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辛平:向着勝利勇敢前進——寫在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作者:光明網

向着勝利勇敢前進

——寫在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解辛平

1953年7月27日。

北緯38度線以南5公裡,北韓半島,闆門店。

這一天,《北韓停戰協定》簽署,抗美援朝戰争勝利結束。

此時,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還有4天。英雄的人民軍隊,用一次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為自己的生日祝捷。

從此,這兩個光輝的日子永遠相依相伴。今天我們紀念這次勝利,依然會回望這支軍隊出征的原點,凝望這支軍隊現在的走向,眺望這支軍隊未來的征程。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周年。中國人民在“站起來”的關鍵時刻,用一場威震世界的勝利,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甯。

2023年,距離實作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标僅有4年。我們已行至偉大祖國“強起來”的重要節點,實作民族複興的追夢路上已到關鍵一躍。

習主席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戰争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後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重要裡程碑,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我們曾經創造勝利,我們依然渴望勝利。誰也不能低估——中華民族在飽受百年屈辱後,追求勝利的堅忍和執着。

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誰也不能低估——人民軍隊在面對一切敵人時,敢于勝利的決心和意志。

(一)

北京複興路9号,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巨幅油畫《決策出兵》高懸牆上:中南海頤年堂,一群領航中國的共産黨人圍坐在一起,或凝神細聽,或斂目沉思。畫作中央,毛澤東神情嚴峻、目光如炬。

靜止的畫面,積聚着暗湧的思想波濤和情感巨浪。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首個國慶節,座座城市“歌聲、口号聲響徹雲霄”,街道上“擁塞着萬千群衆”。

這一天,曆史也進入了一個十分險峻的峽谷——

6月25日,北韓戰争爆發。6月27日,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9月15日,北韓仁川港,美軍實施立體登陸,兵鋒直指鴨綠江邊……

那個國慶之夜,中南海菊香書屋的燈光,與天安門城樓上的紅燈籠一樣,徹夜未熄。

胡喬木同志回憶,“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20多年,記得有兩件事是毛主席很難下決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願軍入朝作戰”。

時局艱危,我們要不要出兵、敢不敢出兵、能不能打赢?行進在曆史的暗礁與險灘中,中國号巨輪的舵手在反複掂量:

實力之比——

那一年,美國的工農業總産值1507億美元,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産值僅為574億元人民币,換算成美元還不及美國的尾數。美國鋼産量8772萬噸,中國為60.6萬噸,不足美國百分之一。為此,麥克阿瑟狂傲地揚言:中國不敢參戰,如參戰就會遭受“戰史上最大的屠殺”。

内患之憂——

得知北韓戰争爆發那天,毛澤東的辦公桌上,放着一份關于西南匪患嚴重的報告。此時,中國大陸殘存的國民黨散兵還有近40萬衆。英國情報機構斷言:“中國目前内部尚未鞏固,正在全力進行恢複經濟,且軍事實力不足以應付大戰的需要……是以出兵北韓的可能性很小。”

時局之慮——

當時,美國糾集了16個國家的“聯合國軍”,而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也隻有17個。幾十封來往于北京與莫斯科之間的電報,見證着決策出兵争取外援的“三波兩折”……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場艱難的決策醞釀了百日之久。黨中央召開3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激烈的争論和交鋒中,他們反複讨論一項議題:要不要出兵。

“對北韓問題置之不理,美國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經過充分讨論,黨中央作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入局,才能控局塑局。“出去了,即使被打回來,也說明是局内人,不出去,連入局的可能性都沒有。”出兵北韓,對黨中央來說,有着更為深遠的戰略考量。基辛格評論,北韓戰争“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敢戰,才能勝戰止戰。“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于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彭德懷說,“這次出兵北韓,我們要決心打赢,但也要有不怕打爛的精神準備,萬一美國人打進大陸來,那我們就打爛了再建。”

