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作者:自渡文史

#頭條創作挑戰賽#

匈奴,一個曾經讓中原王朝聞風喪膽的遊牧民族,他們骁勇善戰,弓馬娴熟,男女老少都能上馬殺敵,他們縱橫大漠南北數百年,在世界曆史發展程序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匈奴飄忽不定,不講契約精神,他們來如風,去如電,讓人防不勝防。他們更是以其兇猛強悍、殘忍野蠻的民族風格,建立了一個體制完備的強大遊牧帝國。

如今,匈奴雖早已不複存在,但匈奴之名卻永久銘刻在中國乃至世界曆史的豐碑上。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匈奴,到底從哪裡來

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讨伐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夏朝就此滅亡,而夏桀則逃亡到南巢生活,三年後去世。

夏桀去世後,其兒子淳維帶着夏桀留下的妻妾、奴仆、下屬官員等部衆逃到北方。此後,他們依托于茫茫草原,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遊牧為生的民族,也就是匈奴民族。

“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史記·匈奴列傳》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是以,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匈奴人其實是夏朝人的後裔,也屬于漢人血統,和大家一樣都是華夏民族的一分子。

不過,關于匈奴的起源史學界衆說紛纭,并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觀點。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記載,商周時期的鬼方、混夷、獯鬻(xūnyù)、猃(xiǎn)允,春秋戰國時代的戎、狄、胡人,都屬于匈奴的分支。

也有人認為,匈奴是先秦時期的北方遊牧部落,比如東胡、義渠、林胡、樓煩、大荔等衆多民族都屬于匈奴。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甚至還有人說,上述的所有民族都不屬于匈奴,匈奴實際上是從西邊遷徙到北方的遊牧民族,在秦漢時期才開始發展壯大。

是以,司馬遷在《匈奴列傳》中匈奴屬于夏朝人後裔的記載,隻是匈奴起源的其中一種說法而已。

匈奴一詞,在中國正史中正式出現的時間是公元前318年(戰國晚期),在此之前,曆史上是沒有匈奴這個稱号的。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匈奴正式興起也是戰國晚期,當時,匈奴時不時就跑到中原肆意燒殺搶掠,他們沒有受過任何文明教化,行事野蠻粗魯,毫無規矩可言,給中原漢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匈”與“兇”為諧音,形容野蠻兇惡;“奴”,即奴隸、奴才,帶有鄙夷的色彩,匈奴兩個字合起來,意思就是“兇惡的奴隸”。

是以,戰國時期,中原人民為了表達對這個遊牧民族的恐懼、憎恨和鄙視,就将其統稱為“匈奴”。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長城,匈奴入侵中原的現實阻礙

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人為抵禦匈奴入侵而産生的積極戰略防線。

當時,中原人在長期與匈奴等遊牧民族抗擊的過程中發現,對付匈奴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積極防禦的措施。

即在北方邊境的山脈上,修築具有警示作用的堡壘、瞭望台、烽火台,然後通過城牆将其連接配接起來,用以抵抗匈奴南下入侵的障塞,這就是早期長城的基本雛形。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的秦國、燕國、趙國,都曾為了防禦匈奴,在各國北部邊境修築了長城。

“當是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于匈奴。”

——《史記·匈奴列傳》

但是,當時的長城存在很大的漏洞,不僅相對簡陋,而且,秦、趙、燕三國的長城不是連貫的有機整體,因而匈奴還是經常越過空隙,入侵中原。

尤其是秦王嬴政親政後,一心隻想着兼并東方六國,統一中原,中原諸侯國也是以陷入長期混戰之中,根本無暇再顧及北方蠻族。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此時,漢人史書中記載的第一位匈奴單于——頭曼,趁着中原互相厮殺之際,采取“蠶食”戰略,将陰山地區(今内蒙古自治區中部)以及河套地區的很多地方一步步占為己有。

這段時間裡,由于中原各諸侯國對匈奴心有餘而力不足,匈奴遭受的來自中原的壓力驟然減輕,是以頭曼單于“蠶食”中原地區的計劃屢次得手,匈奴發展可謂順風順水,實力得到很大提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自稱秦始皇,中原政治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但是,頭曼單于顯然頭腦簡單,完全沒有用心研究中原政局。在秦始皇統一中原後,他不但沒有及時收手,膽子反而越來越肥,甚至還多次對中原邊境地區進行大規模騷擾。

試想一下,如果有個賊天天翻牆到你家裡偷東西,這你能忍得了?别人不知道,但秦始皇這種血性男子肯定是忍不了的。就這樣,秦、匈之間,一場規模浩大的對戰拉開序幕。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出秦國名将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暴揍匈奴人,兩軍開戰後,秦軍所向披靡,一舉收複了陰山地區以及河套地區的千裡草原。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匈奴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性、靈活性超一流,主打一個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此戰,匈奴元氣大傷、損失慘重,是以,為了留存最後一點卷土重來的實力,再一次選擇撒丫子跑路了。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以報怨。”

