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确實非常強,他曾經指導過諸葛亮如何治理民政,可謂諸葛亮施政的啟蒙老師。這樣的一個人才在離開劉備後再也沒有回來,在主觀上是因為母親被曹軍擄掠而不得不回去,客觀上是徐庶已經在北方找到了實作他理想的地方。
為何這麼說,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一、徐庶其人其事。
徐庶原名叫徐福,之是以改名是因為年少的徐福在社會上混,幹了許多見不得光的事情,為了避免禍及家人,就改名為徐庶。這種事情在那個時候不少見,比如黃巾起義的許多頭領就把自己的名字叫得稀奇古怪,如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等,皆是如此。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官府追查到家人。
徐庶就是這樣一個混社會的人。
有一次,徐庶替人報仇後,為了逃避追捕,就在臉上塗滿白粉,并且披頭散發的逃跑。結果,還是被官府的人給抓住了,官吏們就把他捆綁在樹上,号召百姓去辨認。許多認識的人不敢上前指認,是以官吏将他往上一級押送,在押送的路上被同伴救出來了。
這次死裡逃生後,徐庶認識到光靠混黑社會無法立足于世,于是改武學文,準備走正道了。
董卓入京專權後,天下更加混亂,特别是颍川一帶遭受涼州軍的禍害,是以徐庶就和同郡人石韬一起來到荊州避亂。
來到荊州後,徐庶結交許多好友,其中就有琅琊諸葛亮。
公元201年,劉備來到荊州,受到劉表的熱烈歡迎,而寄居荊州後招賢納士。許多有志之士要麼直接投靠劉備,要麼和劉備結交,徐庶就是在這個時候投靠劉備,成為劉備麾下的謀士。劉備見到徐庶後,見徐庶非常有才幹,對他非常器重。
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極力推薦自己的好友諸葛亮,并且告訴劉備,諸葛亮是一個卧龍,将軍你願意去見他嗎?劉備并沒有特别認真,就說道,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呀。可是,徐庶卻說,他不是一般的人,你要放下身段親自去請他,他才會來。
劉備見狀,連續跑去見了三次才見着了諸葛亮,諸葛亮也被劉備的誠心所打動,決定出山協助劉備,一方面是為了實作自己的理想,另外一方是也是為了報答劉備的一片赤誠。
然而,好景不長,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而劉琮舉州投降。劉備帶着麾下以及百姓倉皇南下。許多人在紛亂中走失流散,再也沒有相見。徐庶的母親就是在這個情況走散,被曹軍所得。
徐庶見母親被曹軍所得,隻得隻身傳回,以求得和母親團聚,至此也結束了效力于劉備的生涯。
二、徐庶到底有多強呢?
徐庶走的時候,劉備非常不舍得,一方面是因為将近八年的團結合作産生了互相依賴的情感,另外一方面是對即将失去徐庶這個人才的不舍。
劉備而言,其麾下的人才确實非常少,除了諸葛亮外,也就徐庶,其他一些文士隻能做一般的掾吏能夠做的事情,并不能為劉備做戰略上的分析和規劃。
而徐庶和那些所謂的腐儒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和諸葛亮可以媲美,甚至曾經指導過諸葛亮,而諸葛亮從中獲益良多。
根據《三國志·董和傳》記載:
亮後為丞相,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衆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阙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弊蹻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來相啟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國,則亮可少過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幼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谏止;雖姿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徐庶做事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是集思廣益,抓大放小。徐庶在劉備的麾下做事的時候常常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能夠做到集思廣益,不獨斷專行,從許多建議中擷取更加适合的方式來做事。同時,也能夠做到抓大放小,抓主要問題而不糾結小問題,這樣着眼于大問題,那麼處理問題就會通暢而不糊塗。
可見,徐庶在處理政務上非常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方式,進而為劉備駐紮荊州的那八年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諸葛亮在和徐庶共事的那些年中,從徐庶那裡學到了許多處理政事的方式和方法,同時也接受了他的許多教誨。
是以看出,諸葛亮從徐庶那裡學到了許多知識,而此後諸葛亮從政也深受徐庶的影響,可以這麼說,徐庶是諸葛亮從政路上第一位指導老師。
而徐庶能夠和諸葛亮這樣的人為友,可見,徐庶确實非常厲害。
三、徐庶離開為何要告訴劉備?