——知兵,才能遣兵用兵。在毛澤東眼中,不可一世的美國在軍事上隻有一個長處,就是鐵多,另外卻有三個弱點,合起來就是“一長三短”……而我們“在北韓與美國較量,擁有最有利的地形、最便利的交通、最便利的物資支援、最便利的人力支援、最便利的政治動員……因而,盡管面臨重大困難,但也有打的條件”。

勝利,是一部隻有兩個字的巨著,卻把最精華的曆史沉澱在字裡行間。

要不要、敢不敢、能不能?面對極端困難複雜的形勢,萦繞在決策出兵前夜的戰略考量,見證着一個政黨的遠見卓識,更是一支軍隊走向勝利的果敢抉擇。

1948年,談及率軍躍進中原,鄧小平說:“誰都希望革命快些勝利,可是,問你敢不敢勝利,問題就來了。不一定希望勝利的人就敢于勝利。”

“勝利不會像山坡上的蒲公英那樣唾手可得”,必須用強大的内心直面靈魂深處的狂風暴雨。

“戰勝對手有兩次,第一次在内心中。”心勝并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

出兵北韓,中國共産黨人“敢于鬥争、敢于勝利”的精神品格,在艱難決策中又一次淋漓盡緻地展現。

“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這支軍隊能不能始終堅持住黨的絕對上司,能不能拉得上去、打勝仗,各級指揮員能不能帶兵打仗、指揮打仗?”今天,習主席的叩問,敲擊着新時代每名中國軍人的心弦。

“能打仗、打勝仗”,習主席念茲在茲的這6個字,激勵着今天的人民軍隊勇敢面對新時代的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

勝利不會向我們自動走來,我們必須自己走向勝利!

(二)

沙盤推演,起源于西方。這是一種戰争打響之前關于勝負的預言式博弈,它遵循的是西方人所信奉的“實力觀”。

冷兵器時代,這種實力是肌肉;熱兵器時代,這種實力是火藥;機械化戰争時代,這種實力是鋼鐵。

在北韓戰場上,任何沙盤推演高手,将這些“砝碼”放置在權衡戰争勝負的天平上,似乎無論如何也推導不出中國軍隊的勝利。然而,在“範弗裡特彈藥量”瘋狂般的鐵雨傾瀉下,中國軍隊在上甘嶺站穩了腳跟!

颠覆傳統與常識範疇之内戰争觀的,隻有戰争的另類奇觀——它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産黨上司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哺育的人民軍隊、掌握了先進軍事思想和靈活機動戰略戰術的人民軍隊。

解辛平:向着勝利勇敢前進——寫在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現場,受閱部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陳建力 攝

奇觀何其多,豈止上甘嶺!

1951年,釜谷裡之戰。志願軍39軍116師347團殲滅英軍王牌“皇家奧斯特來複槍團”,繳獲其軍旗。正是這支敵軍,曾在100多年前的鴉片戰争中,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在北韓的崇山峻嶺之間,志願軍的勝利号角,也宣告着美軍一支支“王牌”的黯然折戟——号稱“開國元勳師”的美騎兵1師、号稱“從無敗績”的美陸戰1師,号稱“絕不當第二”的美步兵2師……

雲山之戰,中美第一次對壘。美騎兵1師損兵1840人,第8團第3營被志願軍全殲,美國陸軍永久取消了這個營的番号。

2005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訪華,意味深長地主動提出要參觀陸軍第39集團軍——雲山之戰與美軍交手的部隊。

這一穿越時空的探尋,背後是他們的迷惑與不解——當年這支軍隊,很多戰士仍在使用日本1905年設計的三八式步槍。如果戰争的天平僅僅取決于武器裝備的比拼,勝負本來不應該有任何懸念。

“武器是戰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建軍以來,人民軍隊打赢無數大戰、惡戰,屢屢在武器裝備上“以劣勝優”、軍事力量上“以弱勝強”,最擅長的就是抵消“不對稱”,其重要原因是戰略戰術水準高于對手。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1930年12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永豐龍岡全殲德械裝備的敵18師,該師9000餘人無一漏網。

