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野村辜朝明:日本失去30年的經驗教訓

作者:華爾街見聞

日本“失去的30年”,能給當下帶來什麼經驗和教訓?

作為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曾在千禧年初通過研究日本經濟衰退,提出“資産負債表衰退”理論。而現在,全球經濟正面臨着通貨膨脹、加息和衰退等一系列挑戰,這一理論又被反複提及。

是以,在本月發表的報告中,辜朝明再一次回顧了日本30多年前的經濟形勢,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辜朝明指出,30多年前,日本資産泡沫巨大,過剩的流動性使企業過度擴張資産負債表,但1990年代的資産價格暴跌直接将日本推入了資産負債表衰退。

盡管在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日本的财政刺激支撐了日本的經濟,但仍然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才使日本真正從資産負債表衰退中走出來。

他提出,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财政刺激必須滿足“三個S”:快速(speedy)、充分(sufficient)和持續(sustained),并警告稱,資産負債表衰退并非在資産價格下跌時才開始,而是人們對資産價格看法發生變化時就已經開始。

30年前的日本:資産泡沫大、過度擴張資産負債表

辜朝明指出,30多前年,日本資産泡沫的顯著特點就是規模巨大,而這種泡沫主要來自于商業地産:

日本商業物業價格在約1985年開始的五年内暴漲了四倍。曾經有一段時間,據估計東京中心皇宮下的土地價值大緻相當于整個加利福尼亞州的總價值。

在繁榮時期中積累财富的公司和個人開始大手筆消費,日本的名義和實際GDP都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一過程中産生的收益使得日本公司能夠收購歐洲和美國各地的辦公樓和高爾夫球場。

野村辜朝明:日本失去30年的經驗教訓

辜朝明認為,造成日本資産泡沫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日本過度的自信心和積極的貨币寬松政策:

泡沫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源于美國和歐洲對日本過度贊揚的自信心,這在“日本第一”的說法中有所展現。

另一個原因是日本銀行積極的貨币寬松政策,該政策是在1985年9月的廣場協定下執行的。廣場協定旨在糾正美元過度強勢,使得日本企業越來越不願意在國内投資。

然而,由于企業不願意借貸進行固定資本支出(capex)投資,多餘的資金隻能投向現有的資産市場,進一步助長了泡沫經濟的形成。

在泡沫時期,銀行變得極度願意放貸。曾經有人說,打電話給銀行準許貸款的速度比從附近的面店訂購荞麥面還要快。

正如上文所言,寬松的貨币政策使得多餘的資金流向現有資産市場,如股票或房地産等領域。辜朝明指出,這意味着日本公司在泡沫期間既增加了金融資産,又增加了金融負債。

如下圖所示,白色柱形表示非金融企業部門金融資産的增加,而在陰影柱形則表示金融負債的增加,折線表示金融資産減去金融負債,即金融盈餘或赤字。當折線位于0以上時,非金融企業部門為金融盈餘,位于0以下時,則為金融赤字。

1999年以前,日本非金融企業部門都處于金融赤字狀态,而資産負債表衰退從1990年左右就開始了。

野村辜朝明:日本失去30年的經驗教訓

資産價格暴跌

1990年,日本資産泡沫破裂,商業地産價格暴跌。

到2005年,日本六個主要城市的物業平均價格下跌了87%。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損失的财富總額達到了1,500萬億日元,約相當于1989年國内生産總值的三倍。

資産價格暴跌導緻許多日本公司出現技術上資不抵債的情況,因為他們資産負債表上的資産縮水,但負債保持不變。

面對這種情況,這些公司的集體反應是用現金流來修補資産負債表,償還債務。

整個非金融企業部門在1999财年開始出現金融盈餘。換句話說,盡管利率已經下降到零,該部門正在盡一切努力将債務最小化(即去杠杆化)。

辜朝明指出,盡管對于個體而言,試圖修複受損的資産負債表并恢複财務健康是正确和負責任的。但如果每個人同時這樣做,就會導緻一個被稱為資産負債表衰退的嚴重通縮螺旋問題。

在一個國民經濟中,當有人在儲蓄或償還債務時,其他人必須增加借貸和消費這些儲蓄,否則經濟将崩潰。

在正常情況下,央行和金融證券行業的公司充當中介。當借貸者不足時,利率下降;當借貸者過多時,利率上升。這是維持從貸款人到借款人的收入循環的方式。

然而,在資産泡沫破裂後,即使在零利率下,借款者極度短缺,上述導緻的私營部門儲蓄過剩從收入循環中溢出,使經濟陷入資産負債表衰退。

财政刺激支撐經濟

辜朝明表示,在私營和家庭部門去杠杆的同時,财政承擔了消化過剩儲蓄的責任:

