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網北京7月31日電 (記者 應妮)北京近期持續暴雨天氣,有着600多年曆史的紫禁城如何安全度汛?近期在網絡上流傳的積水情況是否屬實?在31日的走訪中,記者不僅在大雨中親曆“九龍吐水”景觀,也感受到故宮排水系統的複雜完善。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7月31日媒體在故宮博物院采訪,暴雨中現“九龍吐水”景觀。 盛佳鵬攝

故宮内積水一般可較快排出

7月2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降雨,故宮博物院部分區域出現短時間的積水,成為公衆關注的焦點。

針對這場降雨造成的積水,故宮博物院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全面檢查。

故宮博物院故宮世界遺産監測部主任狄雅靜介紹,22日的降水是故宮博物院今年入夏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強降水,24小時降水量達到93.5毫米,接近大暴雨級别。故宮博物院第一時間對全院所有區域進行地毯式巡視、排查,發現隐患第一時間處置。開放區域有一處嚴重積水,位于慈甯宮院落西側。由于雨強較大,短時間内積水達到17厘米,通過人工排水等措施,雨後積水快速排出;8處輕度積水,最大水深6厘米,在雨後半小時内完全排出。

“通過對積水區域反複排查,我們觀察到慈甯宮西側排水能力較往年明顯下降,随後進行全面檢查,并挖開了圍房後牆支溝和暗溝的交接點,從暗溝中清理出大量的淤泥和礦泉水瓶、塑膠袋等雜物。通過對現場的分析,我們初步判斷因為短時雨強過大,沖落屋面夾壟灰,與部分觀衆丢棄的礦泉水瓶、塑膠袋等雜物一起沖進排水溝内,堵塞排水口。目前已經完成暗溝清理,恢複院落排水能力,同時進行支溝構造修複,我們将繼續持續關注該區的排水情況。”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左為明溝,可以看見已經滿水;右為暗溝,位于青石條之下。盛佳鵬攝

根據記錄和經驗,從業人員也總結了故宮易積水、漏雨的區域和建築,并對其加強巡視和保養。“比如慈甯宮,就是我們較為關注的區域,因為它的排水溝暗溝從進深較大的房屋下通過與院外的支溝相連,清掏非常不易。是以,幾乎每場雨中、雨後我們都會去現場檢查,一直未發現明顯的積水現象,一般大雨後30分鐘之内就能将院落的水排走。”狄雅靜說。

故宮延用600年紫禁城古雨水系統依然有效

在采訪中,狄雅靜和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副處長于翔不約而同提到,故宮目前擁有互相獨立的兩套排水系統,其中的市政污水系統建設于20世紀50年代,是為了保障故宮博物院開放後如廁等問題,經專業規劃設計、上級機關稽核審批後建設;而雨水排水仍然沿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排放至金水河内。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故宮博物院行政處副處長于翔介紹情況。盛佳鵬攝

事實上,紫禁城的雨水排水是一個複雜體系。院落一般中間高邊上低,北高南低,将院落的水通過地面的“錢眼兒”導入暗溝内或是排到院落兩側的明溝之中,明溝遇到台基和建築就從其下開石券洞,使水流過,明溝暗溝溝通各個宮殿院落,最終将水導入金水河中,彙入城市河道。排水溝渠,縱橫交錯,如同人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主幹溝如同主動脈,高可過人,末端水溝高度猶如“毛細血管”,高度13厘米到40厘米不等。

于翔特别強調,大家所說的“600年故宮不會積水”,其實更準确說法應該是故宮即使有了積水,也能較快排出。實作這樣的效果,一方面依靠的是故宮良好的古雨水系統,另一方面後期清理維護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但是,在當年紫禁城排水系統設計建造以及修繕維護時,主要考慮的是屋面夾壟灰、枯枝落葉等正常的淤泥等,對于這些污物,通過雨水沖刷、日常清掏等就能夠基本保持排水網絡的暢通。而近年來我們在日常維護時,在排水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的塑膠袋、礦泉水瓶、紙張等雜物,甚至還發現過毛巾、衣物等物品,這些現代物品無法像泥灰一樣被雨水沖刷,反而非常容易堵塞在排水暗溝的拐角處、支溝與暗溝的連接配接處等狹窄、不易發現和清掏的部位,一旦出現幾個點位的堵塞,往往就可能導緻部分排水設施工作不暢。”于翔呼籲來故宮的遊客,在參觀過程中一定不要随意丢棄雜物。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記者在7月31日采訪現場的慈甯宮溝渠裡發現一塊塑膠膜纏在溝渠的篦子上。盛佳鵬攝

記者在31日的走訪中,就在慈甯宮溝渠裡發現一塊塑膠膜纏在溝渠的篦子上,可以看出是飲料吸管的塑膠包裝。

古今故宮如何清淤、防汛?

狄雅靜說,紫禁城中的溝渠系統建于明代,工程之浩大超過地面上的金水河。明、清兩代均有規定,每年按時淘修宮内溝渠,比如清代大多是在每年的3月開展此項工作。曆代不斷疏通保養,才能夠保持600年的基本暢通。但曆史檔案中,也常出現大雨導緻院落積水、沖垮城垣、房屋滲漏需要維修的記載。如奏銷檔中曾記載光緒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因河道淤塞導緻鹹安宮、文淵閣等區域内有積水數尺高。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藏 清 奏為派員疏濬紫禁城内河道淤塞事折。 故宮博物院供圖

作為世界上儲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始終把防汛工作作為故宮建築保護和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專門成立了防汛工作小組進行水災防範。日常管理不僅建立了包含排水系統在内的基礎設施管網資訊系統,并且雨後及時進行院落巡查以記錄排水堵點,而且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會進行系統的排水溝檢查、淘通、清理工作,以保證故宮在大雨後的積水能夠盡快通過排水系統排出。

于翔介紹,故宮防汛工作主要分三個階段:汛期前期,一般是5至6月會對院内古雨水市政污水進行日常清理,做好防汛準備工作;汛中期7至8月,除了做好日常清理工作外,還備有十人的防汛搶險隊伍,随時對院内積水區進行清理;汛後期9至10月,會對雨後的古雨水和市政污水進行清理,同時總結汛期出現的問題,會同古建部門和修繕部門對存在隐患的進行修複。

故宮雨水排水延用紫禁城古雨水系統 會積水但能較快排出

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處長房小妹介紹情況。盛佳鵬攝

開放時段突遇暴雨如何應對?故宮博物院開放管理處處長房小妹介紹,會提前準備防滑提示牌、防滑墊、傘套機、防汛桶、一次性雨衣等。根據降雨情況,開放區域各通道及時擺放防滑提示牌。展廳門口配有防滑墊、傘套機。晚封門時遇有觀衆退場困難,從業人員将為沒有雨具的觀衆發放一次性雨衣并協助觀衆退場。

同時,故宮博物院加強開放區域内古建築的巡查,尤其關注斷枝落瓦等,會第一時間封閉現場避免砸傷觀衆;并成立專門的清理小隊,汛期前,對開放區域各排水口進行巡檢,有異物堵塞的及時清掏,降雨過程中,随時巡查路線内易積水點及排水口堵塞情況。根據《故宮博物院氣象災害開放應急方案》,在接到相關部門的通知後,将關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皇極殿、鹹若館、壽康宮前後殿及前殿東配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