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别了,摩托羅拉1

僅僅在10年前,摩托羅拉還一直是引領尖端技術和卓越典範的代表,享有着全球最受尊敬公司之一的尊崇地位。它一度前無古人地每隔10年便開創一個工業,有的10年還開創兩個。但當這些工業興盛起來,進入寡頭競争的成熟階段之後,它卻遭遇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挫敗。   最近10年,它已經退出了自己所開創的半導體、汽車電子——這些業務在它的手上陷入困境,它一旦撒手往往又起死回生。而最新的迹象顯示,摩托羅拉很可能要放棄它的手機業務。如果這個令人遺憾的消息真的變為現實,它将退守至兩個狹小的B2G、B2B市場,不再是一家B2C公司。這家美國“國寶級”公司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記者 馮禹丁 實習記者 陳楠   史上最糟糕的星期   5月9日,風雨飄搖的摩托羅拉股價以9.76美元收盤,總市值220.11億美元,約為其股價最高點(按2000年分股後計算)58.33美元時的1/6。自今年2月底跌破10美元之後,這家公司的股價始終徘徊在5年來的最低谷,營收也跌至4年來的新低。即使是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之後,它的股價也僅比現在低1美元左右。而它的競争對手諾基亞5月9日的市值是1088.72億美元,年銷售額約是其兩倍。   當然,也許不久之後,諾基亞就将隻是它“曾經的”對手了。3月26日,摩托羅拉宣布将分拆為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其中一家專注于移動通信裝置業務,另一家則主要開展寬帶和移動通信解決方案業務,分拆計劃于2009年完成。盡管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這條消息仍然是爆炸性的。作為手機的發明者和移動通信10年前的霸主,這家公司終于要把自己最讓人留戀的産品,弄丢了。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這樣的分拆不僅會令卡爾·伊坎(Carl Icahn)為代表的摩托羅拉股東稍感遂願,同樣也會令其叢集通信和機頂盒業務部門主管們松一口氣,面向政府公共部門的叢集通信業務去年赢利12億美元,正好可以全被用來填補手機業務12億美元的虧損。   既然不能相濡以沫,那就早點相忘于江湖。但放眼未來,誰又知道這次分離對摩托羅拉究竟是好是壞呢?“我感覺至少公司的員工是不願意‘摩托羅拉’這個幾十年的品牌就這麼分家的,郭士納當年如果贊同分拆IBM,也就沒有今天的IBM了。”一位摩托羅拉叢集通信業務部員工對《商務周刊》說。如果手機部門剝離出售,誰還能想象摩托羅拉,這位曾經的半導體巨人和移動通信霸主,還剩下什麼?   現實的人們難以顧及将來,眼前的問題是誰将在什麼時候接手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财富》雜志發表文章稱,傳言中的買家既非諾基亞、索尼愛立信或者三星等行業巨頭,也不是來自中國的新興手機廠商中興、華為,而是印度最大的消費電子廠商Videocon。可以肯定的是,價格不會很高。理财經理查德·布蘭德(Chad Brand)在部落格中寫道,摩托羅拉剝離手機業務後,機頂盒、無線裝置和對講機等剩餘業務的估值約為每股8美元,而摩托羅拉的股價一直在9美元左右徘徊,以此計算,手機業務的估值隻有每股1美元左右。曾經輝煌的老牌手機巨頭,頭上貼的是廉價得讓人發指的草标。   “這可能是摩托羅拉80年曆史上最糟糕的一個星期。”《财富》雜志說。   在辭去CEO一職後,埃德·詹德(Ed Zander)還将卸任摩托羅拉董事長一職,誰将接過埃德·詹德留下的爛攤子這個懸念已經解開,答案是前AT&T董事會主席兼CEO大衛·多曼。目前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部主管依然懸而未定,尚未有業界知名職業經理人表示有興趣。這塊“硬骨頭”的确夠硬,2008年第一季度,移動終端事業部營運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39%,營運虧損4.18億美元,整個季度僅賣出了2740萬部手機(2007年同期為4540萬部)。目前,摩托羅拉全球手機市場占有率下滑至9.5%,不到諾基亞(41%)的1/4,并落後于三星而居于第三,緊随其後的LG一季度離它的距離也隻有300萬台出貨量。   花旗集團信貸分析師大衛·漢伯格(David Hamburger)警告說:“除非摩托羅拉營運出現強烈改進,否則最快在一年内,該公司股票可能從投資等級降低到‘垃圾等級’。”   史上最牛的公開信   雷格·布朗和大衛·多曼都在強調,他們要盡快提高所有摩托羅拉股東的價值。這話此時聽來尤其顯得谄媚。正是迫于3月24日第二大股東卡爾·伊坎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摩托羅拉送出相關檔案以來判定其董事會是否有渎職行為,摩托羅拉才于兩天後宣布分拆的。伊坎在“一個人戰鬥”了近1年之後,終于部分達到了目的。去年拿到第一季度财報後,伊坎決定采取行動遏止自己财産的不斷貶值。當時他持有摩托羅拉2.9%股份。而摩托羅拉持續下滑的業績和股價令其損失慘重。   這位71歲的億萬富翁寫信給摩托羅拉的股東,在《華爾街日報》上為自己打廣告,試圖獲得該公司的董事席位,并讓導緻公司營運狀況不佳的詹德卸任。2007年5月7日,在芝加哥舉行的摩托羅拉股東大會上,他對500多名股東發表演講。但大多數董事會成員還是願意給詹德一些時間來改善現狀。