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每月能省上百元,年輕人都愛到銀行APP“薅羊毛”了?

每月能省上百元,年輕人都愛到銀行APP“薅羊毛”了?

當中午要點外賣時,在金華市區上班的95後王欣(化名),就會打開某銀行APP,領取兩張優惠券。需要打車時,她又打開另一家銀行APP,領取一張打車券。

如今,像王欣一樣能省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以前他們都愛在電商平台“薅羊毛”,不知何時起又轉向了銀行APP。

每月能省上百元,年輕人都愛到銀行APP“薅羊毛”了?

小紅書截圖

不少使用者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薅羊毛”經驗,手把手傳授如何領取銀行APP優惠。

随着各大銀行開啟零售轉型,手機銀行正在成為各銀行開展營銷活動的重要管道之一,争搶使用者的方式也是越來越卷。銀行撒福利,真的能提高活躍度嗎?流量又如何轉化為留量?

到銀行APP“薅羊毛”每月能省上百元

“今日份的快樂,來自××銀行。”近日,王欣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在某銀行APP上搶到的福利:隻花7.17元搶到了某品牌烘焙店原價68元的小蛋糕,又花1.7元搶到某網紅奶茶店20元代金券。

文章下不少網友跟進,有的表示自己也搶到了,還有不少人“跪求”攻略。

王欣告訴潮新聞記者,自己是去年底發現該銀行APP上優惠活動很多,就陸續在手機裡安裝了10多個銀行APP,涵蓋了六大行、股份制銀行和一些城市商業銀行。

支付立減金、話費滿減充值、打車優惠券、視訊網站月卡、滿減加油卡、1分錢換購……過去半年多,她在各種銀行APP上“薅羊毛”薅得不亦樂乎。

“剛工作不久,手頭緊,能省就省一點。”王欣說,每個月自己通過銀行APP領取優惠補貼,衣食住行樣樣都有,能節省下上百元。

像王欣這樣“省錢控”不在少數。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分享銀行APP“薅羊毛”經驗的文章很多,攻略非常詳細。

“整理了近期部分銀行APP的‘羊毛’,新使用者注冊領券有外賣紅包,電影票滿30元減10元,美食周三五折。”“總結銀行APP日常‘羊毛’,每天投入不到3分鐘,一年能有500元+。”

小紅書上一位活躍部落客告訴潮新聞記者,以前銀行信用卡的活動會比較多,這兩年就不局限于信用卡了,各家銀行APP都推出了豐富的熱門活動和優惠券。

在她看來,“薅羊毛”不僅能省錢,也是一種生活的“小确幸”,分享交流經驗甚至成為年輕人一種社交方式。

潮新聞記者發現,越來越多的銀行,正通過搭建使用場景,吸引年輕人打開APP。

不少銀行将優惠活動打造成固定品牌,搭建“天天特惠”場景。有的優惠活動還下沉到鄉鎮。有的則深耕當地,推出水電費優惠、停車費62折、物業費滿500元減100元、1元挂号費、1分錢坐公交等活動。

除了直接發放優惠券或立減金,有的銀行還将互動活躍任務作為提高使用者等級的積分項,不同等級的會員可以享受不同權益禮包。

每月能省上百元,年輕人都愛到銀行APP“薅羊毛”了?

某銀行APP截圖

銀行為何推出各種優惠活動?

如今,随着各大銀行開啟零售轉型,手機銀行正在成為銀行與客戶接觸的重要管道。

各銀行APP内大多都有“生活服務”闆塊,各種優惠補貼活動堪稱五花八門。

“有管道才有流量,才能獲客。”上海财經大學浙江學院金融學教研室主任黃哲告訴潮新聞記者,銀行通過APP撒福利,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管道。

在他看來,零售金融領域,正在重複消費品領域走過的路。随着競争加劇,管道變得越來越重要。誰的管道離使用者更近,誰就掌握了産業鍊核心權力。近年來,一些實力較強的銀行,紛紛發力“以我為主”搭建多元管道體系,努力自建APP生态。而撒福利是最直接有效的獲客方式之一。

這其中,年輕人成為各大銀行争奪的對象。

金華銀行網絡金融部進階經理張浩告訴潮新聞記者:“現在年輕人線下網點到客率很低。各銀行将戰場轉移到銀行APP上,正是契合年輕人線上消費需求。”

他解釋道,年輕人群體,在金融領域裡,屬于是“長尾客戶”。相比于高淨值财富的客群,他們金融資産規模相對較小、單個客戶淨值較低,但是數量龐大、且需求日趨呈現個性化、多樣化的趨勢。以往“長尾客戶”由于成本、技術等因素的限制,長期處于一種無效維護甚至是無人維護的狀态。

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迅猛發展,銀行同業頭部客戶的激烈競争,各大商業銀行都看到了“長尾客戶”資源開發的巨大潛力,将目光投向這部分客群。

“打車、外賣、線下餐飲商超等都是高頻的消費場景,‘薅羊毛’式的優惠活動能吸引年輕使用者,進而吸引使用者了解、使用存款、理财投資、信用卡、貸款等更多金融服務,帶動使用者活躍、金融轉化和業務增長。”建行金華分行“建行生活”營運經理楊康傑告訴記者,以“建行生活”APP為例,每月平台在金華地區以各種面額外賣優惠券吸引客戶産生的訂單就有300-400萬元。

“流量”能否轉化為“留量”?

各種優惠和補貼,似乎是網際網路經濟的一劑萬能藥。從共享單車到網約車,再到社群團購和生鮮電商,每當一個新産品或新風口出現,都會掀起一場補貼大戰。似乎隻要補貼,使用者就會蜂擁而至。

在黃哲看來,銀行APP各種優惠補貼,靠積分、立減優惠、場景滲透等争搶使用者,本質上還是一種價格戰。

“一方面,燒錢補貼是短時間内獲得使用者和擴大賽道規模最直接的方式;但另一方面,通過補貼争搶來的使用者,普遍對平台的忠誠度不高,他們隻是被價格和便捷吸引。一旦停止補貼或别人家的優惠更多,他們就可能離開。”

是以他認為,僅僅靠補貼是不夠的,獲得流量的同時,要讓産品的價值觸達。

“通過補貼獲客後,關鍵要把産品的核心價值傳遞給使用者,通過差異化的優質服務,讓他體驗後,即使沒有補貼,還願意持續使用。”黃哲說。

不過,在不少業内人士看來,差異化的服務和體驗,正是目前銀行存在的短闆。

一位業内人士透露,各大銀行之間的同質化競争,使得銀行卡有品類,卻無品牌。“提到信用卡,你會想到哪家銀行?大多數人心中還沒有明确的王者。辦哪張卡,取決于開卡大禮包,用哪張卡,取決于積分和補貼。”

“如今銀行APP管道推廣,不能再走信用卡推廣的老路。”該業内人士認為,最終,銀行還是要基于金融本身的産品和功能,将基本的金融服務做到精細化,為使用者做好财富管理和增值服務。同時,在标配之外,銀行APP要為不同使用者群體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切身提高使用者體驗,這才是“留量”密碼。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