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作者:趙林雲教授

摘要:唐玄宗李隆在統治末期,沉溺于美色,政治逐漸腐敗,而後引發了“安史之亂”。在當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楊貴妃悲劇受到史學研究的格外關注,世人多撰寫李、楊二人凄美故事,反映出一代文人對盛世的緬懷,對戰亂的反思,以及統治者荒淫無度的批判,其中以白居易的《長恨歌》最為有名。

本文将深入揭示唐玄宗個人縱欲對政治穩定和國家發展的不良影響,以及安史之亂對唐朝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破壞,全面評估這一事件對唐朝曆史的意義。

關鍵詞:唐朝 唐玄宗 安史之亂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曆史上輝煌的一個朝代。它以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和文化繁榮而聞名于世。大唐盛世,在封建曆史程序中,也有着曠古未聞的繁榮盛況。

詩人王維也曾在詩中寫道:“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那九重的金紅宮門被打開,萬國的使臣都躬着身子來朝拜。足以見得唐朝在當時的各項實力都屬于是登峰造極。

唐朝初期統一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并維持了長期的社會穩定。不僅建立健全的官僚體系,且發展科舉制度,注重選拔人才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

在初唐時,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國際貿易十分繁盛,絲綢之路的通暢為東西方的貿易提供了便利,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

同時,唐朝也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出現了大批文學家、思想家和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後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詩歌和繪畫尤為著名,諸如杜甫、李白等詩人的作品廣為流傳。此外,唐朝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如大明宮、洛陽城等壯麗的建築,展示了其繁榮和高度的文化水準。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但正是如此繁榮的盛況,也就更容易引發危機,帝王在如此安逸的環境中,逐漸沉溺于歌舞升平,酒池肉林,美人在側的荒淫生活中,這也緻使唐玄宗統治後期發生“安史之亂”,使得大唐由盛轉衰。

一、唐玄宗的驕奢淫逸

唐玄宗(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在位),其統治時期也被稱為盛唐時期。盡管他在即位初期,政治和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史稱“開元盛世”。但他的統治成果也被後來貪奢淫逸的個人生活所淹沒。

在天寶年間,唐玄宗奢侈的生活方式和大規模的宮廷建設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資源。不僅組織規模龐大的活動,如宴會、遊玩和舞蹈,花費巨額财富。

夜晚的長安城可謂是車水馬龍,萬家燈明,所謂“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胡商漢賈,藝伎百戲,古人也曾在詩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三百内人連袖舞。”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此外,他還縱容貪官污吏,導緻了腐敗的蔓延,使國家财政更加困難。

在生活方面,唐玄宗更是以極度縱欲而聞名。他沉溺于後宮美妾之間後宮有數以百計的嫔妃和宮女,無度地追求自己的私欲,忽略國家大事。

這種放肆的生活方式引起了社會的不滿和不穩定,群眾也對他的統治産生了質疑和反抗。

尤其是在唐玄宗得了楊玉環這樣一位傾國傾城的美人後,更是變本加厲,杜牧的《過華清宮》三首絕句。

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寫道: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此外,唐玄宗還由于對權臣楊國忠的依賴過度而招緻了禍端。

楊國忠在朝政中秉持私利和權謀,唐玄宗聽之任之,導緻政權逐漸偏離正軌。加之唐玄宗迷戀于楊玉環,不僅在政治上失去了公正判斷,而且在楊國忠的操控下,廢黜了忠臣楊炯并引發了“安史之亂”。

二、唐玄宗的政治虛弱

後宮對唐玄宗的統治産生了嚴重的削弱。玄宗寵幸楊玉環,而她的兄長楊國忠也趁機掌握實權。

楊國忠通過楊玉環的影響力對唐玄宗施加了更大的影響,使得皇帝日益迷失在權力和個人情感之中。這種後宮對朝政的幹擾使得李隆基失去作為一個皇帝的威信和權威。

唐玄宗沉溺于楊玉環的美色當中,正所謂“愛屋及烏”,玄宗在這方面可謂是發揮到了極緻。

不僅在政治上過分依賴權臣楊國忠,使得他的決策受到了嚴重的幹擾。而且楊國忠通過巧妙的手段和權謀掌握了朝廷和皇權,皇帝卻對此毫無警覺。

楊國忠利用其所依仗的寵信,不僅篡奪了大部分實權,還排斥了其他賢臣,削弱了當朝者的政治影響力。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以至于後期的玄宗任人唯親、對權臣聽之任之,無法有效地掌控國家大政,導緻政權的腐敗和衰落。

其次,唐玄宗在處理政務上的失策進一步削弱了自身統治權威。

在面對國内外的各種問題時缺乏果斷和明智地決策。作為一個喜歡享樂和放蕩的皇帝,他更關注後宮和個人情感,忽視了國家緊要大事。

例如,當安史之亂爆發時,在龐大的戰争壓力下,他沒有采取及時和有力的措施,反而通過宴會和避開現實來轉移注意力,結果進一步加劇了唐朝政權的動蕩。

綜上所述,唐玄宗逐漸失去公權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對權臣的過度依賴、政治失策以及後宮幹政等因素,他無法有效掌控國家統治權,導緻政權腐敗和衰落加劇。

