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印度人餓慌了!糧食出口第3大國,卻有2億人頓頓恒河水

作者:金投網

都說離譜程度分3種,輕度、中度和印度。

印度有多離譜?

一邊是印度人正在瘋狂生孩子,人口數量高居全球第一。在全球人口大國中,中國和印度一直是屹立不倒的巨人。然而,截止2023年07月10日,全球 240 個國家和地區人口總數為8,032,122,420人,印度以 1,426,711,933 人超越大陸1,425,722,992人,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另一邊卻有将近2印度人嚴重饑餓,吃不飽飯,頓頓喝恒河水。

印度人餓慌了!糧食出口第3大國,卻有2億人頓頓恒河水

恒河水有多髒大家知道嗎?

每100毫升的恒河水裡,大腸杆菌的數量竟然高達10萬,而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安全線是500。作為檢驗污水的名額之一,大腸杆菌的數量和人類的糞便有直接的聯系,也就是說,恒河水中的“含屎量”是正常河流的200倍。據統計,在常年漂浮在恒河裡的垃圾大約有2億多噸,此外,每年還有超過54萬噸的垃圾被源源不斷地傾倒進恒河,每天排放入恒河的升未經任何處理的的工業廢水甚至高達620萬立方米。

更恐怖的是,嬰幼兒和孕婦是不能火化的,他們死後會被直接丢進恒河。你經常可以看到肚皮脹得像皮球一樣的浮屍,身上密密麻麻的蒼蠅像是一張黑色的毯子。

印度人餓慌了!糧食出口第3大國,卻有2億人頓頓恒河水

為啥會這樣?是印度糧食不夠吃嗎?

恰恰相反,印度的耕地面積比我們還要多,印度的地形有平原,山地與高地,平原面積占了一半,非常肥沃,山地與高地海拔也不會超過一千米。此外,雨水和陽光也很充沛,可以說老天爺賞飯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的牛奶産量全球第一,世界範圍内印度牛奶産量是世界最多,已占全球超過20%比重。印度2018年的牛奶産量按年增長6%,達到1億8600萬公噸左右。

印度牛奶出口較少,所産的大部分牛奶在印度國内流通和消費。在素食主義盛行的印度,牛奶和乳制品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印度人直接喝牛奶或将在牛奶中放入紅茶,還用牛奶制成其他各種食材原料等等,用途的廣泛一定程度上影響和促進着印度牛奶産量的持續走高。

更讓人意外的是,印度還是世界第三糧食出口國,大米第一出口國,小麥第二大出口國,在世界糧食市場呼風喚雨。

印度人餓慌了!糧食出口第3大國,卻有2億人頓頓恒河水

印度如此大手筆的出口糧食,不禁讓人産生一種錯覺:印度家大業大,糧食充足有餘。

那麼,都能出口糧食了,印度人為啥還是吃不飽飯呢?他們就不能自己種自己吃,先填飽肚子再說嗎?

還真不行,因為印度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太嚴重,在印度1%的富人掌握了全國73%的财富,地主階級更是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印度1%的超級大地主掌握了全國9%的土地。印度有9億農村人口,其中一半以上的農民沒有土地,也沒有機械,他們隻能給地主打工,幹的苦、産量低、收入少,年收入隻有6000人民币,你指望這些人能有啥購買力。

而且,農場主當然是更希望把糧食出口賣高價,而且印度政府也支援他們這麼幹。

為啥呢?

衆所周知,去年印度的貿易逆差創新高,高達2700億美元,這是啥概念呢 ,一個國家辛辛苦苦做了一年的生意,結果一分錢沒賺,還倒虧了一大筆錢,而印度幾乎年年都是貿易逆差,這麼下去遲早得傾家蕩産。

沒辦法,印度工業實在是太拉胯了,我們還能出口汽車、手機、冰箱賺錢,可是印度呢,我們生活中有用過印度制造的産品嗎 ,沒有辦法出口産品,這就導緻印度常年貿易逆差。

面對貿易逆差的巨大财政窟窿,印度政府卻想到了一個另類的方法來解決。他們通過各種手段來收割印度國内的外資企業,用以填補貿易逆差所帶來的資金流出的虧空。

印度人餓慌了!糧食出口第3大國,卻有2億人頓頓恒河水

以小米公司為例,這家中國企業在2014年開始進入印度市場,并在印度取得了不錯的業績,随着公司收入的不斷提高,印度政府開始盯上了這一塊肥肉。

印度政府開始頻頻對小米公司進行罰款和資産當機等各種處罰。尤其是前段時間,對小米公司處以折合人民币48億元的處罰,還要求小米公司必須将公司股份轉讓給印度本地資本,同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也必須由印度人擔任。

這一處罰決定等于變相的沒收了小米公司在印度的資産。其實,印度的這種做法并不僅僅是針對中國企業,比如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和其他歐洲企業,也都經曆過被印度政府收割的情況。

比如,麥當勞、肯德基、三星、亞馬遜這些來自美國、南韓企業巨頭,帶着技術和工廠真正來到印度之後,印度也把他們挨個坑了個遍,你說這最終坑的是不是就是印度自己呢。

而就這兩天,印度又把富士康惹怒了。富士康表示,已退出與印度Vedanta集團成立的價值195億美元的半導體合資企業,這對印度總理莫迪的晶片制造計劃造成了挫折。

莫迪曾稱這家晶片制造廠的計劃,是推動印度晶片制造雄心的“重要一步”。

該合資工廠原計劃生産半導體和顯示器零部件,廠址設在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Gujarat。這一規模高達195億美元的項目,原本是富士康在海外的最大項目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