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拼多多給中國農業帶來了什麼?

在“滑鼠+水泥”的“網際網路+”後,産業網際網路浪潮已席卷而來,什麼是産業網際網路?“下沉電商之王”拼多多對農業的改變,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正在劇變的中國農業

2016年到2018年,在大城市的電商巨頭猛攻線下做新零售時,瞄準下沉市場的拼多多脫穎而出,成為電商行業的一匹黑馬,2018年上市,最新市值超過270億美元。很多人将拼多多的勝出歸結到微信紅利、小程式紅利和社交拼團模式,然而這些都隻是“術”。

拼多多崛起的“勢”是下沉市場從物質到精神消費的網際網路化,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中國14億人口,有9億農民,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群的知識結構、消費能力、生活習慣和賺錢方式,都在劇烈變化。

拼多多幫助下沉市場使用者更便捷地擷取各種商品,有人說是迎合了消費降級,有人說是滿足了消費更新,但一切前提都是:

如果不給農村人口更多的收入,他們就不會具備充足的購買力。

如何讓農村人口有更多收入?

“農民進城”是曾經的主要手段,中國出現了數億“農民工群體”,中國制造的崛起、春運現象的出現和留守兒童的問題,都與此直接相關,然而,這一模式到現在已捉襟見肘。

看過一則報道,作為傳統農業和人口大省,山東58%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業從業人員中50歲以上的比重已超過40%。一邊是農村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中國未來的地誰來種”成為經濟、社會和農業家們的研究課題;另一邊,智能化和産業轉移的制造業,對農民工需求正出現下滑趨勢,随着機器人技術進一步普及,無人工廠的出現,“農民工返鄉”已成為新趨勢。

拼多多給中國農業帶來了什麼?

就産業規模來說,農業不容小觑,資料顯示,2017年受農産品消費增長推動,中國農業總産值達到創紀錄的11.465萬億元,對中國GDP的貢獻超過13.9%,中國農業總産值預計将達到12.435萬億元,同比增長8.5%,這一數字,超過GDP增速,如果算上農村相關的鄉村旅遊等周邊産業,農村市場更加可觀。與此同時,農業結構正在變化,農業農村部此前公布,2018-2022年,中國将投入6000億元建設高标準農場,供應更加環保、健康的農産品。

在農業變革的大趨勢下,響應國家農業和扶貧政策的拼多多順勢而為,不隻是讓農村人口可以更好地“買買買”,也在深入田間地頭,幫助他們在土地上更多地賺錢。

網際網路解決農民的痛點

在了解拼多多如何“下鄉”前,我們先看一下中國農業的現狀。

中國農業“最初一公裡問題”嚴重。跟美國地平人稀的“大農場”模式不同,中國人口數量龐大,土地結構複雜,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美國是500萬農民給所有人供給“少對多”,中國是9億農民給所有人供給“多對多”,後者比對難度顯然更高一些,這導緻了較高的流通成本。

中國農産品的生産、運輸和流通都沒有工業化,農産品從土地到餐桌經曆農民—原産地收購商販—産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終端(超市/菜市場)—消費者的五大環節(理想狀态下),每一個環節因為勞動、投入、損耗等要加價30%到50%左右。

這導緻了很多問題:

1、農民的收入上不來。

最終到消費者手裡的農産品價格十分高昂,落到農民手裡的卻沒幾個錢。

2、農産品的庫存難題。

工業商品大都以銷帶産,可以去庫存、清尾貨或者再生産。然而農産品在生産上不能停滞,一年四季土地不能空閑,生産出來又因為保存期限問題存在庫存難題,如果滞銷往往就是直接損失,這樣的因素導緻農民要麼賤賣農産品,要麼隻種植低風險低收益的農作物。

3、供給側急需改革。

同樣的土地可以種植不同的農作物,種什麼?農民要麼是傳承多年來的傳統,要麼是根據收購商們的需求,雖然每天對土地深耕細作,卻與市場脫軌。

4、農産品附加價值低。

工業商品有許多附加價值,比如品牌、科技、體驗等等,理論上來說農産業也可以具有附加價值,如健康有機、深加工、原産地品牌等等,現在隻有陽澄湖大閘蟹、東北五常大米、褚橙等少數農産品擁有附加價值,農産品品牌化是否可以複制?

