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進行高效記憶

記憶能力就是人腦對所經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和重制的能力。通常我們都選用了一定的方法去進行記憶,隻不過方法有恰當與不恰當之分,有高效與低效之别。方法得當,事半功倍。下來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看一下如何進行高效記憶:

一、記憶的類型。

記憶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即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至少可以分為兩類:程式性記憶和陳述性記憶。

程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包括基本條件反射和各種習得的動作,如打字、拼圖、打球等等。這些記憶通過動作來表達(或知道怎麼做)。這類的記憶可能被登記在大腦的較低級區域,尤其是小腦。程式性記憶是條件反射、學習和記憶中,可以被“自動提取”的基本成分。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是對事實資訊的記憶,例如姓名、人臉、單詞、日期和觀點等等。陳述記憶通過單詞和符号來表達。陳述性記憶是一般人都具備的,卻是遺忘病人所缺失的。

陳述記憶又可分為語義記憶和情景記憶。大多數人是不會忘記關于世界的基本的事實性知識。這些非個體性的事實構成長時記憶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各種物體的名稱、加減乘除、單詞和語言等等。對這些事實的記憶被稱為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情景記憶episodic memory是每個人經曆的“自傳性記錄”,存儲着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事件。情景記憶是關于生活的“何事”、“何時”和“何地”的資訊。情景記憶不僅僅是用來存儲資訊,它還使我們以時間為線索來回憶我們的心路曆程成為可能。一般而言,情景記憶會比語義記憶更容易遺忘。這是因為新的資訊不斷地湧進情景記憶

短時記憶對于我們來說,相對比較陌生,但是短時記憶對我們來說更為重要。然而有許多影響短時記憶,我們隻要解決的他們就能很好的進行短時記憶。

實驗表明,判斷标準對短時記憶資訊提取有顯著影響. 判斷标準對短時記憶資訊提取的影響可能說明了在不同的判斷标準下,短時記憶資訊存儲的方式不同,短時記憶資訊提取不是以搜尋為基礎。

短時記憶對于我們學習英語是非常有幫助的,比如英語單詞記憶,那有許多的短時記憶方法,都是進行了實驗證明的。另外它對英語聽力也非常有幫助,大家看下這篇文章就了解了(http://ier.5d6d.com/viewthread.php?tid=707&highlight=)。短時記憶的東西很多、很雜,大部分都是零散的片段,這時我們可以找一個源節點,即中心,通過它把那些零碎的東西聯系到一起,可以采用層次結構,也可以采用特征比較發,将這些東西在大腦中形成一個整體,這樣有助于對這些東西的記憶,使忘記的減少。

關于提高記憶效率,有以下幾個方法:

要有記憶的意圖。記東西時,應該具有“一定要記住”的意志。有了這種心理狀态,腦細胞的活動可以變得活躍起來,還能去除抑制的機制。

要有記憶的信心。如果你認為自己的記憶不好,就等于自己抑制自己的腦細胞。是以,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與一般人是一樣的。”

培養記憶的興趣。對記憶對象具有興趣,可以提高、統一腦細胞的活動,以提高記憶的效率。

觀察能能幫助記憶。注意深入觀察記憶對象,能夠增加進入大腦内的資訊,使腦細胞不得不進行更多的活動。這樣,就增加了“記憶痕迹”留在腦内的可能性。

用了解幫助記憶。明确了解記憶對象的意義,即“有意義”或“能夠了解其意義”,能有效提高記憶力。不了解意義,死記硬背也能記住,但很費時間,而且容易忘卻。

利用得意的感覺。我們每個人的記憶力,大緻都有自己得意的類型,聽覺型、運動型、混合型等,重要的是去發現适合自己特點的記憶方法。

用形象幫助記憶。在記憶某些事物時,如進行與它有關事物的聯想,将它們聯系起來,

然後進行記憶,那就形象的多、容易得多。這等于補充在腦中已有的痕迹。

感覺器官的利用。為了記憶,一定要将盡可能多的資訊“注入”腦中,是以,不僅要用眼睛來看,而且要發出聲音,要用手來寫等。通過多種感覺,就等于在腦内留下更多的記憶痕迹。

有效反複地記憶。為了強烈地記進事物,不用說,重要的是不斷反複地練習,使其鞏固于腦中。隻是一次經過的痕迹,會立即消失。在同一地方反複幾次經過,就會留下深而明确的痕迹。從記憶的痕迹理論來看,重複也是很重要的。