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抓走了,劉備見狀答應了徐庶要北去的要求,劉備雖然很想徐庶留下來,可是并沒有強行留下徐庶,反而成就了徐庶孝順的美名,同時也讓劉備仁德的美名更加升華。
徐庶其實不用跑來和劉備告别就直接北投曹操,畢竟在這個混亂的時刻,劉備連自己也顧不上,那裡顧得上少了一個人呢?可是徐庶依然跑來告訴劉備他要北上投靠曹操,顯示了他坦蕩蕩的胸懷,因為他也相信他的要求會得到劉備允許。一個坦蕩蕩的徐庶遇到了一個坦蕩蕩的劉備,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互相成就,進而美名遠揚。
畢湛的母親被呂布抓走了,畢湛就跑去告訴曹操,曹操說,忠孝不能兩全,你如果要去,你就去吧。可是畢湛唯恐曹操是在試探他,就慨然地說道,我自從跟了你,我這個人就是你的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我還是要忠于你的。曹操聽了大喜,于是讓畢湛離開。可是畢湛離開後就轉頭跑去投靠呂布了。
畢湛認為曹操不是一個坦蕩蕩的人,唯恐算計他,是以在他面前說了假話,可見曹操在其部下并不是那麼一個坦蕩蕩的人。
可見,曹操和劉備相比,在這方面差得遠了。
正是君臣相知,徐庶才在離開的時候要告訴劉備一聲,并沒有偷偷地離開。
四、徐庶為何沒有再歸劉備?
徐庶走後再也沒有回到劉備的身邊,即使他的母親去世後,他依然留在北方。既然他和劉備之間是君臣相知,為何又不願意再次回來呢?趙雲當年可是跑去奔喪而離開了劉備,可是七年之後,還是不遠千裡迢迢跑來繼續追随劉備,然而徐庶卻沒有像趙雲那樣锲而不舍,反而留在曹操那裡,為曹操效力,主要是處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徐庶是北方人,故土難離。對于許多人來說,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緣故,幾乎沒有人願意離開自己的故土。徐庶離開颍川是因為董卓作亂,颍川一帶遭受兵災,是以徐庶不得不離開故鄉。現在北方已經安定下來,完全沒有必要再次遠離故鄉而遠赴他鄉去追随劉備。
諸葛亮有四個好友,他們分别是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元直、穎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除了穎川徐庶最後一個離開外,其他三個人在曹操南下的時候,他們都追随曹操而去了。
畢竟這些人都是北方人,可見故鄉對于他們而言,就是他們的根。
是以,徐庶不離開故鄉而南下投奔劉備也是可以了解的。
第二個原因是徐庶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長坂坡大戰失敗後,跟随劉備南下的大部人都被曹軍擄掠北上,畢竟三國時期人口大幅度減少,人口自然是最為重要的資源,是以各方都在大力的采取各種措施吸引人員,這其中就包括擄掠。
不幸的是徐庶的家屬也在其中,這就包括他的母親。徐庶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當初變換姓名,從徐福改為徐庶就是為了避免牽連家人,又因為颍川戰亂而來到荊州躲避戰亂,他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家庭包括母親一個安定的環境而已。
既然母親已經在曹操那邊,如果徐庶不回到母親那邊,往後的日子大機率是非常艱難的。畢竟,這些人此後大部分都被送到許都附近包括洛陽周邊去做屯田民了。比如幼年的鄧艾就是在曹操南下後,全族被遷徙到颍川一帶做屯田民了。徐庶如果不回去,他的家屬包括他的母親也一樣會送到北方去做屯田民,那麼以後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艱難呢?恐怕是難以預料。
是以,徐庶離開劉備純屬自願,并非被曹操強迫。他離開劉備就是為了更好地照顧自己的母親。
此後,即使母親去世了,可是祖先的墳墓依然在北方,作為一個孝子,他又怎麼能夠遠離家鄉,離開祖先的墳茔之地呢?
