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萊塢的“末日”來臨

作者:情感生活柴米油鹽

2023年7月13日,随着SAG-AFTRA(美國演員工會及廣播電視藝人聯合工會)與好萊塢制片公司的勞資談判宣告失敗,一支由演員和編劇集結成的“複仇者聯盟”正式成立。

演員和編劇們鬥争的不僅是難以對抗通脹的薪資水準,還有制片方已經盡為人知的“武器”——人工智能,擔憂AI的快速發展可能搶走大部分影視從業者的工作。

好萊塢的“末日”來臨

(來源:環球網)

這不僅是好萊塢63年來首次全行業罷工,也被認為是人類抵抗人工智能威脅的首次集體行動,聲勢之浩大,堪稱“活久見”。

好萊塢名導諾蘭剛上映的新片《奧本海默》正在宣傳,幾位主要明星在首映式僅僅露了個臉旋即離開現場轉而去參與罷工。敬業的演員也明白立場的特殊性,可以做到一面為資方宣傳新片,一面給制片方“甩臉子”。

如果前兩個月編劇們的集體罷工顯得雷聲大雨點小,那麼現在演員與他們站在同一戰線,資方需要權衡談判桌掀翻後帶來的嚴重後果——數千億美元娛樂産業的停滞。

這是一個即使美國政府都不敢輕視的事件。

全世界都在關注。

01演藝從業者在擔憂什麼?

13日一早,許多好萊塢演員和編劇到網飛、派拉蒙、華納兄弟和迪士尼公司總部外集會抗議。

起因是此前一份為期三年的合同到期,美國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與代表迪士尼、網飛、亞馬遜等雇主的電影和電視制片人聯盟之間的談判破裂。

這是美國60多年來,好萊塢兩大工會首次同時罷工。

但這并非AI第一次讓影視從業者發出過抗議。

5月2日,美國編劇工會已經開始罷工。編劇梯隊也有顯著的頭部效應,大部分編劇并未得到滿意的報酬。

除了要向片方争取更好的報酬之外,編劇在為自身利益或将在更長遠的未來被剝奪作鬥争,人工智能是這一漩渦中的核心。

好萊塢的“末日”來臨

現在或者不遠的将來,AI可以輕易複制優秀編劇的寫作風格,借用知識勞動成果再度産品化,成本隻會更低,效率隻會更高。對于中低水準以下的編劇,他們的機關勞動價值無疑會被壓低到極緻。

說白了,這個行當的頭部效應會越來越嚴重,會導緻嚴重的人才流失。

為了“逆轉未來”,編劇們下定決心要将AI“滅霸”掐死在搖籃裡。

然而,片方也不是有錢的二傻子,一個成熟的AI工具要比編劇演員“聽話”得多,幾乎能做到予給予求。

一種編劇公式,隻要觀衆愛看,按照資本的邏輯,就應該進行大量的複制,直到膩了為止。

編劇還多少有些個人藝術追求,如果不願被壓榨,雙方利益也就不再趨同。

演員對AI有多大仇怨?

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代表超過十六萬人,包括銀幕演員、廣播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和特技演員。AI虛拟人方興未艾,但非互動型的CG虛拟形象在好萊塢電影裡已經是屢見不鮮了。

如今虛拟形象大多能做到以假亂真的效果,比如AI換臉。效果雖然惟妙惟肖,但如果未經過本人授權就加以開發利用,是對肖像權的亵渎,而本人并沒有從中獲益。簡單的技術操作卻可能給演藝明星動辄上千萬的收入帶來巨大威脅。

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如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甚至隻需要在電影裡露臉數秒,也能給票房增加不少收入。先天的資源禀賦和幾十年的演藝生涯積累的口碑,怎麼可能會允許制片方低成本地進行複制和利用。

從工會提出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演員作為支撐整個影視娛樂産業的支柱,其存在不能被人工智能技術替代,應該在畫面中繼續保持表演的真實性。

