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親民”折疊屏,拯救手機市場?

作者:钛媒體APP
“親民”折疊屏,拯救手機市場?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消費最前線,作者丨羅弋

手機市場偃旗息鼓了好長時間,從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就同比下降 18%,為2013 年以來的最低水準。轉眼到了今年,局面并沒有因為消費的釋放而扭轉多少,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滑了11.8%。

一片頹勢之下,唯有折疊屏逆勢增長。

據悉,今年第一季度,國内折疊屏手機卻同比上漲52.8%。有些手機企業的備貨量趁着熱度,一度達到了百萬台。從三星開始,折疊屏就是新一代高端手機的代名詞,但據ZDC資料調研中心的一份資料顯示,消費者對于5000元以上手機關注度隻有10.21%。

今年折疊屏出其不意地銷量大漲,跟背後的降價大潮分不開。IDC分析資料顯示,今年六月份,市面上釋出的小豎折産品就已經降到4000元以下了,相當于中端直闆手機的價格。比較貴的大的橫折産品,以前基本上要1萬多元,現在可能7000多元。

不過一年時間,“高貴”的折疊屏變得親民起來。“平價”下來的折疊屏能拯救岌岌可危的手機市場嗎?去年,中國折疊屏手機銷量達283萬部,市場滲透率才隻有1.2%。如此微量的占比,恐怕擔負不起整個行業的期望。

折疊屏想平價,但成本不允許?

盡管折疊屏手機的售價一再探低,但根據中信證券曾預計,未來折疊屏手機的主流價格帶依舊會在5000~8000元之間,這個數字,依舊超出大部分消費者對手機的預算。這幾年,手機市場始終沒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是以,折疊屏手機算是整個行業的鳳毛麟角。

雖然滲透率不高,但好在整體認知度不錯,尤其是一些頭部品牌,根據統計,有84.1%的智能手機使用者對華為推出的折疊屏手機系列有所耳聞。消費者遲遲不接受折疊屏,無非還是因為價格居高不下。

相對傳統手機而言,折疊屏的成本是限制其成本效益發展的關鍵。資料顯示,折疊屏手機的主要成本較非折疊手機高出69%,其中主要成本就來自鉸鍊和螢幕。主流的鉸鍊分為U型和水滴型,U型鉸鍊結構相對簡單,零件數約為60個,成本較低,但彎折半徑小,折痕相對明顯。

水滴型鉸鍊結構複雜,零件數量達到一百三十多個,雖然能有效改善折痕。但根據公開資料,U型鉸鍊的成本大約200元,水滴型鉸鍊成本則是U型鉸鍊的四倍。根據中信證券的一份報告,小米、華為、榮耀和 OPPO與vivo,均采用水滴型鉸鍊。

根據CGS—CIMB資料來看,三星初代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的BOM成本高達636.7美元。高昂的制造成本間接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少使用負擔,尤其在折疊屏手機的生命力還沒達到一定成熟期,消費顧慮重重。

艾媒咨詢統計的資料顯示,國内消費者不購買折疊屏手機的原因中,得票最高的選項是“擔心品質問題”與價格,多達67.5%的受訪者表達了自己對品質的擔憂。黑貓投訴上折疊屏手機的問題,超過7成跟螢幕相關。

一旦出現故障,就是一番天價維修成本。此前,澎湃新聞的一則報道顯示,有消費者花費14999元購買了一台三星Fold 3折疊手機,出現故障時需要客戶花費4000多元自費維修。無獨有偶,榮耀的Magic V折疊屏手機鉸鍊維修,費用為近4000元。

今年以來,折疊屏手機在消費市場上突然“親民”,與國内的上遊顯示産業密切相關。據悉,京東方、深天馬、TCL華星、維信諾等國内面闆廠商加速柔性屏的創新和量産。而部分手機廠商也不斷投入自研。

以榮耀為例,去年,榮耀自研了一款0齒輪鉸鍊”,鉸鍊的器件數量減少96%。可即便如此,國内目前的供應體系距離滿足折疊屏市場還尚有很長一段距離,手機廠商想要自建産業鍊在短時間内也是天方夜譚。

僅在折疊屏面闆上,三星内部孵化的面闆供應商Samsung Display就一家獨大,據悉,去年三季度,其折疊屏面闆出貨量就同比激增63%,市場佔有率接近90%。而在Samsung Display之外,其他供應商的折疊屏面闆市場佔有率都不超過3%。

折疊屏手機一時半刻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平價”,但好在,它的出現起碼給了低迷的手機市場一線希望。

手機折疊,娛樂至上?