這個也是徐庶離開劉備而不願意再次回來的一個很重要的緣故吧。
第三個緣故是徐庶和曹魏的君臣名份已定。離開劉備,對于徐庶而言已經非常不忠的行為,固然因為孝的緣故勉強為之,既然已經離開劉備,現在轉入曹操麾下,為曹操效力,那麼就自然形成了和曹操之間的君臣關系,名份已定。如果再次離開曹魏轉而投靠劉備,這對于徐庶而言,就是極其不忠的行為。
一開始就不忠于劉備,現在又不忠于曹操,那麼這和貳臣有什麼差別呢?對于一個像徐庶這樣至孝的而言,完全是無法做到的。
是以,在曹操君臣名份已定的情況下,徐庶是斷然不可能再次回到劉備身邊。
第四個原因是徐庶已經有發揮其才能的地方。在亂世中,徐庶棄武從文,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當初順勢投靠劉備也是如此。現在來到北方,投靠曹操的麾下,曹操也給了他一定的待遇,雖然這個待遇并沒有劉備給予的那麼高,那麼豐厚,可是畢竟也是他發揮其才能的地方。
經過多年的努力,徐庶的職位也愈來愈高,最後做到了右中郎将、禦史中丞。其職位雖然沒有諸葛亮在蜀漢那麼顯赫,可是在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勁,競争對手衆多的曹魏,能夠做到如此職位也算是不錯的了。
而徐庶在他的這些位置上,也能夠發揮其才幹,做許多事情,這對于他而言,應該是感到滿足吧。
可見,徐庶來到北方後,找到了發揮其才能的地方,這也是他不願意再次回到劉備身邊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五、總結。
作為劉備早期的謀士徐庶的能力确實非常強,為劉備站穩荊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但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還為劉備如何治理民政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指導。
而徐庶離開劉備後再也沒有回來,主觀上是因為徐庶孝順母親不願意離開故鄉,客觀原因是在北方同樣可以建功立業,實作人生理想。
是以,徐庶就再也沒有回來。
延康元年(220年),徐庶改回了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勸進表中,但并未見升任什麼重要官職,直到黃初四年(223年),徐庶才被任命為右中郎将、禦史中丞。
是以,太和二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時,聽聞在魏國的徐庶和石韬官職都不高,徐庶隻任禦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農校尉,便是以而認為魏國對人才不夠重視,他感歎說:“難道魏國真是謀士太多,為何不重用徐庶與石韬兩位謀士呢?”(參見《魏略》) 諸葛亮的這一句話,表明他對徐庶和石廣元是比較重視的,在他看來,徐庶與石廣元是很有深遠謀略的人。
徐庶在曹操在世時官位不高,直到魏文帝曹丕時期,才任較高的官職。徐庶在曹營并有什麼重要貢獻,這或許是傳言“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緣由。
諸葛亮對徐庶很看重,但史學家們似乎對徐庶并不那麼重視,比如,陳壽的《三國志》并沒有為徐庶專門設《傳》,徐庶的事迹皆是附屬在《諸葛亮傳》等中來記述的。
值得注意的是,徐庶在民間卻被傳為是可與諸葛亮相媲美的非常厲害的謀士,是智慧的化身。他識人極深、掐算很準、智謀超人,是一位非常傑出謀略家。徐庶之是以被傳得神乎其神,這要歸功于古典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對他的渲染。
徐庶(劇照)
第二,《三國演義》是如何将徐庶描寫成一位具有非凡謀略的謀士呢?
