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電商購物節618終于在熱烈的氛圍中落下了帷幕,但這并不是終點,而是我們資料工作者的起點。

據統計,今年的活動熱度與往年相比依舊熱鬧。今年618期間,全網交易總額在5784.8億元左右,同比增長了26.5%。這與大家預測的“疫情影響消費”的結論相差較大。經過分析,本次消費的主要貢獻力量還是在恢複能力較強的年輕人身上。

僅僅是因為這些年輕人有着更高的消費需求和欲望嗎?

我們采集了當代年輕人的一些消費習慣,發現了這些秘密:

01 年輕人,能賺也能花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年輕人群可支配收入與支出統計

資料來源:極光調研

我們考察的是已經進入社會的這部分年輕人。調查發現,有超過65%的人群每月可支配收入在3000元以上,其中月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近四成。

與收入相對的是消費,有效資料顯示,這些年輕人能賺也能花,同樣有近四成左右的人每月的花銷在3000元以上,消費能力強勁。

這是與上一代人截然不同的表現。我們的父母輩,一向是省吃儉用過來的,對于物質方面的需求遠低于現代年輕人。這就導緻許多父母總是指責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不懂生存之道”。

但在這裡,雲朵君還是要為年輕人辯解一句,如今時代已經不同,身處高消費的漩渦,很少有人能獨善其身。

較高消費水準對于社會經濟和産業的發展也大有裨益,是以實在不必避之不及。

我們要關注的重點在于,年輕人能不能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亂的物質産品和精神享受中間找到平衡。

02 “悅人”和“悅己”之間,年輕人更傾向後者

面對年輕人較高的消費,我們不自覺便會産生疑問:錢都花哪了?

現代年輕人消費習慣與特征是最能夠知曉答案的。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年輕人每月各項支出比例配置設定

資料來源:極光調研

按照調查資料,這屆年輕人每月支出的大頭在飲食方面,高達28.1%,另外購物占每月開支的17.2%,休閑娛樂支出占比14.2%。

也就是說,大家消費的項目,基本可以用“吃喝玩樂”來概括了。 飲食、購物和休閑娛樂支出占據了當代年輕人每月近六成的消費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年輕人愛好享樂的消費觀。

不信的話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年輕人,他們是不是更熱愛旅行、愛休閑、愛下午茶?

即便是玩個遊戲,也很舍得買皮膚、買裝備,隻為虛拟世界的成就感。

我們統計了這些年輕人的消費娛樂項目發現,線上線下都可以成為年輕人們的消費區。線上以遊戲氪金為代表,調查人群中有大約46.9%的人在近半年内有為遊戲消費過,其次聽音樂、K歌、觀看視訊節目等等線上活動也收割了一部分人的錢袋子。

線下戶外旅遊、運動健身、影視娛樂是年輕人的主要消費場所。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年輕人消費娛樂項目

資料來源:極光調研

關于消費金額,很多年輕人也比較疑惑,感覺沒怎麼花錢,但是不知不覺錢就沒了。尤其是在組建家庭之前,這屆年輕人基本都是“月光族”。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單身青年"月光族"占比

資料來源:蘇甯金融研究院

這種現象以三四線城市、四五線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究其原因,大機率與大家的消費水準、收入水準有關。

衆所周知,一二線城市普遍有着較高的工資标準,高收入高消費對生活在繁華都市中的年輕人們來說并不是難以負擔的事。

但三四五線城市就不一樣了,城市經濟狀況決定這裡的年輕人不會有同一線城市一般的高工資。

從收入水準看,大部分一線城市的單身青年月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15000元之間,而從新一線城市往下,大部分單身青年的月度可支配收入隻有2000-5000元。

在“悅人”與“悅己”之間,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後者。 自身感受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消費的邏輯支撐。好鋼用在刀刃上。隻不過,時代不同,“刀刃”的含義也有所差别:父輩把錢用于購置不動産、教育支出,年輕人懂得怎樣來愉悅自己。這一點從年輕人對興趣愛好的執着消費便可看出一二。

在他們看來,愛好雖然“燒錢”,但出于精神上的滿足感,他們對于自己所熱愛的東西甚少會考慮價錢因素。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興趣愛好為年輕人帶來的正面的精神價值

資料來源:極光調研

知道忠于自己的内心雖然是一件好事,但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一不小心也有可能走上歧途。

03 超前消費,讓這屆年輕人成為熱議焦點

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目前工資不夠花銷怎麼辦?一些人打起了花呗、信用卡等貸款管道的主意。

“9日還3000元的‘螞蟻花呗’,17日還2500元的‘自如房租’,30日還1500元的‘京東白條’。”在深圳白領孫雅莉的月曆上,每月有3個日子是用紅筆圈出來的。