——《過秦論》

在秦始皇看來,匈奴就是一顆“不定時炸彈”,現在雖然被秦軍打得落荒而逃,不敢南下牧馬,但如果選擇放任不管,将來必然會給大秦王朝帶來滅頂之災。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于是,秦始皇決定将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完善,并連接配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經過十餘年的努力,一道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的萬裡防線,終于修繕完畢。

這項彪炳史冊的偉大工程,史稱“萬裡長城”。自此之後,萬裡長城成為了一道橫在中原與茫茫草原之間的屏障,匈奴想要進入中原搶掠,就必須跨過萬裡長城。

那麼,萬裡長城到底能不能擋住匈奴為祖輩報仇雪恥的步伐呢?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匈奴崛起,萬裡長城也沒擋住

匈奴慘敗秦軍後,頭曼單于帶着匈奴殘部克服重重困難,來到苦寒的漠北草原休養生息。

公元前209年,因頭曼單于想要廢長立幼,其長子冒頓(mò dú)懷恨在心,于是殘忍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和弟弟,并自立為匈奴單于。在莫頓的帶領下,匈奴才算真正進入強盛時期。

秦始皇去世後,蒙恬很快被殺,中原陷入一片混亂。秦朝為了對付反秦勢力,便将駐守在匈奴故地和長城邊塞的精銳秦軍大量調回。趁着邊塞實力真空的階段,匈奴人又悄悄回到了漠南草原。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由于秦軍大量被撤走了,漠南草原上便形成了匈奴、月氏、東胡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莫頓單于野心勃勃,為稱霸漠南草原,不久後就将東胡和月氏滅掉了。

不過,此時的萬裡長城依然有相當一部分的将士駐守着,匈奴騎兵依然無法大規模入侵中原。正因為如此,楚漢争霸時期,盡管中原無暇顧及匈奴,冒頓單于也隻能将精力重點放在征服其他草原部落上。

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而莫頓單于也成功統一了漠南草原和漠北草原,帶領着匈奴強勢崛起。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經過連年戰争,國力疲困,百廢待興,已經沒有多餘的力氣繼續發動戰争。而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之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體制完備的強大遊牧帝國,整體戰鬥力正處在最強的狀态下。

然而,盡管匈奴盛極一時,但如果想要搶掠中原的人口和财富,首先就要突破橫在崇山峻嶺之間的萬裡長城。莫頓單于血氣方剛,他認為,就算萬裡長城固若金湯,也一定存在它緻命的弱點。

于是,為了盡快找到長城的弱點,冒頓單于下令匈奴軍隊沿着萬裡長城開展試探性進攻。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冒頓單于得出結論:萬裡長城戰線過長,需消耗大量防守人力。是以,隻要匈奴選準某個防守相對薄弱的關口強行進攻,就能突破萬裡長城。

最終,冒頓單于将馬邑作為突破口。因為馬邑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離單于王庭距離較近,如果能夠強行突破,匈奴大軍便可以長驅直入。

公元前200年,莫頓單于派出幾路大軍佯攻長城其他關口,與此同時,又集結匈奴大軍圍攻馬邑。

當時駐守在馬邑邊界的韓王信,看到劉邦對待其他開國功臣的态度,内心十分害怕。韓王信不想跟韓信一樣接連被貶,最終就選擇了背漢投匈,直接将馬邑獻給了匈奴。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就這樣,匈奴不費吹灰之力大舉越過長城,深入中原盡情搶掠,給還沒從戰争中喘息過來的漢朝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和災難。

消息傳到長安後,劉邦決定禦駕親征,不料老謀深算的劉邦竟完全不是匈奴的對手,不僅沒打赢,還被匈奴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簡直屈辱至極。

最後,劉邦在陳平的幫助下僥幸脫險,好不容易才撿回一條小命。大丈夫能屈能伸,劉邦很清楚,此刻漢朝的實力想要戰勝匈奴難如登天。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再加之,經過多年戰争的洗禮,漢朝想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将恢複經濟,鞏固政權放在首要位置,若是此刻與匈奴展開曠日持久地征戰,估計很快就得玩兒完。

劉邦遂決定,暫停漢匈之戰,與匈奴簽訂和親政策,以確定漢朝繼續休養生息,發展壯大。劉邦之後的文帝、呂後、景帝時期,皆對匈奴采取懷柔的“和親政策”。

雖然匈奴人總是不講契約精神,屢次侵略漢朝邊境,但礙于和親關系,雙方始終沒有徹底撕破臉,這無疑為漢朝休養生息争取了足夠的時間。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匈奴克星——漢武帝,屢碰匈奴死穴

對于匈奴而言,漢朝的前幾任皇帝都是些很好拿捏的軟柿子。而漢武帝劉徹則不然,他是一位頗具雄才大略的帝王,而且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下,漢武帝擁有豐厚的家底發動戰争,無疑就是匈奴最大的克星。

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空前強大,但匈奴實力同樣不容小觑,面對曾經屢次将漢朝踩在腳底下的匈奴,漢武帝又是如何一擊即中,戰勝匈奴的呢?

