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

孩子小的時候,整天圍在你身邊“媽媽”“媽媽”不停地叫,叫得你煩躁。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聲“媽媽”變成了簡短的“媽”。

媽,我要出去玩。

媽,我要喝水。

媽,幫我拿一下衣服。

……

微網誌上曾經有一個熱搜:從媽媽改口到媽的歲數。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看似很平常的話題,卻引來4億的閱讀量和3萬多的讨論。很多媽媽都在下面講述了自家娃的改口過程,言語中透着滿滿的失落。

媽媽們失落的原因,是從“媽媽”到“媽”這個稱呼看似隻是少了一個字,但似乎這麼叫之後,顯得自己跟孩子之間的關系沒有那麼親密了。就像我們在蜜月期,會給伴侶起各種親密的昵稱“寶寶”“乖乖”,等過了這段時間,不直接叫大名就已經很給對方面子一樣。

但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這一稱呼的變化,是他們身體和心理都在成熟和獨立的标志。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1. 語言系統逐漸發育成熟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都是從疊詞開始的,比如飯飯、覺覺、爸爸、媽媽,因為疊詞更容易發聲,這種重複感也能減輕語言壓力,對于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來說時在合适不過了。

比如說孩子說覺覺,你就知道他想睡覺了,說糖糖,你就知道他是想吃糖了。孩子運用簡單的表達,父母就能知道他想做什麼,溝通起來非常順暢。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而且從心理學方面來說,疊詞是一種很萌的兒向語,或者也可以叫父母語,媽媽語。

是以,很多父母對年幼的寶寶說話的時候,也總是用這種兒向語,表達寵溺、愛憐的情感。

同樣,熱戀的情侶之間,也經常會用疊詞來表達濃情蜜意,不信,可以回顧下自己的熱戀期,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是以,小寶寶用疊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因為語言發育還不成熟,等孩子大一些,他的語言系統會發育的更成熟,想表達的東西也就更多,就會追求更簡潔的表達方式,疊詞也就不願意說了。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2.孩子心理成熟的一種表現。 

羅傑斯曾說過:“孩子稱呼方式的變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是孩子成長和發展的一部分。”

從稱呼“媽媽”到“媽”,再到“母親”、“老媽”、“媽咪”等,這些變化其實反映了孩子對父母角色的不同認知,也代表着孩子開始在心理上脫離“現實中的媽媽”,渴望獨立和自主。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說疊詞從心裡上是一種親密的行為,表達了對對方的依賴,等孩子長大一些,他會追求獨立的自我,更渴望什麼都能自己做主,這種心理從語言上表現出來,就是對父母的稱呼以及跟父母的對話更加簡短,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

這一點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尤為明顯。大多數家長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孩子,不僅對父母的稱呼是完全變了,也變得比以前沉默了些,話少了一些。

其實,這都是孩子成長路上很正常的一個現象。打個比方說,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的視野更開闊的時候,他就會轉移一大部分的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進而對身邊人和身邊事的關注減少。

而且,孩子之是以這麼做,其實也是安全感充足的表現,因為他知道父母會一直陪在他的身邊,這樣他才有勇氣走得更遠。

是以,從“媽媽”到媽,其實真的隻是語言變化的一種表達,并不代表着你們親子間的感情出了什麼問題,真的不用太過于玻璃心。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03.如何正确應對孩子稱呼的變化?

所有的家長都是沖突體,我們既希望孩子是獨立成熟的,做事有自己主見的,可又希望孩子能依賴我們,跟我們無話不談。

但隻要是孩子,他就要長大,你能做的,就是在他想要飛翔的時候,給他一雙強有力的翅膀,飛向哪,怎麼飛,就讓他自己決定。

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媽”?看似一字之差,其實藏着很多秘密

同樣,從“媽媽”到“媽”,改變的是稱呼,而不是你們之間的親情,是以你不用糾結,而是要從這幾方面,幫孩子鍛煉一雙能讓他振翅高飛的翅膀:

第一、幫助孩子建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孩子探索自己的世界,嘗試新事物,發展能力和興趣。

第二、與孩子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深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并給予他們應有的關注和呵護。

第三、做孩子堅強的後盾,但他們無論什麼時候飛累了,都能有一個栖身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