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使用者視角拆解AI産品:Character & Tool

作者:ChatGPT掃地僧

1

什麼是AI産品的壁壘?

-- 從Jasper.ai裁員說起

周三一起床看到新聞,說Jasper.ai裁員了

“這也太快了吧,本來以為還能撐一會” -- 我跟好友都發出感慨

我對Jasper.ai的關注,最初源于一篇文章(Jasper.ai 15 億美元的 GPT 套殼?有護城河麼?)。Jasper這個公司特别有意思,在一衆AI新貴中雞立鶴群:一群小夥子,其中一個Ph.D都沒有,沒有星辰大海的夢想,也沒有力大磚飛的決心,一心想着搞個公司賺錢 -- 真實用主義。早期做了個「營銷服務分銷公司」,顧名思義,提供的是營銷服務,但做法是分銷給外包幹 -- 表面上是營銷服務,實際做的是Agent,核心能力是推銷。不得不說,有時候一個公司的基因就是出生的時候寫下的(笑

後來的發展路線非常網際網路:做AI營銷寫作,靠早期的社群營運拿下寶貴的測試使用者,然後順着使用者喜好一步步疊代 -- 任鑫說,這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所有滿懷主觀意志的嘗試,他們都做崩了;所有順勢而為的小步疊代,意外地都做得還不錯

在AI愛好者裡,我是其中對Jasper.ai過度關注的類型。究其原因,是我覺得它對我而言是建立對于AI應用認知體系的一個絕佳的例子:

我覺得AI時代ToC産品的killing feature的核心是:「高需求 + 有壁壘」;而其中“有壁壘”是目前最難分析的部分,什麼樣的AI應用有壁壘呢?哪些是短期/長期壁壘呢:

  1. 基于使用者使用流程拆解的互動和界面設計是壁壘嗎?
  2. 針對垂直場景和意圖了解的prompt engineering是壁壘嗎?
  3. 針對垂直場景的embedding方案是壁壘嗎?
  4. 隻有LLM的能力才是壁壘嗎?
  5. 還是說,LLM的能力都不是壁壘,隻有私有化資料 + 資料飛輪 + LLM fine tuning才是壁壘?
  6. 又或者說,到最後隻有能力強大LLM + plug-in生态 + 開發者使用者社群才是壁壘?

這麼一層層想,越想越亂,沒有結果

回到Jasper.ai這個例子,它做到了什麼呢?

  1. 給任務選擇相應模型的能力
  2. 聯網實時資訊,一定的檢索功能
  3. 全局prompt:記錄足夠長時效的客戶資訊、偏好、風格和設定
  4. 模版和局部prompt:基于不同平台的營銷文案prompt
  5. 更易用的界面和基于工作流拆解設計的互動方案
  6. 極緻的使用者教育和産品引導
  7. 鋪天蓋地的達人營銷

不得不承認,目前Jasper.ai做到的,隻是一個科技公司1~3個月工作量的成品:ChatGPT套殼 + 工作流拆解型UI + prompt engineering;另外還賭對了行業視窗期,以及在視窗期上的進一步加碼(客戶拓展和營銷)。在AI時代,這确實不是什麼牢固的壁壘。但我之前認為它的工作流拆解能力是可貴的 -- 這代表着團隊對「營銷文案」這個行業的了解足夠深刻,這可能足夠支撐他們用一段時間積累一批使用者,然後建立起資料飛輪,再建立下一步更牢固的資料壁壘:

這一套商業模型:高毛利吃行業紅利 —> 重營銷推廣 —> 占領使用者心智(預算) —> 打擊競品/壟斷;在傳統行業,飛輪轉起來了就所向披靡

但現在不一樣了,Jasper這周裁員了 -- 因為ChatGPT的普及相當于D2C品牌直銷,Jasper這種中間商沒有活路

2

拆解AI應用的一個思路:Character & Tool

最近有兩個最熱門的AI App上架了(除了ChatGPT),國内是文心一言,國外則是character.ai;兩個産品本質上都是「貨架型」産品 -- 将不同調試下(主要還是prompt engineering)的LLM通過貨架陳列的方式放在使用者面前,讓使用者挑選使用:

從使用者視角拆解AI産品:Character & Tool

如果将貨架上的AI分類,實際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Character(對應圖2&4),一種是Tool(對應圖1&3)