5、生産需要科技賦能。

很大程度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雜交水稻本質就是科技+農業的産物,農業需要科技賦能,不論是現代育種、無人機施肥、機器耕種收割、智能灌溉還是有機化肥。2018年農業農村部編制《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将要圍繞鄉村振興對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産業技術供給、綠色投入品供給、優質農産品供給等主要目标,強化技術內建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推動形成鄉村振興科技供給新體系。

不難發現,上面每一點在網際網路上都有解決方案,比如電商、大資料、網際網路營銷、無人機等,前些年“網際網路+”浪潮中,确實出現了“網際網路+農業”、“新農人”、“智能農業”等概念,然而網際網路農業成為“網際網路+”中“最落寞”的賽道,沒有獨角獸産生,沒有公司上市,沒有代表模式出現。

看上去是因為農業距離網際網路太遠,滑鼠和土地八竿子打不着,但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因為缺乏商業模式。而拼多多做對的地方,就是因為建構了史無前例的“網際網路+農業”模式。

拼多多深入田間地頭

拼多多是一家充滿“土味”的公司,生鮮電商起家、下沉市場發迹,這樣的發展曆程,讓拼多多對田間地頭的生意,有着超過五環内起家的網際網路公司的了解。

雖然拼多多(以及所有電商平台)的使命也是讓生意不再難做,但天下的生意分很多種,拼多多聚焦在兩個方向:

讓城市工業品下行和讓農村農産品上行,“上行與下行”本質就是加速商品的流通效率,這也是所有電商平台的“道”,但拼多多選擇上行和下行并軌進行。

拼多多2018年财報顯示,其2018年工作重點放在了供應鍊等基礎設施上,陸續推出針對農産品上行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和“山村直連小區”模式、工業品下行的“新品牌計劃”、和3年招募50萬海外商家的“國際直通車”計劃,進一步觸達供應鍊上遊,用更好的産品和更具優勢的價格觸達消費者。這一切,都是在讓“上行與下行”更好地落地。

拼多多給中國農業帶來了什麼?

除了究竟是消費更新還是消費降級的争議外,工業品下行似乎沒有太多讨論空間——這是阿裡、京東和蘇甯2019年“下沉大戰”的重點,相對于下行而言,拼多多讓“農産品上行”這件事更難做,也更有意義。

拼多多的出發點不難了解。拼多多招股書就顯示,其在2018年将繼續加大對“拼農貨”計劃的流量扶持力度,當時就計劃在 2018 年投入 100 億元營銷資源協助 500 個産地的農産品賣向全國,在拼多多上市前夕,創始人兼CEO黃峥給股東發出了内部信,他以農産品為例,表示“在不斷滿足使用者需求的過程中,拼多多緻力于提升供應鍊的效率和品質。”農業,是現在最需要提升供應鍊效率和品質的産業。

拼多多能夠深度參與到農産品的獨特優勢在于,基于“拼”這一模式,可以快速聚集消費者需求,實作大規模的多對多比對,同時基于已經成熟的低廉的物流網絡,減少中間環節,讓農産品直接從土地到消費者餐桌。

基于這一邏輯,拼多多進行了許多探索——不隻是簡單地做好銷售環節。

“多多農園”是拼多多改變中國農業的最新思考。

4月21日,拼多多推出“多多農園”計劃,首站落戶雲南保山,這一計劃不是簡單地向農民定制農作物,而是通過“新農商”模式,聯合當地政府,“打造以新農人為創業帶頭人,工廠、代營運公司提供第三方服務,政府監督、平台扶持的新農商發展模式,以確定檔卡戶的核心利益。”

拼多多給中國農業帶來了什麼?

