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36年,紅二、六軍團進入中甸藏區的前前後後(十五)

1936年,紅二、六軍團進入中甸藏區的前前後後(十五)

幾十年的出生入死,參加過抗日戰争參加過抗美援朝,經曆過血與火的考驗,陳啟發經曆了許多事情都忘記了,甚至幾個孩子叫什麼他也忘記了,隻有長征時發現糧食這件事情他記憶猶新,述說的那樣清楚完整,以至于我們無法把他同一個小腦萎縮的病人聯系在一起。這件事情他記的如此清楚,說明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很大。我們走時給他留下了一千元錢,以表達他對革命的貢獻和對他的崇高敬意。

從4月25日巧渡金沙江進入迪慶,至5月13日紅軍離開中甸。二、六軍團主力路經中甸7個鄉,22個行政村,114個村莊,行程405公裡,每到一個村,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令這些世代生活在這裡的藏民感動了,藏民們目睹了紅軍的言行舉止後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部隊,這樣的好人。感動之餘,村民們幫助紅軍籌集軍糧,紅軍也都按價付錢。幫助紅軍籌集糧食的住戶,紅軍都要留下三五個大洋,對家中沒有人用了的糧食都寫了信放了銀子,紅軍為了爬雪山需要,閑散時在村裡開始打草鞋,草鞋打多了,還向當地老鄉每人贈送了一雙草鞋。将心比心村民們都傾其所有幫助紅軍。

後續部隊進城時,群衆自發到南門加浪貢卡歡迎,主動幫助紅軍當向導,找房子、買糧食;有的主動把家裡的糧食、油、肉、酥油、紅糖等無償地送給紅軍,有的藏民跟着紅軍北上成為其中一員,許多婦女主動為紅軍背水、掃地、磨青稞、縫衣服、安排食宿,幫助埋藏在迪慶休整期間生病死亡的紅軍。

迪慶州常委統戰部部長農布七林這些年一直在研究紅軍長征經過迪慶的這段曆史,在談到紅軍長征在迪慶踐行黨的群衆路線時,他說,回望紅軍經過迪慶的那段曆史,深切地感到,我們黨來之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援,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

紅軍在中甸短短休整19天,二六軍團又繼續北上。當地群衆從此記住他們頭上的紅五星。老紅軍向軒采訪時說,長征是宣傳隊,一路上把黨的政策、黨的主張、黨的一切沿途告訴了人們,告訴了中國共産黨是幹啥的,赢得了人的同情、了解和支援。80年過去,發生在紅軍和藏族僧俗間的故事在滇西北藏區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隻是那不是傳說那是一段軍民魚水深情的動人寫照。

雲南迪慶紅軍長征紀念館館長李鋼說,現在要把這個傳統繼承下來,傳承下去。把我們的美麗家園真正建設成紅軍所希望的太平極樂的社會。現在我們自诩,全世界都在說這是香格裡拉,把這兒建設成這樣一個家園,我們紅軍的烈士應該也欣慰吧。

1936年,紅二、六軍團進入中甸藏區的前前後後(十五)

由于正确執行民族、宗教政策,紅軍在中甸縣境内得到短期的休整,并籌集糧秣,為繼續北上甘孜作了思想上和物質上的充分準備。解放前的中甸,由于自然條件的制約。曆史、地理、社會的原因,社會發展程度低,土司制度、保甲制度,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并存等,長期桎梏着生産力的發展,加上匪患、民族械鬥不斷,大好河山,依舊是滿目蒼涼,文化落後,社會動蕩,經濟發展比較緩慢。自1936年紅軍長征經過迪慶,革命的火種就深深地根植于這塊雪域高原的土地上,1948年9月,中甸金江一帶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從此,長期處在“政教合一”封建奴役統治下的廣大貧苦農牧民,在黨的光明火炬指引下,同反革命勢力開展了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鬥争,紅軍長征過迪慶給雪域高原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紅軍離開迪慶至迪慶解放,中甸縣的許多老百姓都珍藏着紅軍當年留下的檔案、布告、智語等紀念品,如視珍寶。如今,在迪慶的金、上江一線還流傳着一首歌頌紅軍的小調《送别歌》,我曾專程派人查尋這首小調,但由于曆史太久遠,許多當年的老人已經不在了,沒有找到,我從網上下載下傳了另一首《送别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這首《送别歌》肯定不是當年歌頌紅軍的小調,我之是以把他錄下來,我想兩首歌歌詞調不一樣,但同樣可以表達一種相同的依依不舍的心境。

1987年7月,老紅軍作家陳靖古稀之年重走長征路,在通路當年紅軍經過中甸藏區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十九天裡,在一個縣裡,近兩萬人生存下來,實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近百名紅軍英勇犧牲在這裡,中甸藏區人民為紅軍北上甘孜盡了最大的努力,承擔了最大的困難,這是中甸人民對曆史的貢獻,也是最大的光榮,沒有紅軍在中甸的這段感人經曆,1950年解放軍進軍中甸和以後迪慶駐軍就不可能那樣順利,人們對部隊的感情就不會那麼真摯。重溫紅軍走過藏區征程的血淚足迹曆史,對藏區各民族之間的大團結,穩定藏區、繁榮藏區經濟建設,為把迪慶藏區建設成全國最好的藏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義。

從1936年4月27日到5月13日,紅二、六軍團從北渡金沙江到離開中甸縣城曆時18天,是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站,也是黨、紅軍與少數民族廣泛深入的第一次接觸,為了正确而妥善地解決民族問題,黨、紅軍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中甸行軍途中以及在縣城休整期間,紅軍紀律嚴明,認真執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消除了隔閡和誤解,赢得了廣大群衆的信賴和支援,為紅軍長征的勝利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紅軍長征時期黨的民族政策,在目前新的曆史條件下為我們如何做好民族工作提供寶貴的借鑒和深刻的啟示。

祥和、安甯、和諧。香格裡拉之是以被稱作心中的日月,不正是因為這個留下了紅軍足迹的地方今天既是一處林秀的美麗風景更是一處純淨的心靈家園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