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作者:主創團·禾禾

最近,被心理咨詢師常軍老師的一番話戳中了。

他說,女兒14歲時,什麼都不願意跟他交流。

女兒每天把門關的死死的,門上還貼了一幅帶有“易燃易爆、閑人免進”字樣的畫。

看到這一幕,常軍老師卻在心裡給自己說“哈哈”。

起初有些不了解:孩子都不願交流了,為什麼還要跟自己說哈哈!

細品才明白:這個“哈哈”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說給自己聽。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英國科學家曾研究證明:14歲的孩子,更熱衷于刺激的危險的行為,最容易出現打架、叛逆、學壞、不願跟父母交流等。

比如:你讓他上東,他偏往西。

家長一開口,孩子的回答一律是:不、不、就不……

聽到孩子說“不”時,我們應該慶幸:孩子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要創造屬于自己的世界了。

可悲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接住孩子的成長訊息。

接住了,孩子就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接不住,成長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劑毒藥。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人格上的逆反,是孩子在尋求成長的自我平衡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依賴共生”,一方由于各種原因,自己不能獨立生存,轉而依賴另一方。

而另一方,成全或享受對方的依賴,對對方進行過分地或強制的照顧,進而獲得“被需要”的價值感或掌控感。

這樣,兩者就建立了依賴共生關系。

比如,常聽到媽媽對孩子說:“你這不好,那也不行,長大後該怎麼辦?”

而14歲,是孩子人格轉折視窗期,體内荷爾蒙和腎上腺激素激增,力量變強,精力豐盈,變得有攻擊性。

他們更渴望得到外界的關注,而不是控制,也不再是傳統意義的上的乖寶寶了。

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之前一樣聽話,孩子就會反抗,表現出共生絞殺。

但孩子的反抗,不帶任何的敵意和惡意。

隻是孩子在苦尋自己、界定自己。

雖然抗拒父母,但内心依然深愛着父母。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你的13-14歲孩子》一書中記錄這樣一個故事:

14歲的亞瑟,因一件小事,與父母爆火,氣沖沖地去了學校。

為緩解尴尬的氣氛,亞瑟的母親買了一件亞瑟一直想要的襯衫。

放學到家,亞瑟把書包重重地仍在床上,也沒有理睬父母。

看到心儀的襯衫,亞瑟興沖沖地跑到母親面前,狠狠地親了母親一口,而後為早上的事跟母親道歉,并說:“哦,天呀!我真是個沒用的東西,是不是?”

亞瑟雖然反抗父母,在内心深處,亞瑟是深愛着父母的,就像他知道父母一直關心着自己一樣。

隻是,與父母沖突時,怎麼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表達,是孩子面臨的一道坎,最終表現出來卻是“被定義的叛逆”。

他們在做自己和照顧父母感受的撕扯中,極力制衡。

攻擊性成長和粗暴式表達,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成長特性,也是孩子内心抗衡的一種結果。

所謂的反抗,不是不愛,隻是想用更尊重自己的方式長大。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以暴制暴,是悲劇的發端

紀伯倫在《先知》中寫道:“孩子其實并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卻并非從你們而來。”

深以為然!

家長是孩子的引路人,不是孩子的掌控者。

現在也早已不是,孩子被打着長大的年代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真的懂這句話。

見到太多的孩子,由于父母不當的處理方式,最後做出出格之舉的例子。

厭學、出逃、失聯、自殘等等,未聞未見之事,現在的孩子都能做出來。

前不久,北京一14歲女孩小凡,因前一天睡太晚,第二天早起賴床,磨蹭了一會兒。

父母着急了,進屋把小凡的東西摔了。

小凡倍感委屈,早上六點獨自坐地鐵跑出來了,一整天沒去上學也沒跟家裡人聯系。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好在,小凡是幸運的,遇到的是民警同志。在警察的開導下,小凡才消除對父親的怨恨。

孩子三觀未成形,稚氣未脫,判斷力夾生。

家長用生冷的語氣,将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非但了解不了,還容易釀成悲劇。

還記得,那位被母親打了一巴掌跳樓身亡的孩子嗎?

