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7種食材涼拌要小心

作者:上觀新聞

炎炎夏季,涼菜成了大多數人的心頭好。每當大汗淋漓的時候,一盤清爽的涼菜特别能俘獲人心。不過關于夏季吃涼菜這件事,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大大咧咧不在意的話,很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傷害。

前幾天就有一個新聞:

一位 67 歲的大爺吃了一盤隔夜的涼拌黃瓜,竟然中毒進了醫院!醫生診斷其原因為“細菌感染引發膿毒症,進而引發感染性休克”。罪魁禍首就是那盤隔夜的涼拌黃瓜。

黃瓜有毒嗎?自然是沒有的,主要是因為涼菜的儲存方式不當,導緻細菌滋生,大爺吃了以後才會食物中毒。

你看,小小的一盤涼菜,食用不當也可能出現大問題,接下來咱們就說說關于夏季吃涼菜的事兒,讓大家在這個夏天能安全地享受美食。

哪些食材涼拌需謹慎?

涼拌菜雖然友善快捷,但可不是所有的蔬菜都能直接拿來涼拌着吃,有些食材需要先進行預處理,不然很可能會導緻食物中毒。

豆角、四季豆

它們是不能生吃的!這倆兄弟如果沒有烹調熟透,會含有皂素和植物血凝素,食用後會導緻中毒,嚴重的甚至會緻命!

木耳

一般情況下,我們買的都是幹木耳,烹調前需要先進行泡發。但是,如果木耳泡發時間過久,可能會産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對人和動物都有強烈的毒性,會導緻中毒性肝炎,情況嚴重的還可引發多髒器衰竭,甚至死亡!最可怕的是,中毒後緻死率在 40% 以上,并且目前還沒有特效解藥。

是以,木耳建議泡發時間不超過 4 個小時,水溫不超過 30℃。涼拌時要先焯水,去除雜質和微生物,吃着更安全。

水生植物

蓮藕、魚腥草、荸荠等水生植物可能會在寄生蟲污染問題。

例如,生吃荸荠很可能感染姜片蟲,輕則腹痛、腹瀉、惡心、發熱,嚴重者還會引發腸梗阻,甚至死亡。是以,想涼拌這些食材,一定要先焯水,再涼拌。

草酸含量高的蔬菜

如菠菜、春筍、空心菜、馬齒苋等,草酸含量較高,會影響礦物質的吸收利用,也會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需要焯水去除草酸後再涼拌。

香椿

香椿屬于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亞硝酸鹽可能會在胃中形成緻癌物——亞硝胺,過量的亞硝酸鹽攝入會帶來一些健康風險。不過,焯水之後,亞硝酸鹽的含量會大大降低,可以放心吃。

鮮黃花菜

鮮黃花菜不可以直接吃!因為鮮黃花菜中的某種“有毒成分”食用後會導緻惡心、嘔吐、口幹舌燥和腹瀉。最新研究認為,黃花菜中的“有毒成分”是多個化合物的共流出組分,易溶于水,經蒸汽、漂燙殺青可以分解,烹調處理後可安全食用。

豆芽

如果吃涼拌豆芽,一定要先焯水!

因為生豆芽可能會攜帶李斯特菌,食用後會導緻惡心、發熱、腹瀉,嚴重的還會誘發腦膜炎,危及生命;尤其是如果孕婦食用會有流産風險。

此外,生豆芽含有少量胰蛋白酶抑制劑,屬于抗營養因子,可以抑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降低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食用後也可能會讓人身體不适,出現惡心、嘔吐等症狀。是以,生豆芽一定要加熱煮沸後再涼拌。

吃不完的涼菜可以放冰箱冷藏嗎?

涼拌菜最好不要隔夜吃!

這是因為,很多涼菜是沒有經過加熱而直接涼拌的,食材本身或者在加工過程中容易混入雜菌,吃的時候大家也會用筷子翻動,增加菜品被污染的機率。

涼拌菜如果放置隔夜,細菌會更多繁殖,增加菜肴變質和食物中毒的風險;即使放入冰箱,也容易被各種細菌污染,拿出來未經加熱就食用,也可能會食物中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吃了隔夜涼菜拉肚子的情況也很常見。

是以,涼菜最好當天現吃現做,剩下的就盡量不要再吃了。

怎樣安全地吃涼拌菜?

炎炎夏日,要想健康安全地吃涼菜,下面這些建議都要做到。

購買食材

一定要從正規管道購買食材,最好在大型超市,會有相關的檢測程式,安全更有保障。如果食材來源不當,可能存在農藥殘留、超标的風險;從農戶手中直接購買的食材可能會經過糞肥澆灌,存在病菌、蟲卵的危害,比如大腸杆菌、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等。

清洗食材

食材要認真、仔細地多次沖洗。對于表皮比較“結實”的食材,比如黃瓜、胡蘿蔔、西葫蘆等,可用軟毛刷子刷一刷,或者直接削皮。

砧闆生熟要分開

切生肉不要和切水果蔬菜用同一個砧闆,混用很容易導緻交叉污染,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而且砧闆使用後要認真清洗并懸挂晾幹。

做好預處理

該焯水的蔬菜一定要焯水,去除草酸及其他可能有毒、有害的物質,千萬别偷懶!

現吃現做

不要提前很長時間就把食材切好放置在一旁,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會增加食材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吃多少做多少,當頓就吃完,不要将剩下的涼菜留着第 2 頓或者第 2 天繼續吃。要知道,冒着可能存在的生命危險去“節約”,可能會得不償失,倒不如控制好量,别做太多。

餐廳的選擇

如果在外就餐想吃涼菜,一定要選擇正規餐廳。注意看看餐廳的營業執照,如果标注了“冷食類食品制售”這類字眼的才能點涼拌菜;如果沒有冷食許可,餐廳不具備制作和出售涼菜的條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醉蝦、醉蟹、生魚片等可能會存在寄生蟲和細菌,導緻食物中毒,食用時更要慎重。

資料:科普中國

編輯:王 博

責編: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