20年後,志願軍38軍113師——這支紅軍部隊經過長征、抗戰、大決戰的血火洗禮,跨過鴨綠江,迎戰世界上最現代化的對手。

搶占三所裡,該師1萬餘人攜帶戰鬥裝具,14小時在山嶺間奔襲72.5公裡,沖破層層阻擊,搶先5分鐘擋住美軍的退路,創造了現代戰争史上步兵急行軍的紀錄。

兵貴神速,不僅僅是腳力的較量,更是腦力的比拼。當志願軍将士在三所裡“落子”,一盤世界戰争史上少有的“内外雙重迂回”的戰略棋局就此布定。

在北韓半島的三千裡江山,這樣“奇迹般的穿插”反複上演:從124師穿插濟甯裡、27軍穿插新興裡,到橫城反擊戰中的穿插鶴谷裡、三岔口,再到金城戰役中的穿插二龍洞、奇襲白虎團……志願軍各級指戰員用縱橫阡陌的穿插足迹,勾勒出一幅幅繪滿戰略想象力和戰術執行力的神奇畫卷。

“槍聲一響,再好的應對方案廢棄一半。”縱觀整個抗美援朝戰争曆程,不斷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成為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關鍵。

“我們原定的在防禦中消滅敵人的計劃不行了,在國内戰争中采用的那種大踏步前進和後退的戰法,也不适用了……應以運動戰為主,以陣地戰和遊擊戰為輔。”志願軍入朝後,彭德懷分析敵情後,果斷建議放棄原定作戰計劃。

《周易》雲:大人虎變,君子豹變。戰争指導因勢而變,戰法戰術更是因時因敵而變。你來“空中絞殺”,我建“鋼鐵運輸線”;你打“磁性戰術”,我“零敲牛皮糖”;你有“範弗裡特彈藥量”,我有“坑道戰”;“你扔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

毛澤東在《抗美援朝的勝利和意義》一文中感慨地說:“我們的幹部和戰士想出了各種打仗的辦法……我們住在北京的一些人,一想到北韓戰場,就感到相當危險。當然,危險是有的,但隻要大家想辦法,并不是那麼了不起。”

與強敵過招,對戰場态勢的精準把控、對傳統優長的創造轉化、對戰略戰術的靈活運用,充盈着我軍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底氣。

“戰争是一種充滿陰影的科學,所有的科學都有原理,唯獨戰争沒有。”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戰略高新技術群體迸發,網絡化、無人化、隐身化、智能化正深刻影響世界軍事發展走向。

強軍,不是按照别人的模闆來畫我們自己的藍圖,更不是隻準備去打一場别人已經打過的戰争。

習主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人民軍隊打赢能力。率先提出的,便是“研究掌握資訊化智能化戰争特點規律,創新軍事戰略指導,發展人民戰争戰略戰術”。

前不久,全軍基礎訓練現場會召開,旨在深入貫徹習主席關于加強軍事訓練的重要訓示,加快組訓模式創新,推進基礎訓練轉型更新。

會議現場,龍騰虎躍展示新課目的,正是當年堅守松骨峰的英雄部隊。

(三)

距闆門店5公裡,67高地。

1953年7月27日22時,曾經槍炮聲震天動地的戰場,突然沉寂下來。站在戰友灑下熱血的山頭上,志願軍警衛戰士王樹山靜靜俯瞰着勝利的來臨。

為了堅守這片高地,志願軍頂住了美軍在北韓戰場上創紀錄的最高機關火力密度。志願軍65軍194師582團2營6連副指導員趙先有喊出了壯烈口号:“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趙先有——電影《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之一,生于南昌起義第2年,犧牲時,共和國剛剛度過第3個生日。

從建軍那天起,多少英雄的将士,浴血奮戰,打出了一個新中國。抗美援朝,為了保家衛國,多少英雄的将士,血灑異國他鄉。

解辛平:向着勝利勇敢前進——寫在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這是位于遼甯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裡的英烈牆。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勝利的詩,生命為紙,鮮血為墨。