事實上,漢武帝能夠在漠南、河西、漠北等多場戰役中潰敗匈奴,原因不僅僅在于漢武帝擁有衛青、霍去病等一代戰神,更是因為漢武帝屢次碰到了匈奴的死穴。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衆所周知,中原漢人屬于典型的農耕民族,不輕易流動,最大的特征就在于依賴土地生存。而匈奴則過着典型的遊牧經濟生活,他們逐水草而居,機動性、流動性非常強,不會在占領某地後長期駐紮下來。

也正因為匈奴像狼一樣,作戰能力機動靈活,眼見形勢不利直接就撒丫子四處跑路。是以,中原軍隊每次主動出擊匈奴,都無法達到将匈奴徹底擊潰的目的,中原邊患也就一年又一年地重複上演着。

研究一下匈奴每一次入侵中原的時間,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即匈奴會在秋季頻繁入侵中原,而春夏季基本都會主動撤離到塞外。那麼,匈奴為什麼會選擇秋季頻繁入侵中原呢?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首先,匈奴人熬過嚴冬後,在春夏水草肥美的時節,一般都會集中精力放牧。到了秋季,經過春夏時期的養精蓄銳,匈奴的牛羊馬匹最為肥碩健壯,兵力也是最強盛的時候。

另外,中原漢人一般在春夏季節從事生産,到了秋季,所有人都在忙着秋收,戰鬥力最為羸弱,是以,秋季是中原最不适合大規模征戰的季節。

秋季對于匈奴而言,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匈奴隻要抓住這個節點就可以最大程度擊敗中原,搶掠更多的人口和财富。但是,這一切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發生了轉折。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大漠草原的冬季非常寒冷且幹燥,此時,不管是人還是牛羊馬匹都會非常難熬。是以,每年冬季之前,匈奴都會搶掠好足夠的物資,然後尋找一個合适的地方定居下來,以尋求平穩過冬。

但即便如此,由于大漠天氣嚴寒惡劣,經常出現暴風雪等極端天氣的侵襲,匈奴飼養的牲口在冬季往往會餓死凍死一大批。

是以,春天一到,匈奴戰馬的戰鬥力大幅下降,匈奴人必須在春天降臨之後抓緊時間養精蓄銳,照顧牲口,完全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應對戰争。

此外,冬季是匈奴人和動物交配的高峰期,是以,到了春季,匈奴女人和牲口基本都有了身孕。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安心養胎,如果此時懷孕的女人和牲畜再跟随軍隊作戰或者四處逃竄,難免會造成大量流産死亡。是以,春季是匈奴最不适合行軍作戰的季節。

而漢武帝也正是發現春季作戰是匈奴的死穴,于是,就把同匈奴作戰的時間調整到了春季,這樣一來,漢軍就能在敵人最脆弱的時候抓住他們的命門狠狠打擊。

而且,漢武帝時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即便是冬季,漢朝也一樣兵強馬壯、糧食充沛。再經過一個寒冬的休養生息,到了春天,萬物又開始複蘇,漢軍的戰鬥力反倒是更加所向披靡了,此時出征再合适不過。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由于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城池,是以,一旦漢軍來襲,懷孕的女人和動物隻能選擇跑路。而且,古代的生産率本來就很低,若是再經過戰争的一通折騰,匈奴的生産率隻會低到谷底。

如果漢武帝每次遠征匈奴都選在春季,随着時間的推移,匈奴的牛羊馬匹和新生人口數量自然就會呈銳減趨勢。

是以,漢武帝春季出征,即便最後輸給了匈奴,從長遠來看,也必定會導緻匈奴的戰鬥資源大量減少,他們未來的戰鬥力必然就會越來越弱,對匈奴來說可謂是緻命一擊。

匈奴如此強大,漢朝為啥能戰勝他們?其實是漢武帝碰到了匈奴死穴

除此之外,由于匈奴是靠牛羊、水草而生的遊牧民族,是以,對他們而言,如果沒有了牧牛羊的風水寶地,沒有了牛羊維持基本生計,一樣很快就得玩兒完。

是以,漢武帝先後發動戰争奪回了河南、河西、漠南等肥美的水草之地,讓匈奴失去了天然牧場。此外,每次大戰之後,衛青都會收繳匈奴大量牛羊,匈奴食物是以大大減少,戰鬥力自然也會跟着減弱。

正是因為漢武帝一次次抓住匈奴死穴猛攻猛打,一次次削弱他們的有生力量,才創造了“從此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輝煌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