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作者:WXX

按照當時的格局來說,其實洪承疇和祖大壽歸降清朝,對在飄搖之中的明朝政府其實也不痛不癢了。因為洪承疇和祖大壽當時面臨的情況下兵臨城下,屢次勸降,不然則死矣!

1642年,祖大壽和洪承疇投降後,并沒有在崇祯帝還在世的時候幫助清軍攻打明朝,洪承疇隻是在1644年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後,才給清軍出政策,該如何兵不血刃地占領和控制地方。而祖大壽呢,自歸降以來,都沒有得到過清政府的重用,或者說他本人的價值就是“吳三桂舅舅”的身份,是以才被皇太極所注重。

是以,結合曆史來說,兩者歸降清政府,雖然在當時中國漢人的圈子中,在後世的評價中是恥辱,是叛徒。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兩者在1642年的歸降中,實際上沒有對清朝造成“局勢的積極性增長”,因為他們在明朝還沒滅亡的時候,皇太極和順治根本不敢用他們,除此之外,他們也同樣沒有對明朝造成“局勢的消極性反攻”,因為他們當時除了投降之外,就是死,除了他們本人死之外,家人朋友還有城池的百姓也要陪葬。從客觀角度來說,兩人的歸降,真的沒對明朝造成什麼實質影響!

“生死”抉擇

實則兩亡(擇命義亡,擇義命隕)

1642年,洪承疇戰敗被俘。明末的戰事頻頻失利,在面對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雙重壓迫下,昔日著名将領一個接着一個死去,從曹文诏再到盧象升,洪承疇成為了後來孫傳庭陣亡前的明朝将領最後一場厄難!

這個時候被軟禁的洪承疇的結果很簡單,一是降清,二是帶着忠義骨節被處死。那麼當時崇祯帝在得知洪承疇戰敗之後,第一反應就是認為洪承疇已經死亡了,還寫下了悼詞。那麼在當時的民族大義前,大家的統一價值觀都是,認為洪承疇就是要死亡才是對的!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不知當時洪承疇是如何想。生死問題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洪承疇的掙紮大約是:究竟是為了大義,而為那個不斷猜忌屠戮臣子的崇祯帝去死,還是歸降清朝,苟且偷生呢?

但不論洪承疇如何想。他的抉擇對于崇祯的末路是沒有影響的。

戰敗城破被包圍:

承疇師十三萬,死五萬有奇,諸将潰遁,惟變蛟、廷臣以殘兵萬馀從。——《清史稿》

突圍失敗:

九月,上還盛京,命貝勒多铎等留護諸軍。承疇悉衆突圍,攻鑲黃旗擺牙喇阿禮哈超哈,戰敗,不能出。——《清史稿》

被送到盛京軟禁: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範文程谕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清史稿》

歸降對内戰毫無影響

連番的折騰,洪承疇于是就降了,因為到了盛京,洪承疇即便是長了翅膀,也跑不回北京了。而清太宗這個人,他對于明朝将領都是喜歡用攻心計的。先是設計殺了袁崇煥,再到收割洪承疇以及祖大壽,并且還想着通過祖大壽勸降吳三桂。誅心之策,兵不血刃。洪承疇歸降,還沒等清朝清朝人看不起,明朝國内就罵聲一片。

那麼若非要說有一定性質意義的影響,那就是洪承疇的投降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當時明朝将領的積極性,是以在後來對抗清軍的程序中,顯得有些妥協演戲的成分在其中。但當然,這種情況随着皇太極翹辮子後,就沒有了,因為到了順治年間,對付明朝已經不用暗計了,明攻即可!

其實當時洪承疇被辱罵到極緻,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民族問題上站錯隊。說到亡明若是罪名(不包括南明),那麼李自成才是那個終結明朝的罪人。那麼洪承疇有幫助皇太極倒戈攻打明朝嗎,計殺崇祯帝嗎?一開始,的的确确是沒有的,是以不論如何,明朝的倒台是必然結果,洪承疇是在松山做一具屍體,還是在盛京做一個官員,對崇祯帝自缢這件事情都不會造成根本性改變!