“是誰把勝利旗幟染紅?是誰把和平道路鋪平?是英雄獻出了鮮血,是英雄獻出了生命。”當勝利來臨,志願軍67軍政治部副主任張宗勝,在日記裡為停戰前14天犧牲的英雄李家發寫下詩句。

這位老兵回憶,“我是不會寫詩的”,但“每當想起李家發來,我就感到像失去了一個心愛的孩子似的傷痛”。

據統計,抗美援朝戰争中,喊出“向我開炮”的志願軍官兵有47人之多,志願軍烈士的平均犧牲年齡28歲。僅榮立特等功以上榮譽的志願軍烈士中,就有44名與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的“楊根思式”英雄……

苦難和勝利,是克勞塞維茨歸結軍隊精神力量來源的兩大要素。西方哲人關于勝利,本來不乏真知灼見。然而,西方的戰略家們,又往往低估中國人奪取勝利的勇氣和膽量。

在苦難中積聚,用勝利來洗禮。經曆過“不像活在人間”的苦難,這支“窮人的隊伍”經過20多年浴血奮戰,剛剛“一塊肉一片血”拼出光明的新中國,決不能容忍“天下再變了”“建設變成一堆灰”!

鮮血染戰旗,生命開鮮花。那片戰場,成為一片英雄的土壤。那個時代,成為一個英雄的時代。

英雄們曆經苦難,付出犧牲,成為對手心中的“東方之謎”。

為什麼,寒冰可以燃燒——在零下40攝氏度的雪地裡,“冰雕連”潛伏成戰鬥的姿态?

為什麼,烈火能夠凝固——在800多攝氏度的火焰中,邱少雲隻有插進泥土的雙手沒有燒焦,卻“紋絲不動”?

是什麼,在上甘嶺被炮彈航彈削低2米的高地上巍然挺立——堅守43天,擊退敵人進攻900餘次?

是什麼,在無險可守的松骨峰一塊塊砸爛了敵人的鋼鐵——以百人之力鏖戰8小時,擊退數千敵人5次動用飛機、坦克、重型榴彈炮的集團進攻?

對“鋼”的自信,限制了對手的“想象”。他們始終不解,為什麼打了“一場沒有勝利希望的戰争”。

“鋼”,當然可以計算。他們,敗在了無法推演的“氣”上。

習主席與基辛格讨論抗美援朝戰争,基辛格說:中國軍隊缺乏後勤保障、空中支援,裝備如此之差,居然沒有“打輸”。習主席告訴他:“我們靠的是一種革命的戰鬥精神,我們的戰士是不怕你們的,無論拿什麼武器,都敢與你們較量。”

對手難以了解的“東方之謎”,在志願軍将士心中,答案如此堅定清晰:“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我們的精神絕不是謎……這股子信念、愛國主義精神,是黨教育出來的精神。”志願軍将士用鮮血和生命作答,一支懂得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軍隊,不可戰勝。

停戰後的第一個春天,作家楊朔來到英雄犧牲的地方,為李家發烈士寫下:“曆史可以數到一萬年,十萬年,李家發卻将永遠是十九歲,永遠像春天一樣,萬古長青。”

在抗美援朝戰場前線,黃繼光和戰友留下一張合影。黃繼光犧牲後,人們拿出照片看了又看——“誰是黃繼光呢?也許是這個人,也許是那個人”。是的,照片中每個人都可能是“黃繼光”。

時至今日,英雄的身影依然那樣熟悉。那是抗洪将士築在洪濤中的人堤、是抗震官兵奔向震中的背影、是英雄團長祁發寶面向敵人張開的雙臂……

抗美援朝戰争勝利後的70年,新時代的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與“新中國的青年”隔空對話。在新時代青年眼中,他們是英雄,更是有血有肉的“同齡人”;他們的英雄之歌,“有我續寫”——

青島大學畢業典禮,學生們用一首說唱歌曲唱出他們心中的黃繼光:“早給媽媽留下書信,恐怕以後不能回家。用胸膛抵住機槍,堅如磐石無法撼動……”

