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離開商場的停車場時,你或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用手機掃碼交停車費,掃出來的是商場公衆号,匆忙間就關注了公衆号,稀裡糊塗成了商場會員,提供姓名、電話等個人資訊。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暗訪上海市140家商場,結果顯示有近一半存在上述情況。這樣的現象有哪些危害?消費者又該如何應對?
上海140家商場停車場
多家存在誘導關注公衆号問題
暗訪結果顯示,有27家在消費者掃碼支付停車費過程中強制加會員并提供姓名、手機号等個人資訊,1家強制關注公衆号,33家采用不當手法誘導關注公衆号後支付停車費。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告訴記者,在不關注公号的情況下,通過一系列菜單操作找到付費入口,流程設定非常繁瑣。“消費者付費時,很多是在停車場出口處,時間非常倉促,不得不先關注公衆号才付費,是以我們把它稱之為‘誘導’。”
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商場應當向消費者提供可直接進入支付停車費頁面的二維碼,并用顯著方式标注“直接掃碼付停車費”。
唐健盛把這樣的二維碼稱作“純淨版”二維碼。他表示,并不反對商場向消費者推廣自己的公衆号等社交媒體賬号,但要保障知情權和選擇權,不應該在提供加會員或者公衆号二維碼的時候出現“停車繳費”等誤導性提示。
掃碼點餐存在類似問題
給個人資訊安全帶來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資訊保護法》,包括收集、存儲、使用等在内的個人資訊處理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不得通過誤導、欺詐、脅迫等方式處理個人資訊。處理個人資訊應當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采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
浙江理工大學資料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郭兵表示,強制或誘導消費者在支付停車費時關注公衆号、提供個人資訊,不符合上述要求,對個人資訊安全帶來風險。“如果個人資訊被不法使用,影響還是蠻大的。另外,還可能是以遭遇電信網絡詐騙行為。”
唐健盛介紹,他們對支付停車費場景下個人資訊安全問題的關注,源自今年3月暗訪掃碼點餐當中的個人資訊保護問題後,收到不少消費者反映,掃碼交停車費的過程中,也存在類似問題。
個人權益被侵害可提起訴訟
上海市消保委近日公布了《上海市網絡點餐服務消費者個人資訊保護合規指引》,要求餐飲經營者需根據消費者登入、點餐、取号、加菜、結賬等不同消費場景,合理索取相應的權限和資訊,不得收集與餐飲服務無關的個人資訊。不得強制或誘導消費者關注公衆号或推送商業營銷資訊。
唐健盛表示,合規指引在制訂和釋出過程中,結合了經營者的實際情況,目前也在考慮針對掃碼支付停車費的場景,推出合規指引。
浙江理工大學資料法治研究院副院長郭兵表示,如果相關應用由第三方提供,商家需要向消費者做出更充分的說明。消費者面對這些不合理擷取個人資訊的情況,很難抗拒或者維權。上海市消保委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區借鑒。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6月,上海市靜安區一家商場因為地下停車場收費時通過公衆号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資訊,被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警告并罰款5萬元。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公衆号在約13個月時間内共計收集消費者個人資訊43378條。經核實,收集手機号、生日、身份證号碼并非完成線上繳納停車費的必要環節,且當事人也沒有向消費者明示收集、使用上述資訊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上述行為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此外,《個人資訊保護法》規定,對違反規定處理個人資訊,侵害衆多個人權益的,人民檢察院和相關組織可依法提起訴訟。
綜合中央廣電總台中國之聲
來源: 中原標準時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