三、安史之亂的起因

安史之亂是唐朝最為嚴重的叛亂之一,發生在公元755年至763年期間。這場動蕩的起因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社會經濟沖突、軍隊失職、政治腐敗以及宦官勢力的過度擴張等。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唐玄宗後期,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也難以維持,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這加劇了社會沖突,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外重内輕的軍事形勢。唐玄宗時設節度使,其本職盡管軍事,然邊地形勢複雜,為重其權,朝廷常使之兼管軍儲、财政,進而兼任邊地采訪使,監察州縣。

因聯防需要,有時或以一人兼數節度使,于是形成了邊将權重的現象。而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内地軍事力量日衰,于是造成了外重内輕的形勢。

中央統治集團的腐朽。唐玄宗後期怠政腐敗,A錢、縱容奢靡生活、搞權力鬥争等醜聞層出不窮,令朝廷和國家制度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加之統治集團的腐朽,導緻了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社會危機,為安祿山叛亂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與此同時,唐玄宗對安祿山的過分信任與重用,更加激化了社會沖突。

宦官勢力的過度擴張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

宦官集聚了大量的财富和權力,在政治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然而,他們往往濫用職權,插手軍政,醜化朝廷形象,導緻朝政混亂,引發了一系列的沖突和紛争,最終激化了内外的沖突和不滿。

四、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政治格局産生了巨大的變革。在叛亂初期,安祿山和史思明分别在東都(今河南洛陽)和西都(今陝西長安)建立了割據勢力,對北方和西北地區的統治形成直接挑戰。唐朝政府被迫分散力量,勢力被嚴重削弱。

亂後,唐朝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削弱,世襲制和節度使制度得到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加劇了地方勢力的膨脹和割據局面的形成。

這對于唐朝政權的穩定與統一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其次,安史之亂對唐朝的經濟産生了沉重的打擊。

叛亂導緻大量的農田荒蕪和村莊破壞,農民被迫逃離家園,農業生産遭受嚴重影響,糧食供應短缺。

同時,叛亂勢力搶劫财富,商業活動中斷,貿易受阻,城市經濟受到嚴重沖擊。

這導緻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和财政困難,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混亂和群眾的痛苦。

安史之亂給唐朝的經濟帶來了嚴重動蕩,使得唐朝的繁榮和穩定走向衰落。

戰亂導緻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大量的人口死亡,城市和鄉村遭受破壞,許多人被迫流離失所。整個社會秩序被打破,人們的安全和财産無法得到保障,社會治安惡化。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叛亂期間,兵部尚書楊師道提出了“倡田計”,鼓勵百姓自耕自食,但因為戰争的破壞,許多農民無法完成耕種,緻使其效果不彰。

人們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社會關系紊亂。此外,在叛亂後期,殺戮和暴行造成了大量人口流離失所,社會道德和倫理觀念劇烈動搖。整個社會陷入了一片混亂和恐慌之中。

此外,安史之亂還導緻了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才的大規模流失。

許多有才華的士人和官員被殺害或逃離朝廷,出現了文化人才嚴重匮乏的局面。重要的文化遺産也遭到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使得唐朝的治理能力和文化底蘊受到了長期的削弱。

五、種種禍根留,盛唐終向衰

唐朝詩人們在經過強烈的社會沖擊下,認識到唐玄宗作為一國主君,在盛唐逐漸走向衰弱的過程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于是詩人們用文墨将玄宗之過刻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以《長恨歌》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命運再探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蘇拯《經馬嵬坡》:

“一從殺貴妃,春來花無意。此地縱千年,土香猶破鼻。寵既出常理,辱豈同常死。一等異于衆,傾覆皆如此。”

詩中筆刃皆指唐玄宗為君不明,寵妃過盛,最終釀成了馬嵬坡的悲劇。

白居易《長恨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字字句句皆是悲情,玄宗偏愛貴妃,給她榮華,也賜她長恨,君王的荒淫終究釀成悲劇。

唐玄宗的驕奢淫逸是唐朝後期政權衰落和社會動蕩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沉溺于享樂,忽視了國家的緊要大事,他的奢靡生活和縱欲行為也引發了社會不滿和群眾的反抗,進一步削弱了他的統治。

唐玄宗的政治腐敗和私欲滿足、地方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争等因素,最終對唐朝的長治久安産生了嚴重的破壞。

-END-

【文|明狗】

【編輯|長庚】

參考文獻:

[1]石雲濤.李楊故事與唐後期詩人對安史之亂的反思[J].人文叢刊,2013(00):299-312.

[2] 胡海亮.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曆史啟迪[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37(03):101-103.DOI:10.13964/j.cnki.zgsxswdx.2014.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