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騰飛——宋

    民族融合繼續加強,經濟社會繼續發展:宋元是中國曆史上第三個民族大融合時期(第一個是先秦,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個是魏晉南北朝)。

    北宋建立: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将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發起陳橋兵變(又稱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北宋建立後,中國仍然處在五代十國的分裂局勢中,宋太祖削平南方,于979年,消滅北漢,結束五代十國。其逝後,其弟趙匡義繼位,即宋太宗。其時,與背誦政權并存的有遼、大理、西夏、吐蕃等。

    加強中央集權:謀臣趙普為太祖提出治安之法,對于将領,應“稍奪其權、收其精兵、制其錢谷”,為了改變唐朝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要求大臣們交出兵權,這與漢高祖劉邦大殺群臣的暴戾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史稱杯酒釋兵權。另外,設立樞密院,樞密院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領軍隊的将軍又沒有調兵權,互相制衡。第三,施行“更駐法”,禁軍定期更換駐地,将領不随軍調動,保證了将不識兵,兵不識将,防止了兵将共同造反。第四,地方精壯編入禁軍,強幹弱支,地方部隊相對較弱,防止地方反動,加強中央兵力。此外,在中央削弱宰相權利,在地方,不再使用本地人做官,而是朝廷委任京官去任職(一直沿用至今啊)。宋朝重視文人,是知識分子最幸福的時代,但同時,尚武精神也是從宋朝開始逐漸消失。綜上,宋朝開始,幾乎不再有地方叛亂的事情發生,但是,官員冗濫,機構龐大,人浮于事,财政開支大,雖然北宋财政富餘,但是錢财基本上在國家控制,普通百姓卻越來越貧窮。

    宋朝官制:宋朝科舉制,分為院試(中了就是秀才)、鄉試(中了就是舉人,第一名稱作解元)、會試(省試,中了就是貢士,第一名稱作會元)、殿試(第一名是狀元,然後是榜眼、探花、進士,錄取權由皇帝掌握,防止結黨腐敗),連中三元就是指,連續考中解元、會元和狀元。報考人員不分職業。

   宋朝田制:百姓無地(太祖出生高幹,不了解人民疾苦,認為有錢人越多,就是為國家守财,窮苦百姓不需要土地,都被地主階級兼并了),貧富分化嚴重,國家對此不作為,農民開始反抗,此外,軍隊招募的也都是鄉井市民,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抗擊敵人,而是為了鎮壓百姓,防止内亂,于是積貧積弱的局面顯現出來,王安石變法就是針對此局面的一次社會革命運動。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開展,首先是理财措施,不增加百姓負擔,從官僚地主身上考慮如何增加政府收入。官僚地主不服役的需要交錢,誰的土地多且肥,就多交稅,且限制商人對市場的控制壟斷行為,由政府收購積壓物品,在社會短缺時,政府再以低價出售。整體上,政府獲得利潤,商人利潤受挫,農民利益受到一定保護。另外,在兵法上,采用民兵保衛地方。最後,教育措施,改革科舉,廢除死記硬背的知識,整頓太學。是以,王安石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然而還是失敗了,因為其觸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等司馬光宰相時,王安石變法幾乎全部被廢除了),且改革的做法有違儒家“法先王”的思想,改革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王安石本人思想又比較不羁,最後,因為用人不當,很多人借此攀附王安石,獲得高官後,利用該法漏洞,從中攫取個人利益。且新舊黨争愈發激烈,也成為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中國曆史上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不高,有人說北宋滅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禍,隻是一些教科書上,将他美化了。

    遼、金、西夏:與北宋同存在,是以說北宋并沒有完成大統一。遼是契丹人建立的,金是女真人,西夏是黨項人。契丹人在遼河上遊,遊牧漁獵,是由漢族人遷至長城以北形成的,實則為了躲避戰亂,十世紀初,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即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朝(就是契丹),提倡農業,接受漢族文化,建立契丹文(現已失傳)。遼采用一國兩制,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分南面官和北面官分别治理。北宋兩次讨伐遼國,均全軍覆沒(真心打不過遼騎兵啊)。再之後,遼于1004年深入宋境,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堅持下,無奈親至前方戰場,宋軍士氣大振,擊退遼軍,遼軍提出和約,宋每年進貢30萬給遼,同遼形成友邦,史稱澶淵之盟。其實,這次盟約是相當劃算的,以少量金錢換來和平,打通宋、遼雙方貿易,況且如果打仗,消耗的錢更多,貿易打通以後,漢族文化得以傳至契丹,契丹文化逐漸融合進漢族文化中,其領地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大中華的領地,是以說,中國之領土,不以軍事力量侵占,而是通過文化的共同認可形成的。    完顔阿骨打率金兵反遼,金兵善戰,屢戰屢勝,宋徽宗見狀,與金約定共同攻遼,1125年,遼滅亡,宋收回燕雲之地,并将原來給遼國的歲币改交給金國。但其實戰争中,宋朝大敗,其虛弱在金國面前表現的淋漓盡緻,後來金軍攻宋,宋徽宗強行将皇位傳予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金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宋朝累朝處積盡散,宋朝後宮女眷均被金國擄去賣給妓院,史稱靖康之恥。至此,存活了168年的北宋滅亡。

    金國俘虜的衆多北宋宗室中,康王趙構作為唯一逃回來的皇子,繼位建立南宋,即宋高宗,其實此時興起的北宋義軍(非正規軍,為光複宋朝而存在的農民軍),如果和南宋禁軍合力,是可以與剛建國的金一戰的,結果宋高宗胸無大志,隻會逃跑,錯失良機。義軍中最出名的就是嶽家軍統帥——嶽飛,其勢力強盛以至于金人都忌憚,于是宋高宗在嶽飛北伐時,突然下令嶽飛班師回朝,剝奪其兵權,最後,嶽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其實,嶽飛的死,明顯是宋高宗的野心所至,如果嶽飛真去打了,說不定就能赢,進而宋高宗的哥哥宋欽宗能夠存活下來,他回來了,那皇帝豈不是要換人?!而所有這一切,最後都轉嫁給了宰相秦桧,冤。    嶽飛死後,南宋和金議和,割讓大片土地,且向金稱臣,南宋皇帝必須由金冊封,自此形成南宋與金的南北對峙局面,持續七八十年之久,直至北方高原地區興起另一個強大的存在——元。

    元:12世紀中世紀,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自稱成吉思汗(成吉思是擁有四海的意思,即擁有四海的可汗),對外戰争,西邊打到俄羅斯,南邊打到印度河,其後人忽必烈,于1234年率領蒙古鐵騎滅金(期間有宋的幫助),将金火燒為平地,1271年,忽必烈改國号為大元,于1276年,滅亡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