今年春節,衛國戍邊烈士肖思遠的弟弟肖榮基收到一個身穿志願軍服裝的“種花家”兔子模型,那是父親從哥哥墓前帶給他的。這隻來自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兔子,正是肖思遠犧牲前的微信頭像。

2021年,趙先有烈士的孫子趙新民,給爺爺“回信”:“‘為了勝利’,已經不隻是一場戰鬥的呼叫,它已成為中國奮進的号角。”

(四)

1951年春天,一篇來自抗美援朝戰場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仿佛一夜之間打開了新中國的“情感閘門”——

“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漿、提着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幸福,千百年來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千呼萬喚、孜孜以求。

幸福從哪裡來?是人民子弟兵用槍杆子打出來的,用鮮血換來的,用勝利赢來的。

解辛平:向着勝利勇敢前進——寫在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英烈廳,志願軍老戰士和少先隊員向犧牲的烈士緻敬。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誰是最可愛的人?當強敵壓境的時候,誰能為這個國家犧牲付出、赢得勝利、捍衛和平、創造幸福,誰就是“最可愛的人”。

袁隆平,這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用“禾下乘涼夢”戰勝中國數千年來的饑馑,換來華夏大地金色的豐收。

1951年盛夏,志願軍英雄報告團來到重慶。西南農學院大學生代表、21歲的袁隆平擠上主席台,一位英雄在他的學生證上寫下贈言:“隆平同志:為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而奮鬥到底!”

聽從英雄召喚,袁隆平1952年成為空軍預備班的一員,後因戰事好轉、大學生要留校讀書方被“退回”。

勝利,不隻是一顆中國軍人獻給祖國的果實,它是栽種在億萬中國人心中的種子。“最可愛的人”,是21歲的袁隆平渴望成為的人,也是那一代中國年輕人渴望成為的人。

“最可愛的人”,擁有了這個“名字”,戰鬥在前線的志願軍将士感到“渾身是力量,即使橫在我們面前的,是美國鬼子設下的二十公裡寬的火牆,我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一沖而過的”。

“最可愛的人”,身後是“可愛的中國”、可愛的中國人。新中國旭日初升,魏巍更加确信,我們的祖國“一天比一天可愛,一時比一時可愛,她使一切優秀的兒女,都甘願為她犧牲自己的一切”。

可愛,就像一個命題,成為中國人對美好的一種描摹和憧憬。正是所有“最可愛的人”無我無畏的犧牲和奉獻,才創造出“可愛的中國”。

以“愛國”為圓心,以“支前”為半徑,黨中央上司下的抗美援朝運動畫出一個同心圓,把前線和後方緊緊連在一起,把戰鬥和建設緊緊連在一起,把個人和祖國緊緊連在一起。

當時的“聯合國軍”并不清楚,他們面對的,不僅是北韓半島崇山密林間、陣地坑道裡的志願軍官兵,也是中華大地上億萬中國人“不可打破的團結力量”。

“祖國要什麼,我們有什麼!”“到前線去,上戰場去!”2000多萬群衆踴躍報名參軍,大批運輸勞工、農民和醫務工作者組織起運輸隊、擔架隊和醫療隊開赴北韓前線。2000萬人口的浙江省,先後有100多萬人報名參軍,沒有得到準許的人感慨:“參軍比考秀才還難!”

“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忙炒面。”時任志願軍38軍《挺進報》主編佟希文說,“雖然有的炒得糊一點,有的炒得香一點,有的炒得生一點,但大家吃起來都是一個力量,就是祖國的力量。”

“我們是開着祖國人民捐獻的飛機上戰場,是為國而戰。”時年19歲的志願軍空軍飛行員韓德彩英勇擊落美國“雙料王牌”飛行員。“中國婦女号”“中國少年兒童号”“中國青年号”……即使新中國被重重封鎖,抗美援朝戰場的天空,依然成為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

“兩個齊頭并進的戰場”“互相鼓勵也互相比賽,共同地把我們的祖國推向前進”。當捷報一次次傳回國内,新中國建設的車輪也在轟然提速——國民經濟恢複工作1952年下半年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開始實行。

