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薪動辄幾十萬,博士後的春天到了?

“你都讀到博士後了,一年能賺多少?百八十萬不在話下吧?”

“厲害啊,讀到博士後了,準備啥時候買房啊?就在當地定下了?”

……

年薪動辄幾十萬,博士後的春天到了?

這是小李在今年回家過年時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比起向不明是以的親戚朋友解釋“博士後”是工作不是學位,更讓她不願提及的是自己的收入問題。

博士畢業後她根據導師的意見,選擇了留校入站,在經曆了漫長的手續和各項人才項目的認定與申請後,到手的收入雖然也不差,但與之前預想的還是有不少的差距,距離坊間傳言的百萬年薪更是零頭都不到。

雖然待遇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但是小李還是覺得能夠接受,直到她在過年前無意間了解到。一個跟她同一研究方向的師兄,去年到了南方某高校做了博士後,年薪超過了50萬,光省上市上給的政策性補貼就有20多萬。小李瞬間心裡就不平衡了,回老家又被親戚朋友一問,心裡就越來越郁悶了。

小李遇到的問題,不是單一特例。博士後作為博士到教職人員或職業科研人員的一個過渡職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待遇都是偏低的。2019年,陳德旺先生在科學網釋出了一篇名為《中國博士後的春天終于到來了》的文章,引起了廣泛且熱烈的讨論,提升博士後待遇赢得了大多數人的掌聲。

但,中國博士後的春天真的到來了嗎?

實事求是地講,在大陸經濟發達地區,博士後待遇确實提高了,從30萬到50萬年薪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企業的工作站,不僅僅有政策性的補貼,還有從事工作的日常年薪。

一些保障性的條件,比如五險一金、每年的全身體檢等等項目都逐漸成為了标配。

我們搜集了部分高校在2022年釋出的博士後招聘資訊,以及一些社交平台上回報的實際到手收入,可以供廣大博士們參考。

年薪動辄幾十萬,博士後的春天到了?

從這些回報中,可以看出,大陸博士後的收入雖然整體上提高了不少,但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問題。最吸引眼球的問題就是收入差距巨大,從不到10萬到實際收入上百萬,這樣的差距無疑讓一些隻能拿到别人收入零頭的博士後感到失望與無助。

當然,拿到10萬和百萬收入的人在博士後群體中依然還是少數,都是在各種特殊政策的機緣巧合之下的産物。百萬年薪的人才絕不僅僅隻依靠博士後崗位就能得到,肯定是要疊加一些其他項目,年薪10萬不到也是在除去了公積金、各類保險以及隐形福利情況下隻算到手金額的計算方式。

根據小木蟲論壇中的統計,大部分博士後的待遇都集中在稅前20~30萬這個層次上。可以說,大陸博士後的待遇确實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提升,但這就代表博士後的春天到來了嗎?

年薪動辄幾十萬,博士後的春天到了?

小木蟲論壇

在博士後群體中,與文中開頭小李類似遭遇的人不在少數,博士剛剛畢業,對于一些經濟合同上的了解還沒有那麼深刻,學校開出年薪20萬,就真的以為到手能有20萬,實際上這20萬包含了五險一金、稅費、科研項目經費等等,真正落到博士後手裡的差不多隻有10萬左右。

更有甚者,學校承諾60萬年薪,到年底一算,七七八八扣下來,到手隻有15萬。這對于一些放棄了企業高薪一心想投身科研或者教職的博士畢業生來說無異于當頭一棒。

即使待遇上漲了,可面對這樣的就業環境,這樣的職場氛圍,怕是不能下結論說博士後的春天到了吧,隻能說第一朵迎春花已經開放了。

博士後待遇上漲的春風來自哪裡?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後的态度并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博士後待遇提升的源頭又是哪裡呢?這些多出來的資源是從誰的口袋裡出來的呢?

在我們詳細分析了目前各高校的待遇及政策後,發現,博士後待遇的高低絕大多數取決于高校或科研院所所在城市。拉開博士後收入差距的地方就在各地政府的補貼力度。

年薪動辄幾十萬,博士後的春天到了?

上海等城市對優秀青年人才的資源傾向非常大,如果能夠進入“超級博士後”“博新計劃”等行列,在博士後期間的收入和待遇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普通博士後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

廣東的諸多城市則真的是财大氣粗。不僅僅廣東省在政策上有所支援,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都出台了疊加補貼政策,博士後每年僅僅從這些管道獲得的補貼就超過了15萬。

杭州則在留才方面出了狠招,博士後不僅僅在站期間就能獲得每年12萬的生活補貼,如果出站後選擇留杭,一次性就可以拿到40萬的經濟補貼。根據一些在杭州定居的人才回報,這40萬杭州市給得很幹脆。

當然,各大城市其實都有對博士後或者高層次人才的補貼政策,我們不一一列出了,因為每年變動較大,深圳的“孔雀計劃”就在近些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各地人才網站上詳細了解。

可以說,這輪博士後待遇上漲有很大一部分與政府的人才引進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本質上,政府隻能給予待遇上的補貼,無法解決博士後在科研圈内的發展問題,很多博士後都在抱怨自己是個“臨時工”,得不到重視與培養。

博士後的春天何時能到?

目前來說,大陸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後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有些企業甚至原本不需要博士後,隻是為了要政府的補貼,就讓一些人才以博士後的名義前來工作。

在站的博士後大多數也是“學生”的身份來完成工作,并非以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來進行,部分高校隻有在自己的招生人數已滿的情況下才會招一些博士後,同時也并未對這些博士後提供有别于博士期間的指導和規劃。

高校覺得,這些人隻是學生,沒必要重視,博士後自己覺得,學了一身本領無處釋放,不被重視。事實上,在大洋彼岸,博士後制度已經成為了科研探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美國的博士後機制就像是一個人才蓄水池,将暫時沒有找到長期研究方向的人才聚集起來,一些需要短期科研人才的項目和機構就會在這個蓄水池中找尋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

一方面可以解決科研人才項目和機構需要短期人手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保證初入科研圈子的人才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同時在自己想要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上總結出獨立研究的方法。既推動了短期科研項目的進度,同時也為未來項目埋下了人才的種子。整體上推動了科研産業的發展和進步。

國内目前尚未形成這樣成熟的機制,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後的定位還有些模糊,未能開發出博士後流動站和工作站真正的潛力。當然,目前大陸的科研規模還是偏小,等我們的科研水準發展到單一項目也需要大量短期科研人才的時候,或許我們的高校才能真正用好博士後這個人才蓄水池,各個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會對人才重視起來。

到那時,大陸的博士後不僅僅在待遇方面會迎來一個大幅度的上漲,更會在各個層面上都有配套的服務體系生成。到那時,博士後的春天才會真正來到,像小李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少,更多的博士後會得到自己應得的禮遇,繼而為中國的科研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