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份關于重名token的韭菜自救指南,請查收!

真假BOX

真假BOX的事情,喧嚣了已經有段時間了。

2017年12月,企業級數字資産保險箱應用BOX項目發行了BOX盒子币。2018年7月,數字内容産業的區塊鍊公鍊ContentBox也發行了BOX币。

然後故事就十分精彩了,簡單概括就是:BOX指責BOX在蹭BOX的品牌影響力,BOX回應BOX在碰瓷……然後币圈的圍觀者們跟着議論兩句,選擇性地站隊BOX或者BOX,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并沒有争論出什麼結果來收場,是以BOX還是叫BOX,而且依然有可能會有新的BOX湧現出來。

正常現象

事實上,token重名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

其實人們稱呼的token,比如BTC、ETH、LTC等,并不是token的全名,而是簡稱。比如Enterprise OperationSystem,相信絕大多數炒币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這是什麼,但一說EOS就明白了。

是以每一種token都會用一個辨別的符号,通常采用二到四個字母的縮寫,比如HT、XRP、DASH等。

而且,由于以太坊的ERC20協定,實作了讓任何人都能發行token的可能,而發行token就可以進行募資,并最終建立自己的生态。是以現在市場上已經有了成千上萬種token。而Token多了,總會有重名的事件發生,尤其是簡潔易懂還比較正面的名字。就好比你的身邊,總會有一個叫張偉的人,但叫楊偉的估計就很少見了……

當然了,重名無疑會帶來不便,比如使用者可能會“買錯币”,造成投資損失。而且,重名的項目方在宣傳時撞車的話,那場面也是很尴尬。

無解之解

而關于解決token重名問題的方案,目前并不多,大概可以分成三種。

第一種方案是靠行業自律來解決,也就是大家起名之前,看到有人起過的名字就别再起了。可問題是好名字人人都想要,就連清代皇室起名還專挑生僻字,生怕給百姓起名帶來不便,是以都叫什麼胤禛、顒琰、旻甯什麼的,憑什麼你區區一個小項目起的名字别人就不能起?

一份關于重名token的韭菜自救指南,請查收!

更何況在市場行為中,大個核桃、旺子牛奶……從來都不少見,就連這種明顯不占理的事情都層出不窮。是以如果說靠行業自覺的話,你自己覺得區塊鍊行業自覺過嗎?

第二種方案是訴諸于法律來解決,也就是打官司讓法院來判決。那就更無解了,首先訴諸于哪國法律就是個問題,還有法律保護不保護的問題等等。

而且根據我國的商标法,注冊商标是分類保護的,隻要商标不是相同或類似類别就不算侵犯商标,當然馳名商标另當别論。但是在BOX控訴BOX蹭品牌之前,相信大多數人都沒聽過BOX,是以BOX确實有碰瓷嫌疑……

是以解決重名币的問題,現階段來看是無解了?不!圓石告訴你,事情沒那麼簡單。

一份關于重名token的韭菜自救指南,請查收!

第三種方案是韭菜提高姿勢水準,也就是通過技術性手段來防止錯買重名币。

簡單來講就是,買币的時候一定要認清LOGO!對,你沒看錯,認清LOGO!可以避免90%以上的重名币現象。另外那10%,那就真的不是重名那麼簡單了,那涉及釣魚,是違法的啊。咦?不對,發币(艾希歐)本身就是違法的……

除了認LOGO之外,還可以看全稱是否正确。當然,隻認LOG O和看全稱的話,怎麼能稱作是技術性手段呢?終極大殺器是查一下币種的合約位址!

盡管币種的縮寫可能會撞車,但合約位址卻是獨一無二的,就好比人盡管可以重名,但指紋不可能重合一樣。

是以隻要是在以太坊上開發的數字貨币,打開https://etherscan.io/,就能在以太區塊浏覽器上查詢出合約位址。

一份關于重名token的韭菜自救指南,請查收!

比如我們來示範一下,搜尋一下一個區塊鍊+票務的token——STNT,就會出現2個STNT,一個全稱是StoneTicket,一個全稱是Storage Network Token。

一份關于重名token的韭菜自救指南,請查收!

呃,雖然看全稱已經知道了是要找第一個……但為了安全起見,我們還可以點開去檢視合約位址。是以我們來打開第一個STNT。

如果交易所上顯示的合約位址也是這個合約位址,那麼恭喜你那裡的STNT是區塊鍊+票務的token。如果不是,那就再去查詢另一個的合約位址。

說這麼多,總結起來就是token重名很正常,韭菜們隻能在交易時自救了……

一份關于重名token的韭菜自救指南,請查收!

本文來源于“圓石财經”公衆号(ID:gogogo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