而且洪承疇阻止不了李自成北上,也阻止不了孫傳庭死亡,更阻止不了崇祯帝在皇宮内求饒失敗,最重要的是,洪承疇阻止不了那個已經腐朽了的明朝社會!

南明之禍

那麼李自成走入皇宮,掠奪财富,這一刻的明朝是屬于滅亡狀态了。于是皇太極此時就敢用洪承疇了。而洪承疇的“不光彩”曆史,也正是從順治元年開始的!是以合理地說,洪承疇真正造成影響的政權是南明。

順治引之伐漢

順治元年四月,睿親王多爾衮帥師伐明,承疇從。既定京師,命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同内院官佐理機務。——《明史》

四月的這場戰争,就是著名的山海關之戰。當時多爾衮作為攝政王,手上的權利實際要比順治大一些。山海關破後南下,洪承疇站在清朝陣營後,第一場要面對的敵人就是李自成!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其實從理性角度來說,洪承疇讨伐李自成是沒有錯的。唯一不同的是,他站在了不同的陣營,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去對抗自己的“族内敵人”。是以洪承疇對于這場針對北京闖王的戰争并沒有吝啬自己的計謀,于是闖王受驚敗走,清軍正式入關,入主北京!

再到後來,洪承疇幫助清朝辦事是越來越得心應手,在1645年,洪承疇又被派去跟着多铎勸降江南地區的舊朝官員,那麼本該是兵不血刃,挽救垂危的漢人命運,洪承疇背負罵名去勸降,那倒也還算合理:

承疇至官,招撫江南甯國、徽州,江西南昌、南康、九江、瑞州、撫州、饒州、臨江、吉安、廣信、建昌、袁州諸府。——《清史稿》

可是到了後來,有人不願意屈服,洪承疇的手段就讓人感到不滿了,因為他把屠刀指向了昔日同僚:

十二月,進破道周於婺源,聲、道周見獲,皆不屈,送江甯殺之;總兵李成棟破崇明,本徹走入海,殺其将李守庫、徐君美。三年二月,遣總兵馬得功、蔔從善等擊破司空寨,斬守寨石應琏、應璧等五人,獲常阘。——《清史稿》

洪承疇殺了這些人,對于已經破滅的明朝實際上沒有影響。但卻對當時的漢人高層代表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首先,他們是漢人,更是前朝官員,對于後來的南明政權來說,也能算是人才儲備的一個預備役!

再者,勸降這些高官,實則是要為清朝所用,那麼這樣一來,此消彼長,南明與清朝的實力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倒置,為漢族南明複辟增加了難度!

再到後來洪承疇勸降鄭芝龍,實際上就是在徹底熄滅南明的複生火種,因為鄭芝龍所代表的是另一個次元的軍事力量和栖息地,可最後鄭芝龍也歸順了清朝,這其中不得不說就是有着洪承疇的功勞!

客觀災難!

所謂客觀,便是不偏不倚。

洪承疇于1642年歸降,于1665年逝世。而在1642到1644年四月時,洪承疇并沒有受到重用,處于軟禁監禁狀态!

但皇太極在勸降洪承疇成功後,就迅速把消息傳回明國,那麼此舉就導緻了洪承疇這類高官在明朝士族、百姓心裡造成了一種消極陰影。雖然在面對李自成的同族抗争中,這種心态不會造成影響,但在後來面對清朝軍隊時,其實不論是百姓還是軍隊,都有着一定的天然恐懼感,這便是皇太極的誅心之計,一頓操作,讓清朝看起來神秘,令人不禁敬畏!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而後崇祯自缢,洪承疇已為清員,為主謀事,或求得榮華富貴,或保住性命,個中思維,難以得知。

洪承疇帶領清軍、多铎理治江南,實則是有一定性的好處,那便是可以避免漢族百姓的生靈塗炭,血流成河。但在這件事情上,洪承疇的做法,同樣也是在扼殺漢族人民的民族感和複辟情緒,加快了漢民當時的奴化,這件事情的後果可是一直影響到如今的。

是以洪承疇響應皇太極的“漢人漢制”,實際上是用奴性來換取性命。在此事上而言,過大于功,連續影響大于實時效應!