這次“珠聯璧合”的罷工如果越拖越久,必将波及美國支柱型産業。

衆多電影和電視制作被迫停止,那麼攝影師、布景設計師、制片助理及片場其他從業人員的生計都将受到影響。此外,依賴影視産業的餐飲、酒店和幹洗店等收入也可能是以下滑。

據報道,這次大罷工或使美國價值1340億美元的美國影視業陷入停頓。

但制片方依舊想把演員和編劇趕回談判桌上。

02“黑鏡”時刻

AI變革已經發生,趨勢無法避免,而影視行業接受颠覆的時間比許多産業要快上不少。

時至今日,AI已經與電影劇本創作、後期制作、宣發到觸達觀衆的流程實作了深度結合。

流媒體巨頭Netflix是最早将人工智能算法應用到業務中的影視科技公司。算法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來嘗試預測觀衆偏好,來提供個性化的觀看建議。

據估計,僅Netflix推薦算法每年的價值就能達到約10億美元。

電影投資往往是對票房的賭注,高預算電影往往不乏“翻車”記錄。為了降低風險,制作片方逐漸養成了資料驅動的制作思維。

現在,在流媒體平台上那些觀看時長最多的電影,往往是通過精心設計,有足夠資料來證明使用者會喜歡觀看的電影。

比如某些情節橋段的設計,如果在統計意義上被證明對觀衆不夠吸引,那麼觀衆就會停止觀看,一昧嘗試違背使用者畫像的創作行為,可能會導緻平台消費粘性的降低。

基于此,包括創作端,也已經被覆寫在資料驅動的飛輪裡運轉。

另一方面,制片方也希望能夠以自動化的方式來降低制作成本。簡而言之,如果能在作為成本大頭的演員開支上繼續摳門,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正是演員極度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與編劇們的訴求類似。

擁抱技術變革,哪怕未來隻是授權肖像權和聲音,相當于在自己身上替資方劃開了道口子,任由舔血,演員的表演價值會随着技術發展被壓縮。

而到時候,制片方隻需要“正确”的臉、聲音以及劇本,就能低成本的制作出一部配合使用者需求的爆款電影。

好萊塢的“末日”來臨

(來源:Netflix)

在《黑鏡》最新一季的第一集中,女主角瓊發現,一家廣播網絡正在通過女演員薩爾瑪·海耶克重制她的生活,後者将自己的數字圖像出售給AI軟體。這一集揭示了演員們對人工智能影響、Deep fake技術的應用及對其職業生涯影響的擔憂。

Deep fake是一項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建立或處理看起來和聽起來很逼真但不真實的圖像、視訊和音頻。在2019年Netflix投資制作的《愛爾蘭人》中,即讓已經年逾古稀的羅伯特··德尼羅看起來像個中年男人;還有在《速度與激情7》中複活已經過世的保羅·沃克,均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

好萊塢的“末日”來臨

(來源:電影《愛爾蘭人》)

可如果Deep fake從實作“複活”到作為一種創作工具被常态化使用的話,藝術創作的趣味明顯打了折扣。即便真的節省成本至此,未來如果演員以一種不真實的方式參與影視制作中,消費者未必肯買帳。

哪怕技術再牛,也需要考慮觀衆是否能接受。對真實性,以及通過演員表演傳遞出的情感價值予以否認的話,制片廠将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3全世界都在關注

《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一書中也提到,重要技術發展往往能引發經濟、社會的巨大變革,但一開始整個社會并非能完美适應技術浪潮,其中發生一些産業的衰退和人員流動,也會給經濟轉型帶來沉痛的代價。

制度的作用,是平衡兩者之間摩擦的潤滑劑。在深刻意識到AI技術迅速進步,其不正當使用可能帶來嚴重後果之後,目前全世界都在加快人工智能監管。

比如這周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公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總體要求。其中也提到要求尊重資料來源和個人資訊的合法性,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此前西方已經有不少社交名人受到過AI換臉技術的困擾。由于可以以假亂真,重要公衆人物形象會被利用來傳播不實資訊和影響輿論,甚至侵犯他人的隐私和尊嚴。

這次罷工,是從業人員和技術浪潮的一次直接碰撞。美國目前也在極力避免衰退,又恰好發生這攤子事兒,最後是否會給經濟帶來什麼代價不得而知,隻能說拖得越久,兩百多萬人的生計可能會面臨威脅,其中大部分公司體量還非常小。

雖然最終資方可能還是會退回到談判桌,快速達成協定以繼續制作電影,但AI技術應用帶來的隔閡已經無法回避。

如何依賴制度解決人工智能和影視從業者職業發展的沖突,以及将形成什麼樣的共識,會為其他會受AI影響的産業轉型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