不使大腦過度疲勞。大腦不能過度疲勞,記憶後應讓腦休息。一邊記憶,一邊适當插入休息,使腦細胞從長時間學習的疲勞中得到恢複。

二、記憶的心理機制。

下來我們就談一下學習中的記憶心理機制:

記憶在認知心理學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認知心理學讨論人對資訊的接受、編碼、存儲和提取, 實質上都是記憶問題。人通過知覺從外界獲得資訊,在記憶中儲存下來。由此,人得以積累知識并在後來加以運用。在認知心理學中, 不僅知覺,任何其他心理活動和心理現象,從認知到情緒情感以至個性都離不開記憶參與。對于語言學習,記憶更是核心問題。

認知心理學對記憶的一般解釋。記憶是指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以及随後的再現這一心理過程。記憶的心理過程按其特點被劃為三個連續的階段。在資訊處理過程中,人們設想刺激資訊在性質上發生了變化。當刺激資訊改變時,就稱作已被編碼。對資訊采用怎樣的編碼,這要根據是處在怎樣的記憶階段而定。記憶按其持續時間的長短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感覺記憶是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而産生的持續極其短暫的印迹,它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将資訊編碼。短時記憶持續的時間雖然比感覺記憶長,但最長也不到一分鐘。短時記憶的容量也相當有限。長時記憶可以持續一分鐘以上直至許多年。無論在資訊存儲的容量上還是時間上,長時記憶的能力都要大得多。記憶是人類語言能力的先決條件之一(柏舟,1) 。從60 年代以來, 心理學家們對短時記憶的容量、編碼方式、遺忘原因, 由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以及從長時記憶提取資訊的政策等, 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70 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長時記憶的研究着重情節記憶,同時語義記憶引起了大家更大重視。當代認知心理學着重從資訊處理的模式來研究認知、語言的輸入、中間處理和輸出、記憶。這種觀點認為學習外語的關鍵,是設法将所學的語言知識和使用規則有效地存儲起來,在需要時能夠取出來使用。教學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對所學的内容學而不忘。Gagne(1977) 所提出的資訊處理模型有幾個關鍵部分:

(1) 資訊來自于環境,經過處理後作用于環境; 人聽到言語後,或以别的形式感受到某種其它形式的資訊後,大腦對之進行了解加工,并以言語或其它的形式做出反應。

(2) 資訊處理的每一個過程都受到大腦的監控, 展現在”控制的執行”和”期望”這兩部分上。言語的了解和使用也受到大腦的監控, 不過這種監控往往處于無意識之中。帶着不同的”期望”去聽辨, 了解話語, 可能會聽到完全不同的内容,産生完全不同的了解。”控制的執行”進行得好的人産生誤解和語誤的情況就少, 即使有, 也能及時發現并更正。

(3) 資訊處理的核心過程就是資訊在”感覺記錄器”(處理視覺和聽覺資訊) , ”短時記憶”(起中央處理器的作用) 及”長時記憶”中及其互相之間的加工過程。

(4) 在這個模型裡, 過程就是結構之間的過渡, 實作了一個過程就能轉移到另一個結構。是以我們不但要考察這個模型由哪些結構組成, 還要考察結構之間的轉移過程。

(5)這個過程實作了符号心理表征系統的要求, 它是有序的, 展現了可計算性(computability) 的原則。

從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角度研究外語學習記憶問題必然要涉及中介語。“中介語”(interlanguage) 的概念最早是由塞林格(L. Selinker) 于1969 年提出來的。所謂“中介語”, 就是介于學生本族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獨立的語言系統,它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創造的語言系統。

心理學對資訊處理環節的分析及記憶在學習中的機制。記憶過程中的第一步短時記憶有兩個特點:容量小,資訊停留的時間短。短時記憶中的資訊若馬上使用可以回憶起來,時間一長便告消失。短時記憶中的資訊能否轉移到長時記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個條件:強度和頻率。斯蒂維克指出,強度與項目呈現的生動程度(vividness) 有關。強度還與識記内容的長遠重要性和意義有關。頻率指識記内容呈現的次數。接觸的次數越多,記憶就越牢。存放在長時記憶裡的資訊一般都處于非活動狀态,要提取這些資訊必須有個激活的過程;當資訊被激活,它就會變為短時記憶的一部分。激活過程需要時間,是以再現在長時記憶裡資訊比在短時記憶裡的資訊要慢的多。從兩種記憶說或多存貯說來看,短時記憶中的資訊通過複述或精細複述而進入長時記憶。記憶系統加工的資訊歸根到底要在長時記憶中貯存。長時記憶貯存着我們關于世界的一切知識,為我們的一切活動提供必要的知識基礎,使我們能夠識别各種模式,進行學習,運用語言,進行推理和解決問題等。短時記憶直接與從感覺系統輸入的目前資訊打交道。長時記憶則将現在的資訊保持下來供将來使用,或将過去貯存的資訊用于現在。它把人的活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成一個整體,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占據特别重要的地位(王甦,170) 。從長時記憶的角度來看學習中死記硬背的問題,死記硬背使人有某種成就感覺得掌握了一些知識。死記有助于從短時記憶中回憶資訊,但是,從長期的學習效果來看,真正要學到東西,取決于認知結構的永久性變化。語言的使用是創造性的過程。要能夠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需要對語言規則融會貫通,改變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結構。

