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極端天氣籠罩全球,引發多重經濟影響

作者:财經雜志
緻命高溫,暴雨和火災之下,米、番茄、旅遊和零售業都懸了
極端天氣籠罩全球,引發多重經濟影響

今年夏天,北半球的高溫已令數百萬人的生命暴露于危險之中。攝《财經》記者金焱

文 |《财經》特派記者 金焱 發自華盛頓

編輯 | 蘇琦

美國東北部當地時間7月9日起遭暴雨襲擊,多地發生洪災。紐約州哈德遜河谷下遊部分地區一天的降水量相當于往年夏季三個月的降水量。美國國家氣象局對佛蒙特州部分地區釋出了最進階别的洪水警報,佛蒙特州州長宣布該州進入緊急狀态。

緊接着美國部分地區持續遭遇熱浪侵襲。西南部亞利桑那州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連續多天超過43攝氏度。美國國家氣象局12日稱,全美有超過1.11億人處于極端高溫預警之下。高溫峰值可能在14日至17日出現,屆時美國多地高溫紀錄都可能被打破。

美國媒體報道,過熱的天氣每年給美國經濟造成1000億美元的損失。作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聯邦立法,《減少通貨膨脹法案》(IRA)計劃投入3690億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相關條款。氣候阿爾法(Climate Alpha)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帕拉格·康納(Parag Khanna)對《财經》記者說,希望IRA資金和其他資源能用來幫助社會更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相信人類有能力适應與氣候相關的自然災害。随着氣候變化的加速,那些适應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國家和地區,将分别成為赢家和輸家。要引導投資者、企業和房主前往他們應該搬遷的地方,使其抵禦氣候變化的能力更強。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格蘭瑟姆研究所氣候科學家塞皮認為,地球“至少12.5萬年”以來從未像現在這樣熱。至少今年這個漫長而艱難的夏天充斥着緻命的高溫,熊熊燃燒數月的大火和連連暴雨及洪水,至少自6月起,從海地到南亞小國就已經面臨極端氣候帶來的夏日考驗。

日本全國各地包括東京持續酷熱的天氣,九州北部則連天暴雨。同時,九州福岡縣、大分縣等多地洪災引發的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災情嚴重,日本媒體報道,自7月9日以來,主要集中在九州地區的破紀錄大雨,迄今已造成13起山體滑坡災害。泥石流沖毀房屋,導緻許多人無家可歸。根據統計,三天的雨量導緻福岡縣、佐賀縣、大分縣的18條河流決堤,引發洪災。

加拿大的夏天則定格于可能燃燒數月的特大火災。如今900萬公頃的土地已在煙霧中消失,面積是過去10年平均水準的11倍。1989年加拿大的絕對年度紀錄已被遠遠超過。僅一天時間加拿大全國就有677起火災,386起未得到控制。自5月初以來,約有15.5萬人因火災而被迫離開家園,是40年來的最高數字。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地則發生了小規模野火,法國部分地區還出現森林火災,

世界氣象組織(WMO)日前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将導緻全球許多地區氣溫升高。近日,中央氣象台持續釋出高溫橙色預警,中國多省份局地溫度達40℃以上。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意大利、塞普勒斯和希臘均已釋出高溫天氣警報,意大利南部和巴爾幹地區預計将在未來十天内迎來歐洲最高氣溫。意大利部分地區7月13日當周緻命熱浪預計将飙升至45攝氏度,或打破歐洲高溫紀錄。随着全球熱浪的蔓延,7月出現了有紀錄以來溫度最高的10天。

《科學》雜志上一項研究表明,1997年-1998 年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5.7萬億美元的全球收入損失,1982年-1983 年厄爾尼諾現象造成了4.1 萬億美元的損失。這些氣候模式結束多年後,各國仍能感受到其負面影響。

甚至就連正處于冬季的南半球,也創造出一些高溫紀錄。7月6日,南半球平均氣溫為12.62攝氏度,比1979年有記錄以來的任何一年的7月6日都要溫暖,比平均值異常高出1.05攝氏度,而南極的平均氣溫比平均值異常高出3.70攝氏度。在非洲東南部的馬拉威,熱帶氣旋引發的洪水和泥石流造成1000多人死亡,66萬人流離失所。南美洲的烏拉圭正在經曆44年來最嚴重的幹旱。