一個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萬衆一心去奪取勝利的國家和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在我軍的曆史上,有“兩個蘋果”傳為佳話,卻很少有人想過它們的關聯——一個是解放戰争攻打錦州的部隊,不吃老百姓一個蘋果;一個是抗美援朝戰争中,堅守上甘嶺饑渴的志願軍官兵,在坑道裡把一個蘋果傳來傳去,誰也舍不得咬一口……

什麼叫做“人民子弟兵”?這兩個蘋果就是答案。來自人民、熱夫妻民的将士,視人民為父母,視戰友為兄弟。血脈相連的軍民情,親如同胞的戰友情,同根同源。

這樣的人民誰能戰勝?這樣的軍隊誰能戰勝?是以,美國當年出錢出槍支援蔣介石打内戰,沒有打赢我們;在北韓親自下場、赤膊上陣也沒有打赢我們。相反,人民軍隊越打越強大,中國人民越打越團結。

這是人民軍隊的勝利,更是中國人民的勝利!

正如毛澤東闡明抗美援朝意義時所說:“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解辛平:向着勝利勇敢前進——寫在抗美援朝戰争勝利70周年之際

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志願軍老戰士向學生們講述邱少雲的英雄事迹。張文魁 攝

“偉大的擔子要由偉大的人民一起挑。”走進新時代,富國強軍的“一盤棋”,有了新的開局;軍政軍民團結的“一條心”,有了新的凝聚。當數千萬退役軍人有了自己的“娘家”,“光榮之家”牌匾點亮萬千軍屬的門楣,“軍人依法優先”成為城市“标配”……尊崇的陽光灑滿人民子弟兵的心田,“愛我人民愛我軍”的偉力深深厚植。

曆史告訴我們,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而不勝、無敵于天下。

曆史也告訴我們,軍人對人民最大的奉獻和回報是勝利。用勝利為人民服務,他人不可替代,軍人責無旁貸。

(五)

1986年,時任總後勤部部長洪學智訪美。晚宴上,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萊昂斯問洪學智:“将軍是哪個軍校畢業的?”

這位昔日志願軍後勤司令員幽默地回答:“我是你們美國空軍學校畢業的。”

了解抗美援朝戰争的人,一定懂得這一問一答背後的真正含義。

當年,面對美軍的空中絞殺,洪學智率隊在北韓戰場建起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美國空軍在其戰史中感歎:“中國軍隊搶修部隊填補彈坑的速度,可以和F-86飛行員的轟炸速度匹敵。”

實際上,洪學智連國小都沒畢業。這位出生在山村裡的共和國上将,16歲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戰争的大課堂裡,練得一身本領。

世界上沒有天生就會打仗的将軍,也沒有天生就會打仗的戰士。

在一支善于學習的軍隊眼裡,戰争從來不是彙集鮮血的窪地,而是百煉成鋼的熔爐。正如毛澤東所言:“抗美援朝戰争是個大學校,我們在那裡實行大演習……”

當年,550萬人民軍隊,其中有290萬到抗美援朝戰場輪訓作戰過。出國輪戰的技術兵種部隊,多達16個炮兵師、10個坦克團、10個鐵道兵師、12個空軍師。經過出國作戰的曆練,人民軍隊實作了軍隊建設和作戰模式的雙跨越。

在這個“大學校”裡,人民軍隊的初建軍種邊打邊學,打出威名——

入朝參戰時,志願軍空軍飛行員大多隻經過幾十小時的訓練,卻開辟了令對手聞風喪膽的“米格走廊”。戰鬥間隙,王海撰寫了《對空作戰幾個問題的體會》。美國空軍戰史評價稱,“米格飛行員采用過去從來沒有用過的幾種戰術”,這讓經驗豐富的美軍飛行員困惑不解。