Character的核心是性格,提供的是情緒價值和個性化;而Tool的核心是功能,提供的是效率價值的非标化。情緒和性格千變萬化,是以Character會很多 -- 截止到3月,Character.ai上已經有270萬個角色;但功能是有限的,核心的大需求就那麼幾個,分化出的細分場景大都有共同性,是以Tool重質而不重量

這個分類很有意思,也十分自然:大家都說LLM改變的是人機互動模式,将原本的Database和Code都變成Model,将GUI變成LUI…但是從使用者視角看,實際上産品是從 Tool —> Character + Tool -- 原本我要借助工具完成的任務,現在可以交給一個人來做了

恰好最近淺讀了一些Tool learning相關的文章(連結),看到了AI作為大腦來使用Tool的潛力。同時又想起了之前和好友讨論過LLM, Agent和Plugin的聯系,腦子裡突然就開始頭腦風暴自問自答,以下全是暴論,歡迎指正:

對于任意一個AI産品,可拆解成 Character 和 Tool:

  • Tool即能力,特點是輸出穩定,效率高。包含了傳統工具(如電腦、鬧鐘、天氣預報等)和AI新能力(如文生文、文生圖、了解意圖的搜尋等),當然也包括現在的一些熱門産品(如Midjourney)和一些Plugin
  • Character即角色,是使用能力的主體,特點是具有不同的“性格” -- 類似于不同的人。實作的方式包括訓練不同的LLM(如GPT, Claude, 還有Infection-1等),以及建立不同的Agent,還有通過不同資料/不同方式調試LLM和Agent

Q: LLM一定是Character嗎?

A: 不一定,如果某一個大模型做到了完美的壓縮和解壓,那麼“性格”的主要來源就變成了圍繞LLM做的Agent,以及指令工程,這樣LLM就是Tool了。就像從目前看,ChatGPT是Character,因為相對于Infection-1來說,它博學、冷漠無情、面面俱到又毫無重點、理性至極;但長期看,ChatGPT不一定不能擁有Infection-1的情感能力

Q: AI産品的壁壘在哪裡?

A: 短期看,Character和Tool都能變成壁壘,甚至Tool是主要壁壘。但長期看,AI産品的壁壘主要在Character,Tool會被收到Character裡面被Character使用

Q: 人類就不用Tool了嗎?

A: 不是,人類會用Tool,但會在GUI互動下使用,和現在差不多。LUI互動下的Tool都會收到Character裡,因為LUI滿足的是非标的服務性需求,人們在挑選服務的時候往往不止注重功能性,還考慮與對方的契合度(例如找育兒嫂、聘請服務員、購買咨詢服務),是以Character + Tool > Tool

Q: Character的差異化能力有哪些?

A: Character的終極形态是個人管家。是以首要能力是個性化,個性化的核心是模型記憶力,記憶力夠長就能學習使用者性格和喜好。其次是鮮明的性格/三觀,用于積累早期使用者,類似于當代網際網路社群的“社群調性”。Character.ai的創始人Noam Shazeer 說:“如果試圖呈現一個讓所有人都喜歡的公衆角色,那這個角色一定會是無趣的”。

這裡再深一層的壁壘是私有化的資料,能建構有差異化的“角色”。但拉長時間資料的優勢也會被磨滅,畢竟産品一旦上線之後私有化資料這個概念也不存在了,是以更重要的是基于性格來建構資料飛輪的方法

Q: Tool的差異化能力有哪些?

A: 短期看,Tool的差異化能力在底層技術,比拼的是硬技術能力,目前Midjourney, Runway, Adobe Firefly都是例子;但長期看,技術帶來的工具産品一般是兩個結局 -- 技術成本高的會實作壟斷(如微軟辦公套件、Adobe套件等),技術成本低的會成為爛大街的基礎能力(如計時器、電腦等),百家争鳴的機會不大

Q: 如果要做ToC産品,做Character還是做Tool?

A: 對于大多數人,做Character比較好。因為Character更加多樣,需求更加長尾,有更多産品能活下來,活下來後守住壁壘也更容易。做Tool要有絕對的硬技術能力,以及壟斷市場的能力

Q: 最後來回答,長期看什麼是AI産品好搞的路線?需要什麼條件?

  1. 發現優質Character:需要有好的使用者需求洞察,或者一個快速篩選的機制(這波Character.ai在大氣層)
  2. 基于目标Character的模型建構:需要有針對目标Character的資料篩選機制(标注)
  3. 抓住視窗期積累使用者/語料:清晰的産品定位和營銷能力
  4. 建構加深Character差異化的資料飛輪:精巧的産品 <—> 資料設計
  5. 重複以上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