再到後來,洪承疇親自下場,參與滅南明之戰。三次南明,兩次都有洪承疇劊子手的身影。不論南明之員與洪承疇是否舊識,但洪承疇此番扼殺前朝萌芽的行為,就說明當時的洪承疇已經奴化了。這個時候的洪承疇也不再是當初那個被圍困幾乎要餓死都不願意松口歸降之人!

是以洪承疇對後世的影響,是有一定性的。但說再多,也并不是全都是他的責任。洪承疇的才能大于祖大壽,是以不可能被清朝閑置,人一旦惜命,便會上瘾,該怪的應該是統治階級的無情和态度傾倒,洪承疇一直都是時代的棋子,身不由己!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自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後,千刀萬剮了袁崇煥使國家再次墜入驚濤駭浪之中。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上天不算吝啬,在帝國生死存亡時刻連續賜予朱家一長串文武能臣,幫助力扶将傾之危廈。然而幾乎都被崇祯一一囚禁、殺害,除袁崇煥外,孫傳庭、文震孟、劉宗周等也一個個中很全都死于非命,不得善終,要知道當年的袁崇煥大将軍和鄭鄤是皇太極都要忌憚的對象,可卻被崇祯淩遲處死,可見天不亡明明卻自尋死路。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與此同時滿清的皇太極卻招降納叛,廣攬人才,為我所用,展現了一代明主的氣度與胸襟,他深知要入主中原非得有漢族能臣的一臂之力,因而在說服洪承疇背明降清做足了功夫,野史稱甚至派出溫婉動人的孝莊後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感動這個決心以死報國的漢臣放棄為明朝死忠,轉而投靠新主。在袁崇煥等隕落之後的文韬武略都算得上擎天一柱的洪承疇是崇祯皇帝扭轉頹勢可以倚仗的國士。然而洪承疇,祖大壽等還是的歸附清朝了,它标志着明朝士大夫階層對朱氏王朝的絕望和遺棄,也标志着滿清帝國天命的噴薄而出和新王朝的冉冉升起,同時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氣象萬新的開啟!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的影響很大嗎?為什麼?

作為今天的人們來看這一之轉折有着更多的糾結于不甘,一個漢民族的王朝怎麼說完就完了,而且從洪承疇祖大壽開始,大規模的明朝官員向滿清歸附輸誠也同時開始,特别在北方更為突出,這種現象已不能用簡單的更官員無節操加以概述,隻是到江南,那些看上去稍顯文弱的南方人顯示出比北方人更多的血性與執着,用頭顱和熱血展現出漢人的不屈與決絕!

作為一言不合就把大臣拖出去廷杖一頓的大明王朝,他的文臣武将的忠誠與才華遠遠配得上這個小肚雞腸,猜忌和鉗制的王朝,從開國起到最後覆滅都幾乎伴随着對大臣的防範與戕害,從胡惟庸,李善長,汪廣洋到于謙,張居正都難以善終,更不用說遭崇祯猜忌活刮了袁崇煥,大廈将傾時食俸祿者們都看清了崇祯這個德薄而位尊,智弱而權重,力小而謀大的末代皇帝的嘴臉,另投新主謀求錦繡前程是他們的共同選擇,再一次印證了“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的千古鐵律。從此大明王朝的覆滅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迅速穩定統治華夏與它的依靠和倚重、信任明朝降臣的幹部政策分不開,這也是它迅速漢化的主要原因,有清一朝雖然最後把這些降臣歸入《貳臣傳》以表明尊崇華夏氣節這一重要價值觀,但從始到終沒有發生無故殘殺漢臣的先例,足以顯示它符合傳統典章制度是中華正統,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理應退出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