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加密貨币與 Defi 的去中心化和流動性風險

I’ve always wanted to see the frontier. 

— John Dunbar, Dance with Wolves

我一直都想要看看蠻荒世界。

— John Dunbar,與狼共舞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 去中心化金融) 是當紅的加密經濟應用,但 Defi 的風險遠高于傳統金融。 許多人享受不到去中心化的好處,加入 Defi 卻難逃虧損的命運。 其實所有投資都有風險,隻是加密貨币和 Defi 的風險更大而且跟獲利不成比例。

無中心化的保護

去中心化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原本提供保護機制的那個中心化機構不見了。 沒有人提醒你風險有多大,你适不适合投資這個産品,還有這個 Defi 組織到底夠不夠資格提供他所宣稱的服務。 在傳統金融裡,金融是特許行業,這表示所有提供金融服務的機構必須要經過審查,必須要有專業的人員,還要有足夠的準備金。 每個從業人員必須要考證照,必須要每年修習一定的課程。 産品要經過核準,費率不能太高,對消費者要保護,有問題可以跟主管機關申訴。 如果你的提款卡密碼忘了,或是親人過世,隻要找銀行大概都可以找得回來。 但自己保管加密錢包的風險很高,畢生積蓄被偷或是忘記密碼取不回來的人太多了。

加密貨币和Defi 純粹是個蠻荒世界,幾個人的團隊就可以提供服務,一群開發人員異想天開的 新金融 模式不斷的推出。 沒有中心化的監管,Defi永遠都是個風險巨大的賭場。 每個月都有幾十件 Defi 被駭的事件,說實話在Code is Law 的智能合約世界,錢怎麼被搞掉都怪不了别人,隻能怪程式寫的不好。 有些被駭的 Defi 犯的隻是低級錯誤,有些則是基本的金融原理都不了解。

雖然架構在去中心化的理想上,但除了公鍊和部份平台之外,很多 Defi 或者功能币都是高度集中,風險也特别大。 南非的 Africrypt 交易所卷款失蹤、Internet Computer ICP 整個網絡基本上都是高度集中的。 并不是因為有比特币或是區塊鍊就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帶來的好處很多,但沒有監管所造成的亂像讓這裡變成很危險的環境。 相信未來可以有更好的 Defi 服務,隻是現在還是太糟糕了。

流動性風險高

流動性是大多數 Defi 最大的問題,很多針對 Defi 的攻擊都是基于流動性匮乏。 流動性風險在于有大量單邊需求的時候,個别 Defi 服務無法消化這些流動性需求,市場零散化和無上限的金融服務是最大的原因。

市場零散化market fragmentation 是指一個大型的市場被分割成互不流通的小市場,每個市場的胃納量相對的都很小,禁不起大量的流動性需求。 自動化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AMM)是有很大的流動性風險。 AMM的邏輯是買賣代币之間維持一定的兌換比率,如果兩個代币的需求有明顯變化,這個兌換比率也會自動做出調整。 隻要有相當大額的兌換需求就可以操縱這個比率,即使有外部 oracle 參考價也于事無補。 在任何金融市場都一樣,流動性不足價格自然會大幅波動。

解決方式在金融市場是很普遍的概念:把池子變大或是把流動性需求做限制。 池子要變大要連接配接更多的流動性提供商,與其他的AMM或 Liquidity Pool互通就可以,自己吃不下來的就往别的池子送,這是 Liquidity Provider的概念。 但被攻擊的 Defi 卻都沒有做這些。 如果池子變大還不夠,就限制流動性需求,同時間能接受的訂單做限制或是熔斷即可。

Belt Finance 在2021年5月29日19:23被灌入2億的BUSD,而原本的Venus池隻有6千萬,存入後變成2億6千萬,整個Belt池也隻有 2億,被存入一倍的資金。 經過Belt自身政策調整價格後,大約産生了0.5%的利潤。 此過程被執行了8次,總共獲利大約是623萬BUSD。 依我看這過程完全沒有不法,人家也是依Belt所定的規則來交易。 2億資金賺了6百萬也隻有3%,制度設計的錯誤被賺這3%合情合理。

今天我們先談到這,未來再詳細介紹其他部份。 機會總是在風險中,要獲利得要能掌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