在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盡管利率為零,私營部門仍被迫去杠杆化,貨币政策基本上無效。在這種情況下,唯一支援經濟的方式是政府代表私營部門,通過财政刺激來借入和支出私營部門的過剩儲蓄。

正是因為政府通過财政刺激借入并支出私營部門的過剩儲蓄,日本的國内生産總值從未跌破泡沫期的水準。

他反駁了一些認為财政刺激無效的觀點,并認為在貨币政策失效的情況下,财政刺激是面對資産負債表衰退“唯一的辦法”:

然而,(财政刺激)這種做法卻被視為無效。1990年的經濟學家對資産負債表衰退這種經濟疾病的存在毫不知情。他們不知道财政刺激是唯一的治療方法,也不知道治療必須持續到私營部門的資産負債表恢複健康。

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經濟學家認為經濟低迷是由于商業周期引起的短期現象。是以,他們試圖通過标準貨币寬松和臨時凱恩斯式财政刺激來應對,以期“啟動經濟”。

然而,在沒有借貸者的世界,貨币寬松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

财政刺激的“三個S”

辜朝明表示,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财政刺激無效的主要理由是“當刺激停止,經濟就會再次走弱”。

他提出,在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财政刺激必須滿足“三個S”:快速(speedy)、充分(sufficient)和持續(sustained):

經濟學家預期短期财政刺激可以“啟動經濟”,這是錯誤的,因為私營部門需要至少五到十年的時間來完成其資産負債表的修複。此類時刻的财政刺激必須是快速、充分和持續的——即“三個S”。

換句話說,财政刺激必須快速實施,以防止通縮螺旋發生;它必須足夠規模,以吸收私營部門的全部過剩儲蓄;并且必須持續到私營部門完成其資産負債表的修複。

然而,他認為1990年代的日本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盡管财政刺激支撐了經濟,但總是臨時性的,并且總是落後于形勢,是以經濟衰退的時間要長得多:

一些道路和橋梁等公共工程在這一時期的财政刺激下建造,卻沒有充分考慮經濟效率。這引起了國内外媒體的嚴厲批評,使得政府在資産負債表衰退期間實施必要的财政刺激變得越來越困難。是以,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比必要的時間要長得多。

如果當時的日本決策者知道他們正在應對資産負債表衰退,并且即使在最佳情況下修複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他們可能會在選擇公共工程項目時采取更長遠的視角,這樣一來,公衆對财政刺激的批評可能不會那麼嚴厲。

辜朝明表示,由于貨币政策失效,财政刺激的效果不佳,一些人開始主張日本的衰退是由經濟結構問題引起的,但他認為,這種結構性改革反而延長了衰退:

從2008年起,同樣的論點在歐元區也被提出,聲稱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疲軟的解決方案。

然而,很明顯,無法用已經存在數十年的結構因素來解釋泡沫破裂後經濟出現的突然和劇烈減緩。結構性改革對那些因資産負債問題而陷入低迷的經濟體根本沒有刺激作用。

相反,朝着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轉變反而延長了衰退,無論是在1990年後的日本還是2008年後的歐洲。

即使日本政府在一開始對衰退的回應在各個方面都是完美的,由于之前泡沫的巨大規模,經濟也可能需要至少十年時間才能從由此導緻的資産負債表衰退中恢複過來。

由于日本在面臨資産負債表衰退的反應并非最佳,是以,日本花費了超過20年的時間才擺脫資産衰退。

直到大約2013年,企業才最終停止償還債務,并且使債務持續地為正。

資産負債表衰退的起點:資産價格共識變化

辜朝明獨到地提出,資産負債表衰退并非在資産價格下跌時開始,而是當人們“意識到他們追逐的資産價格是錯誤的”時候就開始。

當日本的資産價格在1990年首次開始下跌時,許多人并不過于擔心,因為他們認為這隻是暫時性的修正。30年前的日本人也很慢才意識到房地産價格下跌的風險,因為房價在戰後時期從未經曆過單一的回調。隻要人們預期資産價格最終會恢複上漲,就不會出現資産負債表衰退。

事實上,在頭兩年左右,經濟并沒有出現重大下滑。

他表示,這指出了資産負債表衰退的特點——隻會在人們心态發生變化時發生:

換句話說,隻要存在風險,即使公布的資産價格尚未下跌,人們的心态可能會改變,經濟可能會陷入資産負債表衰退,特别是當公布的數字受到懷疑時。

當人們開始懷疑資産價格時,資産負債表衰退就已經開始。

當人們認為資産價格已經過高,不太可能從目前水準大幅上漲,實際上更有可能下降時,他們自然希望減少杠杆(借款等)。如果他們共同采取這種行為,經濟将陷入資産負債表衰退。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