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引言

“永樂”,作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号,永樂年間明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集中皇權、鄭和下西洋,經濟騰飛,更重要的是由朱棣号令之下,指令解缙、姚廣孝等人,編撰了一部空前絕後的《永樂大典》。

為何我們對《永樂大典》評價如此之高?正是因為,它包含了中國絕大部分的各種曆史、科技、文化、藝術、技法等多種記載。甚至連民間故事都被記錄在檔,全書共22877卷,11095冊,一共有3.7億字。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明朝永樂年間)

集古今之大成,彰顯了明朝的威望。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朱棣的野心,揚大陸威。但《永樂大典》在明朝中後期,竟然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當中。直至今日,損失甚多。2020年的一場拍賣當中,一冊《永樂大典》拍出了3200萬的高價。

而在《永樂大典》的背後,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西方人崛起的奧秘,也隐匿在其中,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永樂大典》)

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永樂大典》

對于現代人來說,《永樂大典》是國寶級别的存在,其實早在朱元璋時期,就計劃要修撰一部如此書籍,不過沒有成功。于是等到朱棣上位之後,便開始着手于此事,他下令讓解缙開始編書。

其宗旨,要求涉獵到有書契以來的百家之書,包括天文地理、陰陽術、醫學、占蔔、宗教等多個領域,都要編撰一本,千萬别覺得太多又繁雜。于是在接到指令之後,解缙立刻開始找人編書,一年多的時間編成了一本《文獻大成》,但是朱棣并不滿意。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解缙)

朱棣認為這本書,并沒有囊括天下所有的書籍,于是他又讓解缙、姚廣孝等人,在南京的文淵閣開館重修,從1405年一直編到了1408年,最終編成了一本天下至寶《永樂大典》。而《永樂大典》完成之後,明朝廷又多次命人修繕、描欄、清抄、繪圖等工作。

甚至由于參與的人員過多,壓根無法統計,在永樂年間,當時《永樂大典》隻抄錄了一部,是以也被稱作“永樂正本”。在明嘉靖年間,由于嘉靖皇帝太過喜愛此書,又害怕損害,于是着人謄抄了一本,叫做“嘉靖副本”。

當時朱棣遷都北京,就帶了一部分書這其中包括《永樂大典》,挪到了北京。可是1449年,南京的文淵閣燒起了一場大火,據說所有的原稿全部被燒毀,而《永樂大典》則開始了他多災多難的未來。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永樂大典》)

在嘉靖三十六年,南京的宮中失火,《永樂大典》再次差點毀于火災當中。到了嘉靖四十一年,朱厚熜指令高拱、張居正等人重新錄入《永樂大典》。随後原本被放回南京,副本就留在了北京的“皇史宬”。

但是在明朝嘉靖後期,《永樂大典》的正本記載逐漸消失,時至今日都不知道究竟在何處。而整本書在乾隆年間,隻留存了8000冊,和原書相差了幾千的資料,那些遺失的冊子又去往了何處?這成為了一個不解之謎。

而在清朝年間,全祖望和李绂作為有名的學者,他們在雍正年間曾接觸過《永樂大典》,兩人稱之為“宇宙之鴻寶”,甚至是看到了許多不曾聽聞的書籍。于是他們就打算寫一本書,将他們覺得應當遺存的書籍寫出來,便有了《抄永樂大典記》。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永樂大典)

他們将許多内容都一一整理出來,而這也為清代編撰《四庫全書》做了基礎。如今也有人戲稱《四庫全書》就是閹割版的《永樂大典》。因為《永樂大典》記載甚多,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絕不偏心任何一方。

可是《四庫全書》因為清朝文字獄盛行,是處處小心,留下的都是儒家經典,這差距一下子就出來了。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由三阿哥起頭的《古今圖書內建》,也算是清朝自己的的《永樂大典》了。

但是就在乾隆修書,要用到《永樂大典》的時候,這才發現竟然隻剩下8000卷了,消失的2000多冊下落不明。而《四庫全書》的編成,也要翻出大量的佚書作參考。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四庫全書)

二、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的秘密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永樂大典》的裝訂,要遠超其他的古代書籍,高50厘米,寬30厘米。外面的書皮使用硬宣裹了多層,甚至每一層還要用黃絹包裹着。由于太過堅韌,在八國聯軍侵華時,當時翰林院慘遭圍攻,清軍竟然利用《永樂大典》來遮擋敵軍炮彈。

而這也是《永樂大典》變得失傳的原因之一,而以上我們提到的從嘉靖到近現代,其實都是嘉靖時期的副本。那麼真正的正本究竟去了哪裡?關于這一點,學術界有着幾個看法,第一個認為是在明朝末年時就被損壞了。

