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

作者:星星飛翔
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

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環球熱點)

歐盟近來在人工智能(AI)監管領域頻頻發力,相繼發起人工智能倫理讨論、推進人工智能立法并主動尋求對外拓展。歐盟謀求AI監管領域主導權的目标能實作嗎?

争取制定全球标準

路透社日前報道稱,歐盟正在開展“遊說閃電戰”,希望說服亞洲國家“承認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領先地位”,使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成為AI監管領域的全球标準。目前,歐盟及成員國已派出官員與印度、日本、南韓、新加坡和菲律賓等至少10個亞洲國家就AI監管問題進行了商談。

6月14日,歐洲議會以壓倒性多數的投票結果通過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草案。該法案對AI系統進行風險分類,限制深度僞造,并對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透明度的要求。

“歐盟在推進AI立法方面邁出重要一步。歐盟正在争取制定全球标準,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設定‘護欄’。”《紐約時報》稱。

負責該法案工作的歐洲議會意大利議員布蘭多·貝尼菲也表示,歐盟立法者将為世界其他地區建構“負責任的AI”“設定路徑”。

歐盟此前就已開始在AI監管領域進行布局。2019年4月,歐盟委員會釋出人工智能倫理準則,列出了評價“可信賴人工智能”的7項标準。2020年2月,歐盟出台《人工智能白皮書》,提供多種政策選項,促進AI在歐盟的運用。2021年4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人工智能法案》草案,此後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就此進行了多輪讨論和修訂,并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後對原草案内容進行了調整。2022年9月,歐盟委員會釋出《人工智能責任指令》提案,拟就AI造成的損害設定賠償規則。

德新社報道稱,按照歐盟立法程式,接下來,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将開展三方會談,确定《人工智能法案》的最終條款。

展現數字治理領域雄心

分析指出,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主動出擊,展現了歐盟在數字治理領域的雄心。

“歐盟希望其監管規則成為‘黃金标準’,希望科技巨頭采納歐盟的新規則作為其全球營運架構。”英國《衛報》稱。

《華盛頓郵報》稱,歐盟的舉措鞏固了其作為科技監管領域全球上司者的地位。新立法将增加歐盟針對矽谷公司的監管工具。“如果法案通過,歐盟的規則可能會影響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

“無論是前期發起對AI倫理的讨論,還是通過立法推進規則制定,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行動都較為領先。”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成玉表示,歐盟一直希望扮演全球“規範性力量”的角色,在制定歐盟内部規則後,通過多邊管道,将自身規則推廣為全球标準,形成“布魯塞爾效應”。在AI監管領域,歐盟也希望延續這一做法,在歐盟内部率先鞏固AI監管體系,并通過與夥伴國家合作,将歐盟規則向全球推廣,謀求AI監管領域的主導權。

“歐盟在數字規則方面的一系列主動出擊,與歐盟增強‘數字主權’、追求戰略自主的理念一脈相承。”複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少華表示,歐盟正在推進的《人工智能法案》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的AI監管法案,也是繼《通用資料保護條例》《數字服務法案》和《數字市場法案》之後,歐盟在數字監管領域推出的另一部重磅法案。歐盟希望複制《通用資料保護條例》在塑造全球隐私保護規則方面的成功經驗,把AI監管的歐盟标準提升為全球标準,引領AI監管領域的全球規則制定。

歐盟的目标還在于彌補自身劣勢。

嚴少華表示,目前,歐盟在全球AI相關技術和産業方面缺乏比較優勢,是以,歐盟試圖在AI監管領域發揮“規範性力量”,搶占制定監管規則的優先權。

“歐盟已經意識到自身在AI領域先發優勢不足,是以,希望拿出強有力的監管方案,在規則标準上打造優勢。”楊成玉說。

能否實作“布魯塞爾效應”

在AI監管領域,歐盟能否實作其期待的“布魯塞爾效應”?

“目前,世界各國日益重視AI引發的風險,對AI進行監管的共識在增強,這種國際環境有利于歐盟推進AI監管立法。而且,歐盟内部的多樣性使歐盟内部規則有轉化為全球标準的潛質,歐盟自身在技術監管和全球規則的塑造方面也有大量成功經驗。此外,由于科技界不希望多種監管标準并行,歐盟一旦率先準許《人工智能法案》,企業料将積極遊說和推動其他監管規則與之趨同,這反過來又會加強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話語權。”嚴少華說。

“AI監管領域尚未形成通行的國際标準,歐盟擅長進行議程設定和标準制定,這有利于其搶占國際規則制高點。”楊成玉說。

不過,挑戰也不少。歐盟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維持創新和監管間的平衡。

據歐洲新聞電視台報道,斯坦福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包括谷歌PaLM2和OpenAI公司GPT—4在内的大多數人工智能模型都不符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要求。該法案可能給科技企業施加更多合規義務。“科技企業認為,監管過度可能給AI戴上‘枷鎖’。”英國《金融時報》稱,近期,西門子、空客、雷諾、喜力等超過150家知名企業的高管聯合給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緻公開信,表達擔憂:“歐盟拟議的規則将對AI模型進行嚴格監管,這會給參與AI開發的企業帶來更高成本和過重負擔,進而危及歐洲競争力和歐盟推崇的技術主權。”

合作夥伴的态度也是未知數。路透社報道稱,針對歐盟日前發出的AI監管合作邀請,不少亞洲國家“反應冷淡”,新加坡和菲律賓方面表示将會“觀望”,日本方面則表示更傾向于寬松的規定。

技術和産業方面的相對劣勢也可能削弱歐盟AI監管的“後勁”。“目前,歐盟在AI基礎研發、數字市場等方面的競争力相對不足。在與AI發展密切相關的晶片領域,歐盟也缺乏相應的先進制造能力。這都可能對歐盟在AI監管領域的長遠布局構成挑戰。”楊成玉說。

據歐盟釋出的《2030數字指南針:歐洲數字十年之路》報告,全球數字技術大都在歐盟以外的地區開發,90%的歐盟資料由美國企業管理,隻有不到4%的科技企業來自歐盟,而歐盟地區制造的晶片隻占歐盟市場的10%。

“AI發展日新月異,AI監管規則也需要與時俱進。歐盟需要在AI領域進行大量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目前看來,歐盟的準備并不充足。”嚴少華說。

林子涵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