死記下來的東西未必能夠了解,隻有了解了的東西才更容易記住。而在記憶環節中, 注意是非常重要的。越是注意, 越容易記憶并真正學到語言輸入的語言材料。這裡探讨一下注意與記憶的關系以及相關的理論。Skehan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用資訊處理模式來诠釋第二資訊學習的過程:輸入- 資訊處理- 輸出。Skehan 認為在資訊輸入階段,學習者對資訊的注意程度是關鍵因素。影響注意的因素有四類: (1) 語言輸入的品質; (2) 語言輸入的重點; (3) 對任務所提出的要求; (4) 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經過注意而獲得的長期記憶知識儲存形式有三種: (1) 以規則為基礎的分析性體系; (2) 以記憶為基礎的塊語體系。前者的特點是:認為中介語是重構的結果,有限的規則能造出無限的句子,且占據長期記憶的空間較小,但在即時交際時,由于時間緊迫,運用規則造句,結果難以做到準确、流利。後者的特點是強調塊語與範例的積累, 使在有限交際時間的壓力下, 能很快的從記憶中提取語言資源, 滿足即時交際的需要, 能做到準确流利, 但塊語互相間有重疊, 需要的記憶空間很大。這兩種體系可以互為彌補, 并可通過練習互為轉換。(3) 圖式知識。工作記憶是注意力配置設定的基礎,并運作語言處理(了解與産出) , 同時元處理與意識促進語言處理,這種元處理有效地促進長期記憶中知識體系的轉變。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在整個資訊處理過程中互相作用, 互相轉化, 進而加速資訊産出的過程。我們可以這樣來概括資訊的心理機制: 在語言了解時,當聽話人通過聽覺或視覺接收到語音輸入時, 心理詞典開始進行語詞的語音比對式檢索; 果檢索到某個詞條, 那麼該詞條的句法資訊則啟動句法切分過程,以對連接配接的語音輸入進行句法分解和分析; 同時, 包括記憶提取、聯想類比、分析綜合等等在内的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認知活動得到啟動,從已切分的語句中擷取意義。,比如英語學習,如果詞彙檢索的結果為零,那麼聽話人的句法切分無法啟動, 而其認知活動則與言語輸入無關, 換言之, 他無法解釋所接收到的言語資訊。而在語言産生時, 當一個說話人要表達某個意思的時候, 他必須首先通過認知活動獲得所要表達的意思的心理表征, 搜尋恰當的詞彙和句法結構來表達概念和命題。正常情況下,說話人能夠尋找到準确的語言結構來表達思想; 但是說話人也常常選擇不準确的結構和語詞。這時候, 我們常常說說話人“語不達意”或“言不由衷”。更有甚者, 人們常常有了某個想表達的意思, 卻找不到合适的詞彙或句法結構來進行表達, 這就是”話到嘴邊”或”隻可意會, 不可言傳”等現象發生的原因。

記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對于語言的程中詞彙的了解、句子的了解、語篇的了解、以及言語的産生, 記憶都有參與。對二語學習者來說, 了解語言學習的認知心理過程, 會有助于我們認識和掌握英語學習的一般規律, 認識和掌握英語學習的一般規律, 提高英語認知能力和交際能力。同時要提高語言輸入、中間處理和輸出的品質并增強記憶。對于學習者主體學生來說, 了解記憶的心理機制, 能夠使學生掌握學習的實質和規律。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 随着語言素材的積累, 在老師的鼓勵和因勢利導下, 學習者會逐漸習得規範語言, 進而更加有效的自主學習, 來适應變化莫測, 複雜的社會生活。

三、記憶的政策

對于我們學生來說,我們在政策方面要提高記憶的效率,主要是要了解學習中記憶的政策。

首先,記憶是一個較複雜的過程, 所謂的記憶政策, 簡單地說就是指運用記憶的一般規律, 有效地識記、保持、提取資訊的方法和技巧。識記、保持和再現( 回憶和再認) 這三個環節是記憶的三個基本過程。

