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作者:愛吃的小六兒

所謂明代的燧發火槍,指的應該就是畢懋康在《軍器圖說》中提到的自生火铳,書中對自生火铳的描述是:“铳遇風雨不便,凡铳必先開火門,乃可對敵舉放。往往有被風雨飄濕而不能一發者,有未及照星而誤發者,須将龍頭改造消息,令火石觸機自擊而發藥得石火自燃,風雨不及飄濕,緩急可應手。”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從這段描述和書中配圖來看,自生火铳确實是一種早期的燧發槍,這在整個東亞軍事史上來說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為這一個發明證明了隻要條件允許,東方人一樣可以創造出和西方一樣優秀的武器出來。

不過很遺憾的是,并沒有文獻和文物證據證明過大明有把這一武器實物化,是以這麼看來,明代的燧發槍也隻是概念性武器。(百度百科上說掣電铳是燧發槍純屬扯淡,就文字描述和武器圖紙來看,很明顯就是火繩槍)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事實上燧發槍的實物第一次在中國出現恰好就是大清朝的時候,在雅克薩之戰後,清軍繳獲了大量的俄羅斯燧發槍,當時仿制了4把,作為康熙皇帝狩獵時的禦用火槍,在使用時,康熙皇帝也表示燧發槍确實要比火繩槍用起來更友善,不過因為當時大清帝國已經在東亞天下無敵了,是以也就沒有必要費勁巴力的去重新大規模的更換和裝備燧發槍來取代剛剛普及開來的火繩槍。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其實整個大清帝國的火槍發展,都是要比明朝先進的多的。明代是火門槍同火繩槍混合裝備,但是火門槍的數量明顯是要多于火繩槍的裝備數量,尤其是北方的邊軍,對落後的火門槍格外依賴,對于先進的火繩槍表示不屑,理由是北方風沙大,不适合用,這點連戚繼光将軍也經常吐槽。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清康熙年間三藩平定以後,康熙皇帝開始在傳教士南懷仁的幫助下改制或其規格,在火槍方面首先一條就是取消了火門槍的裝備,所有的火槍統一采用比利時風格的番腸鳥铳樣式,這遠比明代日本風格的鳥铳要威力強得多。

在雍正九年,清軍敗于和通泊之戰,之後大清開始仿制從中亞傳來的贊巴拉克火繩槍,這種火力強勁的重火槍,使得當時所有的盔甲都變得不堪一擊,也是這種火槍的大量裝備,清軍的甲胄開始愈發的範輕化。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在明代時,來自土耳其的魯密铳雖然也屬于重火槍範疇,可是由于大明财政窘迫,所有政府無力大量仿制裝備入軍,這種當時先進的重火槍在中國發展的故事也就就此停止了。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太平天國期間,太平軍在打下南京以後,開始和西方國家有所接觸,他們從歐洲的軍火商那裡購買了大量的燧發槍裝備入軍,并且組成了更為密集的火槍陣來迎擊清軍,受到太平軍的啟發,清軍也開始大量的引進和制造燧發槍,試圖改變自己的軍事面貌。到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幾乎整個清國的軍人所使用的火槍已經都改制為燧發槍。洋務運動後,火冒槍的制作工藝被引進中國,燧發槍在中國的發展曆程開始走了下坡路。1886年,大清開始學習德國人的後裝槍技術,自此前裝燧發槍開始被逐漸取代。

明末已出現燧發火器且技術領先于世界,為何到清朝就銷聲匿迹?

明末領先過嗎?清朝把燧發槍用作打火機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