幸運,放而足夠悲劇的在第一輪就結束了這緣分。

看完吳軍對藍色巨人的描述,我大緻明白了這個IT也的巨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變得強大無比的,于此我想以IBM主要業務的變更為線索,去記錄它在這一百年間所經曆的行業百态。

一:趕上機械革命的最後一次浪潮

機械革命從三百年前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般認為其高峰是十九世紀末期。當時很多人認為機械可以代替一切,就如同今天不少人認為計算機可以代替一切一樣。IBM 就是在那個背景下成立的。而一開始IBM的主要業務就是生産一些用于管理的機械諸如打孔機,制表機等等。基于此,他們的主要客戶就是政府部門和大的企業。

随着第一代總裁華生以卓越的管理才能帶領IBM度過1929——1933的經濟大蕭條,IBM進入了穩定的發展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們甚至做起了軍工業務,買槍,并參與過注明的曼哈段原子彈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時代和電子時代的分水嶺,也在當時引發了企業内部的發展路先的讨論。最終小華生以卓越的見識赢得了這次論戰,自此IBM發展路變一步一步成為電子技術革命的開拓者和領航者

二:上司電子革命浪潮

有一位先哲說過,社會的需求對科技進步的作用要超過十所大學。計算機在美國軍方的刺激下飛速發展,小華生看到了計算機在今後社會中将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決定投資發展計算機,并請來馮· 諾伊曼做顧問,并成功的将計算機成政府和軍方推廣到明間。最為當時個人 電腦的上司者,時至今日無疑寶座已經被微軟和intel 霸占,這主要的原因有三個:IBM 的基因,反壟斷的後遺症以及微軟的崛起。

基因:IBM 的客戶群基本上是政府部門、軍方、銀行、大企業和科研院校,它從來沒有過經營終端消費型産品 (consumer products)的經驗。

反壟斷結果:1982 年,IBM 和美國司法部在反壟斷官司中達成和解。和解的一個條件是,IBM 得允許競争對手的發展。考慮到pc機不像大型機那樣門檻那麼高這直接導緻了pc的易仿制行。一方面,自己不願意下功夫做 PC,另一方面無法阻止别人做 PC,IBM 隻好看着康柏 (Compaq),戴爾(Dell)等公司作大了。

微軟的出現:依靠dos 版權起家的微軟在開發出圖形化作業系統windows後幾乎壟斷了微機軟體,随着微機性能的提高,在很多領域代替了大型機的作用,IBM出現嚴重虧損,并出現了大規模裁員。

危亂時刻,路易斯·郭士納(Louis Gerstner)。受命危難,出任 IBM 的首席執行官。他的救世之策包括:對 IBM 進行大規模改組,裁掉了一些備援的部門和一些毫無前途的項目,他對公司的一些機構和制度進行改革,在研究方面,郭士納将研發經費從營業額的 9% 降到 6%,并上司IBM成為一個服務型的公司,并将自己的使用者群定位在企業級,而放棄了自己不在行的終端消費者市場,出售pc電腦給聯想可以明确的看到IBM的業務理念。

IBM 在百年來曆次技術革命中得以生存和發展,自有其生存之道。它在技術上不斷在開拓和發展,以上司和跟随技術潮流;在經營上,死死守住自己核心的政府、軍隊企事業部門的市場,對進入新的市場非常謹慎。迄今為止,它成功地完成了兩次重大的轉型,從機械制造到計算機制造,再從計算機制造到服務。它錯過了以微機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技術浪潮,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基因所決定的。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營業額和利潤最高的技術公司。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會随着科技發展的浪潮順順當當地發展,直到下一次大的技術革命。

IBM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服務公司(consulting company),第二大軟體公司,第二大資料庫公司,依舊如巨人一般在IT行業诠釋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