首先,小說将徐庶描寫成是劉備的第一任軍師,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主要靠的是徐庶的智謀。
劉備當時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兵馬不多,戰将隻有關、張、趙等,勢力單薄,但是,劉備在軍師徐庶的輔佐下,以超常的智謀,在與曹軍的交戰中,令關羽、張飛、趙雲分别領兵抗敵,大破曹軍前鋒、曹營的主要将領之一的曹仁,并斬殺了呂曠、呂翔等,擊敗了曹軍的進攻。徐庶領軍作戰時,指揮若定,他輕松地破解了曹軍名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斬殺了曹操最信任的将領之一曹仁的部将。這是因為,徐庶精于料算,在曹軍戰敗之後,他預知到曹仁會在戰敗後趁夜裡來劫營,于是,徐庶早做防備,曹仁果然領他部将劫營,結果,徐庶指揮伏兵盡出,圍擊曹軍,曹軍大敗,徐庶指揮軍隊奪取了樊城。曹仁是魏國的一位名将,曹丕代漢建魏後,曹仁被封為大将軍,後又遷大司馬,不久卒于軍中,說明,當時徐庶能擊敗曹仁,是很善于領兵的,樊城一戰後,名聲大振,徐庶成了劉備軍營的軍師。
其次,小說将徐庶描寫成識人極準且很善于推薦人才的智謀之士。
戰亂時期的漢末三國初,戰事頻起,各地混亂,而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是一塊比較安定的地區,劉表是當時較有實力的諸侯之一,但他隻求保住荊州這個地方,沒有與其他割據勢力争奪權力和地盤的野心,他沒有參與反董卓,也沒有參與曹、袁之争,而其他勢力也還無暇或暫時無力争奪荊州。
是以,荊州成了當時避亂的好地方,當時一些文人智士便隐居在荊州,如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徐庶等。而司馬徽、徐庶與諸葛亮的關系很好,正當劉備在寄人籬下時,徐庶知道劉備特别需要謀士的輔佐,于是,徐庶便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看人很準,他知道諸葛亮是一位非凡的人才,有大志有謀略,定能助劉備成就大業,因而,他才敢于建議劉備要三顧茅廬,再三親自去請諸葛亮。可以說,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是徐庶一生的重要貢獻之一。
徐庶推薦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而之前徐庶已經在輔佐劉備,為何不推薦諸葛亮呢?有一種解釋,認為是徐庶是忌諱諸葛亮,認為他才智不如諸葛亮,是以不推薦諸葛亮,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徐庶對諸葛亮很熟悉,他可以與諸葛亮處理好關系,而且,徐庶先來而諸葛亮後到,當時劉備集團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完全可以讓他們兩人充分展示才識與謀略。更大的可能性是,徐庶對諸葛亮很熟悉,對劉備也很了解,早些時候,劉備是不會屈尊去三顧茅廬的,而劉備早期的處境也不适合諸葛亮出山,是以,徐庶是等到了适當時機才推薦諸葛亮的,争取能一薦即成。
劉備與諸葛亮(劇照)
再次,小說将徐庶描寫成是一位大孝子,他投奔曹營,是迫于為保全她母親才做的,他身在曹營心在漢,繼續暗中用謀支援劉備。
之前,曹仁在樊城戰敗,曹操感到很奇怪,曹仁是他所信任的将領,不應該敗得那麼慘,曹操經查實,才知道原來劉備背後有一位謀士徐庶在輔佐。曹操愛才,他很想得到徐庶,在他看來,若能讓徐庶投入曹營,這不但可以削弱劉備的力量,而且又能讓曹營增加一位厲害的謀士,于是,曹操問身邊謀士,如果得到徐庶?
謀士程昱獻計說,徐庶是非常孝順之人,可以将徐庶的母親抓到許都,讓徐庶自己投靠曹營。于是,曹操準許了程昱的計策。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迹,給徐庶寫了一封信,讓徐庶到了許都,徐庶到了許都之後,才知道自己上當了,但已經來不及了。這回,智謀之士徐庶沒有能識破程昱的詭計。徐庶的母親見徐庶離開了劉備,對他嚴厲責備,認為徐庶是為盡孝而不忠,因而她自殺身亡,想讓徐庶能盡忠,回到劉備陣營去輔佐劉備。
徐庶的母親自殺之後,徐庶發誓終身不為曹操獻出一計,這成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當然,徐庶雖一言不發,但并非一事不想,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仍是以他的超常智謀,繼續為劉備盡力。曹操知道徐庶因為其母之死而不願意為他盡力,但仍希望時間長了,能夠釋懷,為曹營獻計獻策,是以,曹操暫時将徐庶半軟禁在許昌。赤壁之戰臨近時,曹操将徐庶帶在身邊,想讓他獻計,而徐庶仍舊不為曹操獻謀,當他看到了曹軍的重大弊病時,仍一聲不吭。比如,徐庶識别了龐統的“連環計”,但他假裝不知,不向曹操指明,這保證了龐統的“連環計”能順利實施,這讓曹軍的水師在赤壁大戰中遭受到慘烈的後果。之後,徐庶又與龐統秘密配合,用計說服西涼的馬騰、韓遂造反,襲擊許都,而徐庶趁機請求領三千兵馬去平叛,順利地避開了赤壁大戰的災禍。
《三國演義》對徐庶的描寫雖然有美化和誇大的成分,但是,若是像有些評論所認為的,說徐庶的大孝子形象是裝的,他的智謀是憑空塑造的,他離開劉備是自導自演等,這是缺少根據的,是說不通的。
首先,史書有記載,表明諸葛亮對徐庶還是比較重視的,諸葛亮認為徐庶是一位有大智謀的人。若是徐庶沒有大才大智,諸葛亮是會那麼說的,至少,諸葛亮認為他有任刺史或者任郡守的才能;而且,諸葛亮曾對徐庶在魏國任官不大感到很可惜,感歎這是浪費他的才智。其實,史書将徐庶與諸葛亮等很有大才智的人并列在一起,這表明,史學家們對徐庶的智謀還是肯定的。
再次,漢末三國初雖天下大亂,但多數文人還是很講孝道的,徐庶不可能以他母親被曹操所抓為由來設計讓自己離開劉備;徐庶也不會是因為妒忌諸葛亮的智謀而在前期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若是如此,徐庶不但不會被明主所重用,而且也将在文人謀士的圈裡裡很難混得開。
那麼,根據《三國演義》的描寫,為何徐庶在他母親自殺之後,不離開曹營而再去歸順劉備呢?