艾媒咨詢調研資料顯示,接近八成的受訪使用者因為娛樂的需求而購買折疊屏手機。不可否認,從傳統手機到折疊屏手機,同一款應用的使用體驗也在更新,以微網誌為例,據悉,折疊屏手機中的微網誌有“3倍熱搜”的視野,還對懸停狀态進行了适配。

一直以來,手機的更新疊代程序中,螢幕的變化是最直覺的表現形式,根據統計,智能手機螢幕已從2010年的3.5英寸增長至如今的6英寸甚至6.5英寸,以16:9的螢幕比例計算,顯示面積增長率接近200%。

而螢幕一代代的激增,與娛樂至上背後的體驗第一息息相關。折疊屏時代,各大手機廠商也不約而同地将産品競争重心放到了螢幕上。以華為為例,華為在折疊屏市場尤為積極,有媒體統計過,華為四年共計釋出了七款産品,共有外折、内折、豎折三種折疊形态。

2023年,螢幕之争還在繼續,且愈演愈烈。DSCC預估2023年全球可折疊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将達到1900萬台,将會有37款可折疊手機上線,包括16種翻蓋式折疊手機,20種内折疊手機,還有1種新型的外折疊手機。

誠然,大屏折疊于消費者而言,既不折損視覺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攜帶性。這兩年,平闆出貨量的下降也間接暗示了折疊屏的崛起。TechInsights釋出的資料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平闆電腦出貨量為3350萬台,同比下降18%,為連續第七個季度下降。

甚至螢幕折疊的風也一路從手機吹到了平闆領域,此前,路透社就傳出,iPad将推出折疊屏版本,盡管這則消息至今沒有被蘋果官方證明,但側面說明了手機廠商在創新式微之時,隻能一味地用螢幕來搶奪消費者眼球。

不過,技術創新俨然是一條長線任務,冷卻日久的手機市場沒那麼多時間與耐心去等待。基于絕大多數消費者的娛樂主義,手機廠商進攻折疊屏,不僅在更新螢幕硬體,也在積極開發軟體生态,試圖以應用來撬動整個折疊屏消費市場。

此前,華為就曾針對影音娛樂、社交通信、電商等常用軟體場景進行更新,國内TOP 1000的應用基本都在華為折疊屏手機上實作了95%的大屏适配。OPPO也是,去年12月份,OPPO推出“引力計劃”,為的就是幫助開發者搶先布局折疊屏應用市場。

OPPO甚至還為折疊屏手機Find N專門研發了一款小遊戲。

下個階段,折疊屏手機恐怕要在軟體競争上下功夫,艾媒咨詢的調研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有65.1%的受訪使用者期望折疊屏手機的硬體或軟體能夠得到改進,他們在等待享受手機的下一場科技“革命”。

但願不會等待太久。

當手機被手機廠商“忽略”

當一衆手機廠商為折疊屏瘋狂,卻有人悄然退場。

此前,有傳聞稱魅族折疊屏手機已中止研發,魅族品牌CEO黃質潘也回應媒體稱“之前定義的産品競争力不太夠,是以會重新定義”,換句話說,魅族原計劃中的折疊屏手機按下了暫停鍵。

不得不承認,如今的魅族早已不是從前的魅族,從被吉利看中後,這家手機大廠的業務重心就慢慢偏移到了汽車方面。今年,魅族推出了車機系統Flyme Auto,甚至有媒體預測,3年、5年甚至10年後,Flyme Auto為主的汽車業務在整個魅族裡的比例将大幅增加。

屆時,魅族也會從一個單純的科技品牌往車機、智能座艙等方向實作轉變。如此一來,魅族默默離開如日中天的折疊屏市場中心并不令人意外。而放眼國内手機制造商,重心在逐漸偏移的也不隻魅族一家。

小米就是典型的例子,盡管小米旗下依然以手機為主,一個平價品牌也沒有放棄對折疊屏這類高端業務的追尋,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從去年開始,小米的大部分研發開支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2022年财報顯示,小米研發開支由去年同期的132億元增加21.7%,至160億元,主要就是受到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增加影響,後者年度研發開支達到31億元。

2023年,小米公布一季度财報,研發支出達41億元,同比增長17.7%,其中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共投入11億元。要知道,今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團營收同比下跌18.91%、核心業務智能手機業務營收同比下滑23.6%。

不僅研發如此,小米在手機與汽車方面所投入的人才資源也形成鮮明對比,據悉,2022年四季度,小米裁員2798人。與之相比,汽車團隊人數則從三季度的1800人再次增加至2300人左右。而根據盧偉冰披露的未來五年研發計劃,2022年至2026年,小米總研發投入将超過1000億元,分散投入到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手機在慢慢“失寵”,這不是空穴來風。

除了這兩家,整個手機市場在這兩年似乎也放棄了從前屢試不爽的“機海戰術”,推新的頻率與數量都在發生不同程度的下降,據中國信通院釋出的資料來看,2022年1—10月,國産品牌上新機型累計308款,同比下降10%。

在技術層面,各大手機廠商對待折疊屏與汽車有天壤之别。進入2023年,包括華為、三星、vivo、OPPO、小米、榮耀等多個廠商在近一年内釋出了共16款折疊屏手機,但相關專利卻隻有不到1000條。

根據相關資料,大陸現有860餘條折疊屏相關專利申請資訊,其中,還有300來條未獲得授權。從申請時間來看,2020年,折疊屏相關專利申請才首次突破100條,反觀汽車賽道,早在2021年,各大手機廠商的自動駕駛專利申請量就突破了千條。

根據智慧芽在當年釋出的資料,華為、OPPO分别以6140件、4363件領跑全行業。自動駕駛發明授權量方面,華為的數量也達到了1915件。兩相對比,折疊屏在手機廠商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或許,它們很清楚,手機市場要恢複到昔日風光是不大可能了,至少靠折疊屏是撐不起這份希冀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