極端高溫凸顯出化石燃料燃燒導緻碳排放不斷增加所引發的危險。世界氣象組織表示,7月3日至9日這一周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周。随着厄爾尼諾現象進一步發展,未來可能出現更極端的高溫天氣。該組織援引日本氣象機構的再分析資料稱,本月7日的全球平均氣溫為17.24攝氏度,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天,打破了2016年8月16日的紀錄,當時全球平均氣溫為16.94攝氏度。

占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也在急劇升溫。有報道稱,自4月以來,全球海洋的平均氣溫一直處于有記錄以來最高值的異常狀态,并首次突破了21攝氏度。今年5月和6月的全球海面溫度分别創曆史同期新高,6月的南極海冰面積創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曆史同期新低。按照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對海洋熱浪的定義與分級,“極端”海洋熱浪已然形成,北大西洋局部地區甚至已達到最進階别——“超級極端”。該機構釋出的報告顯示,6月地球上40%的海洋經曆着海洋熱浪,到9月熱浪将擴大到50%的海洋。

此外,世界氣象組織此前釋出的報告顯示,今年6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打破了2019年6月的紀錄;熱帶太平洋地區七年來首次出現形成厄爾尼諾的條件,這可能導緻全球氣溫飙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預計厄爾尼諾現象将進一步加劇陸地和海洋的熱浪,并導緻更極端的陸地和海洋溫度,預計這類影響将持續至2024年。國際最新氣候變化研究則提醒,到2030年,北極夏季可能不再有海冰漂浮。

随着全球氣溫和海平面上升,造成了更多的熱浪、幹旱、洪水、飓風和荒火。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正把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頻繁或更猛烈。據白宮報告顯示,極端天氣事件和沖突是加劇全球被迫流離失所現象的兩大因素,每年導緻近300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專家伊恩·弗萊表示,僅2020年全球就有3070萬人因天氣相關事件而流離失所。

日前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去年的極端高溫在歐洲導緻近6.3萬人死亡。

極端高溫及其引發的天氣災害會對多國經濟增長産生重大負面影響。 相較于其他産業,農業受到高溫天氣的影響更為直接。受幹旱氣候影響,今年德國的收成将明顯低于此前預期和長期平均水準。德國農民協會預計今年糧食産量為4090萬噸,這一預期遠低于2018年至2022 年的平均水準(4220萬噸),也比上一年的産量(4360萬噸)低6%。

極端天氣籠罩全球,引發多重經濟影響

受極端高溫影響,多國出現電力、水資源等能源供應不足問題。攝《财經》記者金焱

幹旱不僅會導緻糧食減産,以及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進而引發市場失衡,擾動國内和國際貿易活動,影響糧食供應量,進而加劇全球饑餓困境。當地時間7月13日,彭博社報道,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正在考慮禁止大多數大米品種的出口。印度政府資料顯示,截至7月7日,印度降雨量較以往減少8%,夏稻播種面積同比下降26%。番茄出現了歉收,價格年内已經飙升超400%。大米禁令若得以實施,将影響約80%的印度大米出口,可能導緻全球大米價格進一步走高。由于市場擔心厄爾尼諾現象持續加劇,亞洲基準米價已飙升至兩年高點。

路透社報道稱,到2050年,印度的極端高溫最終可能導緻“戶外工作能力”下降15%,降低多達4.8億人的生活品質,并使GDP損失2.8%。據國際勞工組織預測,到2030年,極端高溫将使全球工作時間減少2%以上,這相當于損失8000萬個全職工作崗位和2.4萬億美元。

很多行業都會在今年夏天因極端天氣而大受影響。2021 年,科學雜志《Atmosphere》研究表明,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導緻美國48個自然景點的參觀次數和旅行意願稅減。服裝和季節性商品等大多數零售業也會受到打擊。零售商和品牌代表不僅必須預測消費者想要什麼,還需要預測大自然會給他們帶來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