第一,曹操知道徐庶是一個大謀士,既然把徐庶騙到了曹營,就不會輕易讓徐庶離開,他不會讓劉備有了諸葛亮之後,再增加徐庶這樣的傑出謀士。
徐庶到了許昌,曹操是很想讓他幫助出謀劃策的,但是,徐庶對曹操心有怨恨,一直難以釋懷。對此,曹操心裡是清楚的,但他不會放走徐庶,曹操自己就很有謀略,他甯肯将徐庶留在身邊,即便是不獻謀也不能讓他為對敵勢力獻策。此外,是曹操盡力将徐庶弄到曹營的,因而,曹操不能殺了徐庶,否則,他會被天下恥笑為濫殺才傑,是以,曹操隻能将徐庶以半軟禁的方式留在許昌。如此一來,徐庶就沒有機會回到劉備陣營。
曹操(劇照)
第二,徐庶是一位大謀士,而不是戰将,他不必非要在劉備陣營才能輔佐劉備,他可以“身在曹營心在漢”,雖被曹操半軟禁,但仍可以以他的謀略來幫助劉備。
徐庶雖在曹營,但有一些事實表明,他身在敵營仍在為劉備貢獻智謀。比如,上述所說的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卻不向曹操指明,這等于是以智謀來協助劉備打勝仗;再如,他與龐統聯手,設謀鼓動西涼的馬騰、韓遂造反,襲擊許都,這雖是讓他自己有避開禍端的機會,但也是鼓動曹軍的敵對勢力幹擾曹操揮師南下,這對面臨抗擊曹魏大軍的劉備來說,也是很有利的。謀士用智謀政策,與将軍領兵征戰不一樣,不必親臨戰陣,謀士用妙算之策,可在千裡之外,徐庶即便是身在曹營,照樣可以以超常的智謀來幫助劉備,是以,徐庶不回劉備陣營,與謀士的輔佐他認定的明主的特殊方式有關。
第三,劉備已有諸葛亮在輔佐,徐庶對諸葛亮很了解,他知道諸葛亮一定能幫助劉備成就大業,他既然已經離開了劉備陣營,就沒有必要再回去了,這讓諸葛亮能更友善更專心地發揮才識與謀略。
徐庶與諸葛亮都是大智者,他們互相很了解,早在荊州隐居時,兩人就已非常熟悉了,徐庶對于諸葛亮的大志、才識和智謀是心中有數的,既然諸葛亮已在竭力輔佐劉備,徐庶就沒有必要再回到劉備陣營去當軍師了,他以“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方式來用他的智謀幫助劉備,或許是更妥當的這,讓諸葛亮能在劉備身邊專心發揮他才略。
再說,徐庶的志向沒有諸葛亮那麼大,他的為人似乎沒有諸葛亮那麼強勢,是以,雖在曹營先是處于被軟禁的狀态,後來任一定官職,他也就認了,不想再折騰了。
還有,三國鼎立的局勢已形成,作為有遠見的智者,魏軍強大,而劉備軍隊北伐不停,東吳穩守江南,一時誰也很難戰勝其他兩個陣營對,大局勢短時間難以改變改,即便徐庶再回到劉備陣營,劉備也很難做得更好,是以,徐庶是不會想要重新回到劉備陣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