在這個“大學校”裡,人民軍隊面對陌生的對手,驅散了一片片“戰争迷霧”,打開了一個個“戰鬥盲盒”,收獲了一筆筆“戰場學分”。

毛澤東縱論抗美援朝戰争時說,“最初是能不能打,後來是能不能守,再後來是能不能保證給養,最後是能不能打破細菌戰。這四個問題,一個接着一個,都解決了。我們的軍隊是越戰越強”。

越戰越強的背後,是另一個“戰場”的勝利。

正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們的戰士體驗到敵人裝甲戰車的威力,對引進的蘇式坦克深鑽細研,探索出夜間奇襲、遮蔽射擊、定點設伏等新戰法。在金城戰役中,志願軍215号坦克擊毀美軍5輛新式M46坦克。這輛戰車,今天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也正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首次見識并體會到什麼叫“諸軍兵種合成作戰”,進而邊學邊建。1954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5周年慶典,彭德懷檢閱部隊。4年前,随他一起出征的志願軍,基本上是由步兵組成。這時,在他面前威武列陣的,已然是一支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

不到半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實施首次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一舉奪占一江山島。

今天,人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奇妙能力驚歎不已,殊不知,善于“深度學習”正是我們這支軍隊舉世公認的強大之源。這支軍隊的拿手好戲,就是持續不斷地“從戰争中學習戰争”,将“未知”消化、轉化為“已知”的“生成能力”。

本領不會與生俱來,學習必須與時俱進。比超越失敗的自己更難的,是超越勝利的自己。

——大獲全勝,剛剛殲滅“北極熊團”的志願軍27軍就地開展“查戰鬥”活動。複盤講評,團、師、軍甚至兵團指揮員被一線官兵“批”得滿頭大汗。這支英雄部隊沒有過多地評功擺好,而是刀口向内、揭短反思。

——戰場凱旋,黨的八大上,軍事工作報告中專章闡述了“學習問題”,特别強調不能因為“我們打敗過日本軍隊,打敗過帝國主義武裝起來的國民黨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在北韓打敗過美國軍隊,以為我們的經驗已足夠應付現在和将來的一切,因而似乎可以不學習别人的長處了”。

——班師回國,孫繼先率領20兵團挺進西北大漠。“幹驚天動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這位長征途中指揮“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的指揮員,在大漠戈壁開始又一次“強渡”。不到3年時間,大陸第一枚地對地飛彈成功發射。

去世後,孫繼先的骨灰,一半撒在了大渡河,一半埋在了東風航天城,矚望着中國“長征”火箭一次次飛向太空。

硝煙散去,但戰争活劇的演進從未停止。承平日久,人民軍隊已經幾十年沒有打仗,面對科技之變、戰争之變、對手之變,我們能不能穿透新的戰場迷霧,掌握新的制勝機理,擊敗一切來犯之敵?下一場戰争會不會到來、何時到來、以什麼樣的方式到來?

“這些變化看上去眼花缭亂,但背後是有規律可循的,根本的是戰争的制勝機理變了。”我軍長期處于相對和平時期,軍事思維容易滞後和保守,要緊跟戰争形态和作戰方式變化更新作戰理念。習主席指出,“研究作戰問題,核心是要把現代戰争的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搞清楚。”

中國共産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人民軍隊依靠學習走向勝利,也必将依靠學習走向新的勝利。

(六)

《北韓停戰協定》簽字現場,英國記者阿蘭·委蔔甯采訪了彭德懷,他寫道,“透過這位司令員臉上的微笑,你們就會知道,是中國人赢得了這場戰争的勝利”。

然而,當勝利來臨,彭德懷流淚了——他站在還冒着硝煙的前沿陣地,掀開一個個擔架上覆寫烈士遺體的白布;他從路邊的泥土中,揀出一隻滿是彈洞的白色搪瓷水杯……

“抓一把祖國的泥土,揣在懷裡;打一壺祖國的江水,帶在身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将士們,對祖國的深情眷戀是如此缱绻。有的戰士,就倒在停戰的前夜,沒有看到勝利的日出。