摩托羅拉則強硬要求“不受歡迎的”的伊坎“待在家裡”。當時铩羽而歸的伊坎留下了豪言壯語:“如果公司不能改善經營業績,我還會回來。”此後他又不斷購入摩托羅拉的股份至今年4月初達到 6.4%。去年10月,卡爾·伊坎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摩托羅拉擁有着巨大的價值,我仍然認為應該分拆手機業務。”一番鬧騰之後,伊坎已經成功營造了一個壓力場。   為了挽救自己的職位和聲譽,詹德在接下去的三個季度裡相繼推出了多款手機和相應的配件,但與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冰凍三尺的敗退相比如蚍蜉撼樹。2008年1月份财報出爐,2007年手機部門12億美元的虧損令股東們怒不可遏。詹德倒是沒有給伊坎羞辱自己的機會,他在公布财報之前的元旦節挂冠而去,留下時任COO雷格·布朗(Greg Brown)收拾殘局。1月31日摩托羅拉首次向外界表示,公司可能出售或分拆近況不佳的手機部門。分拆完成之後,新成立的公司将全力發展手機業務。   更為熱鬧的是,摩托羅拉宣布分拆的當天,前首席營銷官(CMO)傑弗裡·弗羅斯特(Geoffrey Frost)的助理努瑪爾·法拉茲(Numair Faraz)寫給布朗的一封公開信曝光,在信中努瑪爾·法拉茲曆數摩托羅拉兩任CEO詹德和布朗如何在市場政策和技術問題上犯下一系列愚蠢的錯誤,以及處理複雜局面時的無能。他激烈地抨擊布朗:“很顯然,和其他屍位素餐的摩托羅拉高層管理者不同的是,你正在殺死這個公司。不了解摩托羅拉的消費群體不能成為你出售手機部門的正當理由。不僅如此,公開宣稱考慮分拆或出售手機部門讓卡爾·伊坎站在你的一邊,這隻能充分的說明你的無能。”   他諷刺詹德,“相較于管理美國最偉大的科技公司,詹德更在意他的高爾夫球成績”。這位首席營銷官助理憤怒地爆料:“我總是在想摩托羅拉肮髒的小秘密——操作公司營運機器的是CMO,而不是那些從以前到現在都表現得如此無能的公司高管們……很多熟悉傑弗裡·弗羅斯特的人都相信,是詹德将承擔公司命運的壓力全都抛給了他,才使得他在工作中勞累緻死。”   然而在年薪近千萬美元的詹德離去之後,在所有人的情緒宣洩完畢之後,摩托羅拉将會走向哪裡?布朗以每月200萬美元的價格請來了麥肯錫咨詢專家試圖找出答案。可惜的是,麥肯錫開出的藥方,除了裁員,目前看來還真沒有别的。   4月,摩托羅拉公司宣布計劃裁減2600名員工。《商務周刊》聯系的摩托羅拉員工中不止一位語音黯然:“過段時間我離職了,你再來找我吧。”過去15個月中,該公司累計裁員人數幾乎達到1萬人。截至2007年底,該公司員工總數66000人。鼎盛時期,該公司擁有15萬人。   這是令人傷感的時刻。不僅僅是普通員工,摩托羅拉手機部門大批的高管、設計師、工程師和營銷人才正在主動或被動的離開這家曾讓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企業。   可怕之處在于,高爾文家族最為珍視的資産——人才的流失,無疑将讓摩托羅拉“分拆令我們更專注和更有競争力”的聲明成為一句空話,也會讓摩托羅拉實驗室堆積如山的未來技術沉沉睡去,還會令這家已經喪失自信的企業真正元氣大傷。 這家公司擁有多得無法計數的榮譽。1944年,它的SCR300步話機伴随着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照片一夜之間聞名全世界;1969年,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用它的無線裝置向全人類發回電視信号和那曆史性的一段話;1960年代末,它率先進入海外市場,開始國際化的征程,美國人驕傲地稱之為“美國武士”(American Samurai);它發明了“六希格瑪”,兩次榮獲人人向往的馬爾科姆·鮑德裡奇(Malcolm 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Award )美國國家品質獎;離我們中國人并不遙遠的是,10多年前,它即紮根中國,不僅成為呼機的代名詞,而且多次榮獲“中國優秀企業公民”和“最大外商投資企業”稱号。   僅僅在10年前,摩托羅拉還一直是引領尖端技術和卓越典範的代表,享有着全球最受尊敬公司之一的尊崇地位。   它一度前無古人地每隔10年便開創一個工業,有的10年還開創兩個。成立80年來,它發明過車載收音機、彩電顯像管、全半導體彩色電視機、半導體微處理器、對講機、尋呼機、大哥大(蜂窩電話)以及“六希格瑪”品質管理體系認證,它先後開創了汽車電子、半導體彩電、叢集通信、半導體、移動通信、手機等多個産業,并長時間在各個領域中找不到對手。   但當這些工業興盛起來,進入寡頭競争的成熟階段之後,它卻遭遇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挫敗。1974年,它退出電視機行業,1998—2008年,它又一口氣在10年間退出了自己所開創的半導體、汽車電子——這些業務在它的手上陷入困境,它一旦撒手往往又起死回生。最新的迹象顯示,摩托羅拉很可能要放棄它的手機業務。如果這個令人遺憾的消息真的變為現實,它幾乎退守至叢集通信和網絡機頂盒這兩個市場狹小的B2G、B2B市場,它将不再是一家B2C公司。   這家美國“國寶級”公司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回溯摩托羅拉盛極而衰的曆程,我們可以看到太多的教訓,比如,過于自負的一代技術霸主如何失去對未來的把控能力;一家拒絕開放式競争的精英型企業如何在新的遊戲規則中進退失據;以及一場笨拙的自救,如何非但沒有除其積弊,反而自亂陣腳導緻速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