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乃周“從師四十餘年”,真功實練,達到了極高的武學境界。他本文人,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故能将習武心得加以整理,著述成書。其拳學理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重修汜水縣志》記其“潛心《周易》,洞徹陰陽起伏之理.....作《中氣論》以明其會歸,其中煉氣之術,縱橫開合之妙,均發前人所未發”。
苌氏國術的理論,包括武德理論、初學理論以及層次理論、中氣理論、技擊理論、功法理論。
苌家拳是一門循序漸進的學問,不是一蹴而成的技藝。苌乃周非常注意“蒙以養正”, 要求初學苌氏拳技者夯實基礎,如此,方不緻走入歧途。苌氏遺著中有《十層功夫》一篇,又作《十層練功》,詳細說明每一層功夫應達到的要求和境界,指出相對應的功法理論和拳術套路,是苌氏拳法的指導性架構理論。
中氣理論是苌氏拳學理論的發端。苌乃周将中氣與國術動作結合,創造了内外雙修、形氣合一、剛柔相濟、攻防一體的拳法。
苌乃周在其所著《中氣論說》一書及其他拳械譜中,詳細闡明了苌氏拳法的技擊法則和注意事項,這些技擊理論是苌乃周一生實踐的總結,是苌家拳的精華所在。
除《中氣論說》所述功法外,苌乃周另著有《五行氣》等功法和功法理論著作。這些功法和功法理論著作,涵蓋了易、醫、道、武諸家精華,是苌家秘而不宣的功法絕技。
苌氏十層功夫的第一層功夫是練形, 又作練外形,文曰:“形者, 象也。練之使頭、手、足、腰、臂、腿、胯、膊、肘、腕、四肢百骸、無不相随。此為人手第一層功夫。”此即活動筋骨法,目的是要“四肢百骸,無不相随”,達到周身靈活協調。
第二層功夫是練引氣。文曰:“引氣者,引周身之氣,自内達外,自此達彼,發于四肢,以着人也。”引法,即打牆頭,捶石頭,擊沙袋,打木樁,拍水缸等引内力于四梢。
第三層功夫是練身氣。文曰:“身氣者,上、中、下通身之氣也。苟能熟練則渾身成就一塊,不緻散漫無紀。有觸即發,發無不中,又何患有此牽彼扯之病乎?”
第四層功夫是練内氣。文曰:“内氣者,内五行之氣也。練之既久,則形由氣發,氣利形捷。披堅破銳,全在乎此。須知中氣在内。”苌氏功法中有《五行氣》,即此層功夫之内容。
第五層功夫是形氣合練。文曰:“形氣合練者,則内外合于一緻,形氣化于無迹。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藝雖未至于至精,無以複加之地,而功已及于大半矣。”苌乃周将《中二十四勢拳》列為形氣合練之拳法,著有《合練中二十四勢》一文,并雲:“第五層形氣合練,即人盤,中平勢也。”
第六層功夫是練浮氣。文曰:“浮氣者,氣浮于上,而為上盤也。”苌乃周将《上二十四勢拳》列為練浮氣之拳法,并雲:“ 第六層練浮氣,即天盤,起縱~飛舞也。”
第七層功夫是練沉氣。文曰:“沉氣者, 氣沉于下,而為地盤也。”苌乃周将地盤滾伏《下二十四勢拳》列為練沉氣之拳法。
第八層功夫是練神氣。文曰:“神為氣子,氣為神母,神氣相随,如形與影。練之之法,蓋由其氣養之有素而神生焉,生之日久,神氣合一。動靜之際,出于不知不覺,疑有神助焉,非語言意想之所能及。”苌乃周将《孫大聖二十七勢》列為第八層《練神氣》之拳法。
第九層功夫是練變五行。文曰:“五行者,五髒也。變者随動而變化也。素無内功,其變于外者無由。惟練内氣于平日,内氣一動,則其外無不随之而變矣。如心髒屬火,心氣動,其變于外者為赤;肝髒屬木,肝氣動,其變于外者為青;脾髒屬土,脾氣動,其變于外者為黃;肺髒屬金,肺氣動,其變于外者為白;腎髒屬水,腎氣動,則變于外者為黑。”苌乃周在解說《練變五行》後有《面部五行論》和《咽肉變色論》兩文。蓋大敵目前,真氣一動,即能外露于面部也。
第十層功夫是練元氣。文曰:“元者, 一也,首也,本也,長也,始也。氣者,天賦于人,而人受于天之氣也。人之生死,全在元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是以修道之士,常伏其氣于臍下,守其氣于身内。元氣不散,死從何來?且天下凡事起于一而歸于一,豈獨至于藝而疑之?學其藝者,始則由一本而發于萬殊,終則由萬殊而歸于一本,舍是則無以為功矣!謂非對人博約一貫之意乎?藝中之能事,孰有加于此哉?故于此而要其終焉。至益壽延年,超脫飛升,功用神妙之緻,無不從此一 練中來矣!其功又何能盡述哉!”此層功夫主要練真元之氣,與苌氏《養氣法》相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