再次,學生記憶的基本政策:

( 一) 識記的政策

識記是記憶的初始環節。成功的識記必須是在正确了解、掌握并善于運用識記的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作。

1. 調動識記的積極性。要提高自我參與的程度, 無論記什麼内容都要有強烈的記憶欲望, 要相信自己“能記住”、“會記住”, 抱着這種信念, 識記的效果就會朝你所希望的方向發展, 對随意識記和有意識記都是如此。學習态度越積極, 大腦的智慧活動越活躍, 對知識的加工及了解也越深。

2. 确定識記的任務。确定任務( 有明确的記憶意識, 清楚知道記憶要達到的目标、記憶的内容、乃至采用什麼方法來記) 是決定識記效果的關鍵環節之一。任務明确有助于激發學生更複雜的智力活動和更大的積極性, 進而提高識記效率。有人曾做過實驗, 在規定時間内要求A 組學生“絲毫不差地”識記一個完整的故事, 而對B 照組隻要求他們“用自己的話”來識記, 結果在識記同樣長的時間後, A組學生平均逐字逐句地回憶出故事的35%, 而B 組隻能回憶出故事的24%。這個實驗說明, 識記任務對識記效果的影響的确很大。

3. 選擇重點記憶。重點記憶是指在記憶過程中隻選擇重點内容來記, 以減輕記憶的負荷。在學習時, 毫無選擇的學習會使識記任務變得十分繁重而又效率低下, 造成事倍功半的後果。

4. 深刻了解意義。對材料的了解程度是影響識記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了解的東西記起來往往比較迅速和牢固, 這是因為它與過去掌握的知識有密切的聯系。了解所要識記的材料後, 可以明顯的提高識記效率。

( 二) 保持的政策。保持是記憶的中間環節, 資訊的保持依賴于識記, 也依賴于保持政策。同時, 沒有保持也就不可能有回憶和再認。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是最著名的研究記憶的心理學家。他研究發現, 遺忘是記憶中不可避免的過程, 遺忘規律是先快後慢, 即在記憶的初期遺忘得多, 以後遺忘速度明顯下降。實驗表明, 在記住1 個小時後, 能記住的内容隻剩下44.2%, 8 小時後再次遺忘8.4%, 隻剩下35.8%, 24 小時後再遺忘2.1%, 還剩下33.7%。從這個結果可以發現, 對付遺忘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遺忘大量發生之前進行複習。根據遺忘規律, 我們可對應三種保持政策: ①及時複習政策; ②分散複習政策; ③限時記憶政策。①及時複習政策: 對剛學過的知識, 趁熱打鐵, 及時溫習鞏固, 是強化記憶痕迹、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②分散複習政策: 遺忘規律告訴我們, 及時複習并不能完全解決遺忘問題, 還需要不斷地定時複習。③限時記憶的政策: 這是強制記憶法之一, 即要求在規定的某個時間段内完成對某些内容的快速記憶。這樣使學生加強了對記憶時間的意識, 能增強緊迫感, 迫使具有惰性的大腦全面緊張起來, 使識記效果大大提高。

( 三) 再現的政策( 回憶和再認) :回憶和再認有本質的差別, 它們都是從記憶庫中提取所存儲的知識經驗的過程, 但再認過程較回憶簡單。再認是否迅速、正确而穩定, 會受主客觀方面諸多因素的影響。鑒于上述分析, 希望能對廣大師生在學習記憶的過程中有所幫助。

總而言之, 我們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來努力尋求最佳學習效果的計策或謀略。

如果我們要提高技藝效率,隻要我們可以從上面三個方面(記憶的類型;記憶的心理機制;記憶的政策。)來認真的考慮、了解、思考和學習這個問題,我們就能夠很好的進行高效記憶,更好的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吉棠1再論記憶與聽力了解[ J ] 1外語界, 2002。3.1

2.董燕萍1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 ] 1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5.1

3.高文豔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外國語學院, 廣東珠海519085《從提高短時記憶容量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4.《中國特殊教育》,2002年第三版;

5.徐益紅《遵循記憶規律,提高記憶能力》

6.石燕飛,肖崇好。韓山師範學院,廣東,《影響短時記憶資訊提取的因素研究》

7.肖崇好,黃希庭. 短時記憶提取機制研究[J ] . 心理科學

8.張明,《了解資訊儲存的奧秘:記憶心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4-03出版)

9. 楊治良,《記憶心理學》(第2版)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06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