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作者:讀者

稻盛和夫說:“不要把自己活得像個落難者,急着告訴所有人,你的不幸,你的經曆,在别人眼中隻是個笑話,成長本身就是一個孤立無援的過程。”

傷心難過的時候,希望有人能夠安慰自己,可後來才發現,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每個人都自顧不暇。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到頭來失望的隻會是自己。

生活是自己的,真正了解我們自己的隻有我們自己,是以,不要忽略自己,靠自己走出人生的陰霾才是至關重要的。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來源:全景視覺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别向别人證明自己

楊绛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當我們為了證明自己,而把自己變成另一個人的時候,那麼,當理想達成的那一刻,就會明白自己已經迷失了很久。

人這一生,總該是為自己而活,有時候,我們從來不需要去證明什麼,唯一需要證明的是,在經曆世事滄桑後,你活成了你自己。

在《馬丁·伊登》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個故事。

馬丁是一個水手,他很愛交朋友,20多歲的年紀,就有着豐富的經曆,他也樂于把這些經曆記下來。

有一次,他無意間救了一位富家公子,富家公子邀請他到自家做客,也是在這裡,他遇見了他一生的摯愛蘿絲,被她的美麗優雅打動。

蘿絲小姐見慣了那些西裝革履、文弱虛僞的上層人士,對這個充滿自然野性氣息的小夥子也充滿了好奇。他們開始交往,但身份和背景的巨大鴻溝不可避免地橫亘在兩人之間。

馬丁不懂法語,也不懂社交禮儀,這讓馬丁極度自卑。為了配得上蘿絲,他開始翻看之前從未碰過的書籍,學習貴族禮儀。

在這期間,他偶然發現自己似乎具備寫作的天賦,由于他經曆豐富,他可以把這些寫成文章,他認為隻要自己成為一名作家,就可以配得上蘿絲。

馬丁開始筆耕不辍地寫作,常常一連40個小時不吃東西,奮筆疾書,隻為早日完成自己的夢想。

可作家之路,哪是那麼容易成功的呢?他的文章一次次被退稿,窮困潦倒的他隻能跑到偏遠的鄉下,好在好心的房東并沒有為難他。

稿子一次次寄出又被退回,在這沒有希望的日子裡,蘿絲開始漸漸疏遠他。馬丁萬念俱灰,唯一還在堅持的隻有寫作。

也許是幸運之神眷顧,一家出版商願意少量刊登他的作品。

可誰都沒想到的是,這本書一經發行,很快引起轟動。馬丁一時名聲大噪。

一時間找他的人絡繹不絕,就連蘿絲也來找他求複合。隻不過,這時候的馬丁早已不再是當初的馬丁。

馬丁曾經以為靠寫作可以赢得愛情,可此時,他迷茫了:

蘿絲這次回來隻不過是因為他的書得到世人的認可,收獲愛情和受尊重的對象,一直以來,都不是他。

他身邊的人都很快樂,唯獨他不快樂。最後,他一個人走進深海,結束了生命。

凡·高說過一句話:“人的靈魂裡都有一團火,卻沒有人到那兒取暖,路過的人隻能看到淡淡青煙,然後繼續趕他們的路。”

一個人沒有必要向别人證明自己,唯一需要證明的就是你依舊是你,當你為了某種目的開始證明自己時,你離自己也就越來越遠了。

而當你從心底認可自己、欣賞自己時,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來源:全景視覺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别忽略自己的感受

西方有句諺語:“杯子裡要先盛滿對自己的愛,溢出的部分再去夫妻。”

生活中,我們常常欺騙自己,明明不開心,還要假裝開心,明明很委屈,還要笑着說沒關系。

為了維護一段關系,為了照顧其他人的情緒,低到塵埃裡,唯獨忘了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靠别人的施舍得來的愛終将不會長久。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卑微的人,是以,别把情緒放在他人的一字一句裡,你要自己學會愛自己。

《人間失格》裡有這樣一段故事:

葉藏為了讨人歡喜,把自己扮作小醜,想方設法獲得對方的關注。

父親想買獅子舞面具送給他,他明明不喜歡,卻還是強顔歡笑接了過去。

在學校裡,他做出誇張的事情,隻是為了讓同學開心,作文課上,為了逗笑老師,他刻意寫一些搞笑的故事。

長大後,哪怕是明知道朋友在利用他,不惜受傷也要滿足朋友的需求。

葉藏似乎總是在讓别人開心,似乎别人開心自己就能開心。

可是,他明明不喜歡這樣。

有意無意地,他傷害自己、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後的結果隻能是逼瘋自己。

故事的最後,葉藏被自己的父母和朋友送進了精神病院,悲哀地度過了餘生。

一個人最先在意的應該是自己,如果自己的感受很糟糕,那就努力做出改變,該舍當舍,該忘當忘。

強大内心,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自己。

即便沒有人愛你,你也要學會愛自己、認可自己。

不論是難過還是悲傷,自己的情緒需要自己去治愈。人生總有一段路,隻有自己走過去,才能成長。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來源:全景視覺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與自己和解

美國記者卡羅爾·史密斯在《悲傷的河流中》寫道:

“我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我真正要做的,是與内心的我達成和解,而不是執着于别人的眼光。”

一個人如果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容易在别人的言語裡迷失自己。

《人性的枷鎖》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菲利普自幼父母雙亡,寄養在大伯家,他的一隻腳天生畸形,殘疾的身體和寄居生活一度讓他十分自卑和敏感。

上學的時候,其他孩子笑他跛腳;

上課的時候,因為答不出考題,老師罵他“瘸腿的笨蛋”;

哪怕是工作後,一聽見“跛腳”兩個字,他就緊張,好像自己犯了大錯……

他曾寄希望于宗教,希望上帝能賜他一雙好腿,可奇迹沒有發生,他也更加痛恨自己。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個同樣跛腳的小男孩,看到小男孩樂觀的樣子,他問小男孩為何如此開心?

小男孩回答:“隻是不好看罷了,我沒覺得有什麼不友善的。”

聽完小男孩的回答,菲利普豁然開朗,也不再忌諱談論自己的缺陷。

這一轉念,讓他開始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菲利普完成了自我救贖,面對生活的遺憾和人生的不完美,學會握手言和,放過自己。

一個人如果讓自己的心陷入苦境,久久不願出來,隻會站在黑暗的地底,永遠見不到光明。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來源:全景視覺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馮骥才說:“人的力量主要還是在自己的身上尋找,别人給你的力量不能持久,從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再貫注到自己身上,才會受用終身。”

不向别人證明自己,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才能更好地生活。

不忽略自己感受,才能夠覺察自己内心的需求,滿足自己,才能收獲快樂。

學會與自己和解,才能擁抱世界的不完美。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自己。

生命總有裂縫,生活總有殘缺,唯有遵循内心,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後半場,越早認清這3件事越好

作者:子鵬,一個不想服輸的90後,用文字溫暖自己,也治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