因為萬曆的時候宮裡起了大火,當時明朝的宦官說他們都不知道去哪了,而還有人認為是在明朝末年的戰亂中被毀了。但這也都沒有明确的證據,還有許多人支援《永樂大典》很有可能,被嘉靖皇帝用來陪葬了。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嘉靖)

這個說法,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認可,因為明嘉靖皇帝,就是十分喜愛《永樂大典》,甚至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并且明朝嘉靖的副本出現時間,以及正本突然失蹤,和嘉靖的下葬時間十分接近的。

那麼副本又是如何漸漸消散的呢?首先前文提到過,當時在乾隆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就隻剩下8000多卷了。後來在道光年間,由于《永樂大典》被棄置在翰林院,一些官員竟然偷偷拿走了許多卷冊,這就導緻在光緒重修時一清點,隻剩下800卷了。

而就這最後一點殘卷,也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翰林院成為了戰場,聯軍搶劫,清軍用他阻擋,儲存殘卷的地區滿面瘡痍。當時的譯學館的劉可毅,就曾經在洋人的馬槽下面見到殘本。

而如今全世界範圍内,也隻有418冊殘卷存留,其中有224冊藏于國家圖書館,在歐洲存有59冊。《永樂大典》作為影響中國古代已經及現代的奇書,也希望有一天能夠尋回,真正的全部殘本。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永樂大典殘卷)

那為何有人會說,其實《永樂大典》還嚴重的影響到了西方,甚至成為了西方崛起的秘密呢?這是因為《永樂大典》成書于14世紀初期,當時世界上隻有這樣一本百科全書,比法國人編撰的百科全書,以及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早了近300年。

三、難道《永樂大典》真的啟發了西方文明?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當中國蓬勃發展的時候,歐洲的土地上更像是沒有開化的原始階段。是以有人認為,西方人不能平白無故編出一本百科全書,因為在這之前他們壓根沒有這麼多文化,是以漸漸地便有了,西方人是學習的《永樂大典》的說法。

也正是是以,西方人的知識和技術才得到了提升,萬曆年間的徐光啟,曾經和來自歐洲的傳教士利瑪窦關系密切。當時利瑪窦傳播西方知識,而徐光啟則十分感興趣,甚至二人還翻譯了《幾何原本》等書籍。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徐光啟)

兩人關系密切,東西方學術融會貫通。是以人們猜測當時徐光啟,本身就是文淵閣大學士,會不會是他私下将《永樂大典》中的内容,和利瑪窦進行過溝通呢?

甚至維亞納大學的教授萊納,曾經提出,中國的知識是歐洲百科的源泉。

這就讓人不得不懷疑,難道西方人的百科猶如春筍一般冒了出來,真的是受到了《永樂大典》的影響嗎?但這些都并未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主要是因為徐光啟就算和利瑪窦交好,但不可能不經過皇帝同意,将這些私下給人看。

如果有過請示,一般都是會被記錄下來的。再一個,則是歐洲的百科全書出現,是因為當時17、18世紀,歐洲自己的文化已經興起,一旦出現了第一本百科全書,那麼後面的仿照自然層出不窮。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大英百科全書)

與其說是明朝時期,流傳出去的,那麼清朝時期官員偷盜後,再私自販賣給洋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不過關于《永樂大典》影響了西方的崛起,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因為根據史料記載,西方的冶鐵技術就是在14世紀成熟的,而中國早在戰國年間便十分成熟。

當然這裡隻是我的一個小揣測,但是不論從那個角度來看,要把《永樂大典》和西方的進步硬拉在一起,我認為還是不太合适的。

在糾結這個問題前,我認為首先應當是加強對于《永樂大典》殘本的收集,并且要從這本本殘卷當中,發現我們新的曆史與孤本。而它自身的文化價值極高,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厚寶藏,更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思考。

消失的永樂大典:西方打死也不會說的一大崛起奧秘,一冊3200多萬

(朱棣與《永樂大典》)

而從《永樂大典》的沉浮中,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的起伏,從明到清,它所經曆的每一次災難,似乎和國家的昌盛挂鈎。而在近現代,清政府無能,我們也無力保護文化,以至于讓今天的我們痛心萬分。

不由得讓我想到,戰亂的叙利亞為了保護文物,将他們的文物全部運往中國。從戰火中保留自己的文明,恰如百年前的中國一般,在戰争的背後有多少人為了保護文物而奔走。

正如同今日,那些為了《永樂大典》回到祖國懷抱,而出力獻策的每一位。

參考資料

易舜.《永樂大典》的編纂,流失與回歸[J].各界, 2022(4):3.

仇廣宇.《永樂大典》一部大書的前世今生[J].中國新聞周刊,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