也是14歲,初二,因在學校和同學玩撲克,被學校要求請家長。

孩子母親到校後,不問緣由,當着孩子同學的面,扇了孩子。

母親離開後,孩子趁人不注意,從教室護牆上縱身越下,因傷勢嚴重,搶救無效身亡。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不敢想象,這個孩子跳樓前得有多麼絕望。

既然已成事實,為什麼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一下?

最起碼,注重場合,守護好孩子尊嚴,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榮格曾說:“健康的人,不會折磨他人。”

打鬧、犯錯,從來不是孩子不學好的借口。

家長的态度,才是孩子命運的風向标。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讓自己成為自己,允許孩子成為孩子

14歲,人生的半熟階段,夾生飯般的成熟。

有着成年人的體魄,和年少的狂躁,少了成年人的心智。

正是這拉扯的年齡特點,讓孩子與家長相處起來,倍加擰巴。

做好自己,做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才能撼動孩子心中的江河。

1)明底線,讓孩子知道行為的界限

《孟子·離婁下》中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知道什麼不能做,才能更好地知道什麼能做。

總以為,孩子長大了就好了,就明事理了。

可,不知規矩和底線的孩子,是不會長大的。

14歲的孩子,價值觀不穩,又急于探索世界,需要明确的規則和底線,去匡扶孩子的行為。

比如,可以告訴孩子說,“你可以不乖,但不能學壞。”

具體是:

①不能影響自己的安全;

②不可觸犯法律條款;

③不可影響他人的利益等。

少而清晰,好操作,當然需要和孩子一起協商制定。

有了底線,就有了範圍。

紅線以内,孩子可以盡情地去探索、實踐和發現世界。

畢竟,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自由。

相信,孩子也會受益終身。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2)接納孩子的當下,給予愛和關注

周國平說:“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則是一種教養。”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對他哭,他就哭,你沖他笑,他便笑。

孩子有異樣,說明榜樣出現了偏差。

做好孩子的觀察者,及時反思自己,方能助孩子回歸正軌。

網友@博士大王曾分享,自己從叛逆少年到中科院博士之路,父親對自己的教育。

他曾經早戀、逃課、打遊戲、打架,被班主任當着他父親的面訓斥:“這孩子完了。”

但父親沒有反駁。

一次,他如常去網吧,和朋友玩的正嗨時,父親在他身後站了十分鐘,默默地走了。

看着兒子,在網吧玩的熱火朝天,父親憤怒、失望、心痛,但父親把情緒留給了自己。

第二天上學前,父親給了孩子一封信,信中父親用溫情的文字,訴說着對兒子的愛,并反思自己對兒子的教育。

并稱:老師放棄你,不是你不好,隻是你現在迷路了,父母依舊會帶你回家。

後來,父親每周都會給他寫一封信。

在父親的感召下,他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孩子迷路時,維護好孩子尊嚴,包容下孩子的偏執,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接納孩子的現狀,才能陪孩子共同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

3)做自己,給孩子精神解綁

中國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項統計表明:大陸,陪讀孩子的比例越來越高。

遺憾的是,更多的家長是“陪”孩子的事無巨細,忘了“讀”孩子的内心。

家長犧牲自我成長,把精力全部投注孩子身上,非但沒讓孩子放松,反而變相增加了孩子的精神壓力。

孩子會以為:自己不夠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父/母不能更好做自己。

而孩子要的,不是父母的眼睛,是來自父母的能量。

看過一個故事:51歲媽媽,陪孩子學習,最後考上研究所學生,孩子也考到一個很好的學校。

父母有光芒,孩子才有力量。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什麼樣的人。

做好自己,才能成為孩子的項背,助推孩子的成才。

“可怕”的14歲現象,男孩女孩都會有:父母要舍得放手

寫在最後: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的常常隻有幾步,特别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而14歲,正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躍遷的黃金期,也是孩子普遍比較迷茫的一個階段。

我們想要孩子走好走穩這關鍵一步,硬碰硬沒有用。

教育孩子不是競技,沒有輸赢,有的是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的感染。

面對14歲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有效的教育是給孩子足夠的尊重、成長的陪伴、愛的智慧指引,包容孩子,陪孩子慢慢長大。

孩子,是家長最美的樂章。家長,是孩子的永恒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