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進入了2.0時代,随着資訊的單方面傳播變為互動式交流;從以前隻有網站(媒體)本身有話語權發展到人人皆媒體的“ 自媒體時代 ”,資訊的傳遞和輿論的引導方式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2007年CNNIC最新的統計資料表明,中國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已超過2.1億,而每天平均的上網時間已經達到3.8小時,如此龐大的網民基數每天在網絡上同時浏覽着及同時釋出着數以億計的資訊。 既然如此龐大的資訊量,按道理說應該是除了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幾家門戶網站(SINA、SOHU等)釋出的資訊之外,大部分的資訊是很難被共享或者擷取的。換句話說,一個資訊如果被半數以上的網民得知、傳播并讨論,那麼它應該是釋出在擁有極大浏覽量的大型門戶網站才有可能實作的。 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發生在WEB2.0時代,我們大部分人都熟知的事情,大部分并不是起源于大型門戶網站。比如前陣子熱炒的“華南虎”、“豔照門”事件,經久不衰的“FRJJ”等等,都是起源于一些BBS或者是某個人的BLOG,然後迅速的被網友們轉載、讨論,形成病毒性的擴散趨勢,最終蔓延了整個網際網路,甚至引發了諸多電視媒體和平面媒體的争相報道。 WEB2.0時代由億萬個 “自媒體” 組成的龐大的錯綜複雜的資訊傳播網絡,對于資訊的傳播力以及擴散力已經被許多企業所重視,也有許多品牌深受其害——著名的DELL“換芯門”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06年美國《銷售與市場》的一份報告表示,當年企業66%負面報道來自于網絡。負面資訊的擴散遠比正面資訊的傳播來的迅速——人們的“好奇”心裡加上網絡的“草根性”及一些網絡“推手”的推波助瀾,使得一旦企業的負面資訊出現就會迅猛的形成擴散趨勢。 源自網絡——迅速擴散——形成話題——網絡再擴散——傳統媒體跟進報道——事态擴大——網絡再熱議,這便是現在WEB2.0時代的資訊擴散形式。傳統媒體的大部分資訊源已經來自于網絡,而傳統媒體自身的可信度及權威性對于資訊性質的提升又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個品牌的建立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和耐心,而随着危機2.0時代的到來,一個小小的企業負面都可能對品牌形成緻命的打擊。危機2.0時代,人們“知”的權利得到極緻的放大,而“媒體”的話語引導權也慢慢的被廣大的網民所掌控——企業,任重而道遠。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sonia/26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