線上下,拼多多将聯合産業、農業、扶貧、品牌等相關專家幫助當地制定農作物規劃、複合種植方案、品牌營銷方案等等,助力當地農業産業更新。線上上,拼多多的“農貨中央處理系統”在雲端實作産地資訊和消費者需求高度結合,打破農産區的銷售半徑和時間限制,實作農産品的半定制。

雲南保山隻是“多多農園”的起點,接下來,首期5個示範項目均在雲南落地,涉及咖啡、茶葉、核桃、雪蓮果、花椒,以及特色菌菇。未來5年内,拼多多将于雲南等8個省及自治州落地1000個多多農園示範項目,形成覆寫西南和西北兩大區域的新業态。

拼多多撬動的社會價值

“多多農園”不是拼多多改變中國農業的開始,也不是結束。

在成立一年後,拼多多就已經有意識去“改變中國農業”,2017年初見成效,拼多多共扶持了中國730個國家級貧困縣的4.8萬名商家。

2018年,拼多多成立“拼農貨”、“多多大學”、“扶貧專項組”三個團隊展開關于供應鍊生産和銷售環節改造的工作,其中兩個,與“農”有關,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基于拼多多的平台、技術、資源,與農民一起去改變傳統農業生産、流通和銷售方式,拼多多年度扶貧助農報告顯示,2018年,拼多多農産品及農副産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較2017年的196億元同比增長233%,拼多多已是中國最大的農産品零售平台之一。

類似于“多多農園”的“拼多多模式”,對農業的改變顯而易見:

  1. 農民終于種植什麼來錢了。拼多多基于平台資料和使用者需求,進行反向定制,引導農民生産,用黃峥股東信的說法是:“實作了不同品質、種類和數量的小規模農業産物的半定制批量處理。”
  2. 農民的收入變得更高了。中間環節變少了,“溢價收購”成為常态,比如今年3月底,拼多多6家平台商家就以40.76萬元的價格,溢價收購了雲南高黎貢山直過族貧困戶42.53噸咖啡豆等原料。
  3. 農民的庫存問題得到解決。因為,拼多多要麼反向定制,要麼溢價包銷。
  4. 農民終于可以打造品牌了。拼多多深入農産地幫助當地農業産業更新,基于資料,農産品源頭實作了标準、可控和可溯,農産品流通環節減少、品質問題變少、品質更加穩定,這給農産品品牌化打下了基礎,這意味着農産品的附加價值會不斷提升。
前面提到的“農民的痛點”基本都得到解決,我認為也是拼多多,第一次讓網際網路+農業變為真正的現實。

拼多多如何讓所有人受益?

在拼多多深入的農村地區,很多事情正在發生變化,不隻是農民的痛點得到解決,農産品加工商、農村物流服務、農貨代營運服務商和平台商家都将從中受益。

放大到整個拼多多平台來看,超過4.2億的使用者可以在手機上擷取更品質更安全更豐富的農産品,與此同時價格會得到有效壓縮。拼多多在深度參與的同時将享受到中國農業更新的紅利,農業品類長闆将變得更長。财報顯示,拼多多2018年GMV達4716億元,同比增長234%;實作營收131.20億元,同比增長652%。

或許現在我們可以更加了解黃峥在股東信中對拼多多的看似讓人費解的一則定義:

“拼多多是一個平台,也是一個由衆多使用者、商家、平台管理人員/營運人員、平台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商一起組成的一個互相依存的社群。”
拼多多給中國農業帶來了什麼?

當時,黃峥在股東信中,以農産品為例介紹拼多多對供應鍊的改造,他認為“這種方式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社會價值遠高于我們業務本身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外界對公司的估值。”結合拼多多對農業的改造來看,黃峥這樣的言辭不是對拼多多社會價值的高估,而是實實在在。

很多年,中央一号檔案都是關于農村問題,這也足以說明解決農村問題本身的社會價值,這很難,需要投入、耐心和時間。

雖然電商平台改造供應鍊的故事不勝枚舉,但紮根田間地頭的拼多多的“土味探索”,顯然是最值得深究的案例,應該沒有之一。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可以+我luochaozhuli進群(備注:進群)交流。

歡迎關注 BT商業科技(bttime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