輝煌的勝利背後,是巨大的犧牲。在抗美援朝戰争中,平均每天約200位志願軍戰士血灑疆場;197653名中華英雄兒女,在盛開金達萊花的土地上獻出寶貴生命。

“長空祭忠魂,英雄歸故鄉。向志願軍忠烈敬禮。”2022年9月16日,運-20飛機搭載着88名志願軍英烈遺骸進入中國領空,兩架殲-20戰機迅速與運-20組成三機編隊,以新時代人民空軍特有的禮儀,接迎和護送英烈回家。

那一刻,曆史和現實交錯,光榮與夢想同在——執行護航任務的殲-20飛行員,正是來自抗美援朝戰場上首支參戰、首獲勝績的空軍部隊。

今日強軍,如您所願。人民陸軍進入“合成時代”,空軍進入“20時代”,海軍進入“三航母時代”……如今我們已經擁有比肩強國的先進武器,更擁有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堅定決心。

今日強軍,如您所願。一支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浴血奮戰的英雄部隊,如今早已“換羽新生”——松骨峰特功連,已成為陸軍資訊化建設的領跑者;黃草嶺英雄連,已成為新型兩栖尖刀;黃繼光生前所在連,已成為合成空降尖兵;“英雄鐵騎”汽車部隊,已成為立體投送的探路先鋒……

一支軍隊的強大和自信,要靠勝利來建立;一個國家的光榮與夢想,也要靠勝利來支撐。

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叢林法則橫沖直撞,冷戰思維陰魂不散,霸權主義依舊猖獗,戰火硝煙此起彼伏。

目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敵對勢力卻蓄意搗亂、橫加遏阻、醜化打壓、威脅恫吓、訛詐攪局……

當年,毛主席如此評價美國人,“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今天,世界上某些國家依然如故,何曾改變?習主席強調,“許多時候勝利要通過鬥争獲得,誰也不會送給我們。”

勝利,曾經為我們換來了很多無價瑰寶,包括對手的敬畏、長期的和平。然而,勝利并不是一張永遠保值的存折,除非不斷赢得新的勝利。

“我們在前進,敵人也沒有睡覺。”當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面臨危機時,今天的中國軍人能否像當年的志願軍官兵一樣奮不顧身?能否像當年的志願軍官兵一樣面對最慘烈的戰鬥英勇無畏?

答案,寫在運籌帷幄的目光裡——

習主席審時度勢,鮮明提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标,擘畫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的強軍布局,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越走越寬廣。全軍官兵維護核心、聽黨指揮的信念無比堅定,聽令景從、步調一緻的行動更加堅決。

答案,寫在銜枚疾走的征程上——

強軍興軍,氣吞山河。挪棋子,動棋盤,改棋規,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三大戰役”高潮疊起,人民軍隊實作整體性革命性重塑。黨的二十大報告号角催征:如期實作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标,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人民軍隊跑出了前所未有的強軍加速度。

答案,寫在砥砺奮進的征途中——

“大國重器”密集列裝,實戰化訓練持續深化,軍事力量一體運用更加純熟,我軍塑造态勢、管控危機、遏制戰争、打赢戰争的能力穩步提升。穿越島鍊、遠航深藍、繞飛台島、警巡驅離、護航反恐、邊境鬥争……人民軍隊始終是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英雄軍隊,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有信心、有能力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戰略支撐,有信心、有能力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新時代的使命,需要新生代的肩膀來擔當。

聽吧,祖國大地上座座軍營,回蕩着年輕一代官兵的聲音:“黃繼光!”“到!”“邱少雲!”“到!”“楊根思!”“到!”他們手中的“鋼”早已煥然一新,他們胸中的“氣”更加充盈。傳承先輩們“敢于鬥争、敢于勝利”的基因血脈,新時代的新生代在新征程上書寫新的勝利篇章。

過去未去,未來已來。

今天,我們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

駐足2023,回望昨天,毛主席的高聲宣示回響耳畔——

“我們正在前進。我們正在做我們的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極其光榮偉大的事業。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

駐足2023,眺望2027,乃至更遠的未來,習主席的偉大号召凝聚起勢不可當的磅礴力量——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着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