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訊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物聯網這個概念,是美國于1999年提出來的。“物聯網概念”是在“網際網路概念”的基礎上,将其使用者端延伸和擴充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
衆學簡快 http://www.jkkaoyan.com/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國内外普遍公認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時最早提出來的,當時叫傳感網。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别(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器等資訊傳感裝置,按約定的協定,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配接,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以實作智能化識别、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
主要包括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充的網絡;其二,其使用者端延伸和擴充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資訊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覺、識别技術與普适計算等通信感覺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是以被稱為繼計算機、網際網路之後世界資訊産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網際網路的應用拓展。
物聯網本質主要展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際網路特征,即對需要聯網的物一定要能夠實作互聯互通的網際網路絡;二是識别與通信特征,即納入物聯網的“物”一定要具備自動識别與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網絡系統應具有自動化、自我回報與智能控制的特點。
物聯網原理是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基礎上,利用無線資料通信技術,構造一個覆寫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幹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别(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網際網路實作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别和資訊的互聯與共享。
而RFID,正是能夠讓物品“開口說話”的一種技術。在“物聯網”的構想中,RFID标簽中存儲着規範而具有互用性的資訊,通過無線資料通信網絡把它們自動采集到中央資訊系統,實作物品(商品)的識别,進而通過開放性的計算機網絡實作資訊交換和共享,實作對物品的“透明”管理。
物聯網分類:
- 私有物聯網(Private IoT), 一般面向單一機構内部提供服務;
- 公有物聯網(Public IoT),基于網際網路(Internet)向公衆或大型使用者群體提供服務;
- 社群物聯網(Community IoT),向一個關聯的“社群”或機構群體(如一個城市政府下屬的各委辦局:如警察局、交通局、環保局、城管局等)提供服務;
- 混合物聯網(Hybrid IoT),是上述的兩種或以上的物聯網的組合,但背景有統一運維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