綜合算來,她每月要還貸超過7000元,遠高于自己的工資水準。

盡管如此,在這個月男朋友過生日的時候,她還是送了他一台遊戲機,價值2000元。資金來源是手裡的信用卡。

不隻是黃雅莉,還有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也都對超前消費不陌生。可以說,“這月買下月還”的消費方式依然不新鮮,“超前消費”理念已經成了這屆年輕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

資料顯示,中國近1.7億90後中,就有超過4500萬人開通了花呗,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呗進行信用消費。

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在越年輕的人群中越明顯。近40%的90後把花呗設為支付寶首選的支付方式,比85後高出11.9個百分比。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消費貸款使用者年齡分布

資料來源:融360

另外,“90後”使用消費貸款用于日常生活消費的人群超過五成,占比50.17%.

在貸款管道方面,除了信用卡、花呗、白條等,超過一半的年輕人将手伸向了網貸。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使用者曾經使用過的消費貸款産品

資料來源:融360

沉迷其中的這部分年輕人很難意識到,超前的消費是一把雙刃劍,它短暫提高了生活品質的同時,也讓生活正常的節奏被打亂,更甚者有人無法把控自我消費,最終危害了自身的健康安全的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了不利影響。

學會把控自己的消費,使之與工資水準相比對,是一部分年輕人迫切需要學會的事情。

04 刻闆印象之外,這屆年輕人更忠于自我

你以為僅憑以上資訊就可以窺探到年輕人的全貌?

那你就錯了!

除了外界加諸于衆人身上的刻闆印象以外,這屆年輕人更有忠于自我的勇氣,所有消費看似沖突實則精明。

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寵愛自己

寵愛自己算優點嗎?

當然算!不會寵愛自己,何談關愛他人?

年輕人寵愛自己的方式,大多是通過節日剁手來實作的。

通過對年輕人在節日購物的原因的調查發現,“買買買”已經是滿足年輕熱社交分享、表達快樂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年輕人在節日購物的原因

資料來源:人民網,騰訊營銷洞察

這種愛自己的表現,并非自私,而是成熟的标志。

當一個人真正開始愛自己以後,才會明白真實、尊重、自信、自愛、完美和生命等重要詞彙的意義。

2、能省則省

高消費和省錢彙集在一個群體身上?

是的,沒有開玩笑,這屆年輕人就是這麼沖突。

一邊為愛眼都不眨地剁手,一邊會為幾塊錢能省則省。

價格495元,運費5元

什麼?不包郵?那不買了!

價格500元,免運費

哇塞!500塊,包郵,人間值得!

這是什麼人間迷惑行為大賞?

但這種現象還真不是個例!這屆年輕人,除了會為各種大牌的服裝美妝、潮鞋等年輕潮流文化産品買單,同樣也熱衷于拼單、拼團、砍價、薅羊毛等等小門道消費。為幾塊錢的郵費、配送費而糾結是常有的事!

在外人眼中這樣的做法似乎費時費力,但年輕人本身卻不這麼認為。

“配送費和一些小支出當然能省就省。外賣軟體有時候疊加銀行卡優惠,天天有紅包就非常劃算。熟悉了也就費個一分鐘時間,從資本手裡拿回自己的錢誰會不開心呢?”95後年輕人對于自己的消費行為振振有詞。

看似沖突,實則精明,是雲朵君對這部分年輕人消費的最大感想。 是以,不要再說年輕人不懂節約了,他們可是比誰都知道省錢!

05 寫在最後

我們在最大的中文知識平台——知乎上搜尋了有關“消費”的一些關鍵詞,找到了這些結果: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知乎消費熱門關鍵詞

資料來源:知乎

在消費一詞上,年輕人的意見五花八門。

有人比較警惕:“工資越漲越不夠花,你可能已經掉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也有人更注重生活品質:“年輕人用錢的地方太多了,從享受生活來說,攢錢不如貸款來的友善。”

還有人表現得更為精明:“股票基金定投能達到以上這樣不僅沒有花錢,還讓自己更健康。”

……

錢都去哪了?大資料解讀年輕人的消費觀

▲ 知乎消費相關熱詞

資料來源:知乎

對這屆年輕人了解得越多,我們越能發現“精緻窮”、“大手大腳”等标簽僅僅隻是年輕人的表面,大部分年輕人在花錢上其實都還是保持着理智的。

就連與家長消費理念之間的沖突,也隻是觀念不一緻導緻的,并不能說年輕人就一定不會省錢,畢竟誰說大品牌就一定不耐用?寵愛自己就是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