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土文創産業面臨巨大挑戰 韓流走下坡路南韓急了

作者:海峽網絡

【環球時報駐南韓特約記者 張 靜】近日,一則“韓流産生37萬億韓元(約合2065億元人民币)産值”的消息在南韓引發關注。這是南韓文化産業的真實作狀嗎?現實卻是:由于網飛、迪士尼等外國資本的大舉進入,南韓本土文創産業正面臨巨大挑戰。此外,經濟不景氣也導緻南韓消費者減少相關支出,這些都讓南韓文化産業舉步維艱。有韓媒指出,目前南韓文化産業處于困境,很大程度是因為競争力在下降,為此,南韓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否則不排除“韓流”未來會像當年的“日流”一樣走向衰退。

本土電影票房輸給進口片

據南韓KBS電視台10日報道,南韓經濟研究院在當天公布的《韓流傳播經濟效果》報告中指出,從2017年起的5年間,“韓流”相關經濟産值總計37萬億韓元。同期,“韓流”帶來的附加價值為13.2萬億韓元,出口增長所帶動的就業人數為16萬,相當于去年南韓國内新增就業人數(81.6萬)的19.6%。南韓經濟研究院經濟政策室長秋光浩建議,應引導南韓企業積極擴大對“韓流”内容的投資,使南韓文化産業保持國際競争力。

雖然南韓服務業、旅遊業在疫情之後迎來曙光,但南韓電影業的複蘇速度卻低于預期。“近百部影片積壓資金難回流,南韓電影業面臨巨大去庫存壓力。”南韓《亞洲經濟》6日稱,南韓電影票房和觀衆人數距疫情前水準仍相去甚遠,南韓政府雖然将開發優質文化内容列為今年下半年經濟政策之一,但疫情期間未能如期上映的“庫存電影”目前仍有近百部。截至今年5月,南韓電影院整體銷售額為4627億韓元(約合25億元人民币),累計觀衆人數為4387萬人次,雖同比去年實作48.8%的增長,但與2017年至2019年同期相比,僅恢複至52.7%的水準。

南韓電影界認為,影響觀衆回歸影院的一大阻力是票價越來越貴。2019年還維持在1萬韓元(約合56元人民币)左右的電影票價,從2020年10月起連續三次上漲,現已漲至1.5萬韓元左右(約合84元人民币)。此外,今年增長的南韓觀衆人數大多來自外國電影,南韓本土電影銷售額不增反減。今年截至5月,南韓本土電影票房同比縮水9.2%,進口片銷售額則同比大增109.5%。

如何消化這100部“庫存電影”成為一道難題。對此,南韓企劃财政部第一次官(副部長)方基善稱,電影上映後才能實作資金的良性循環,進行再投資重新制作電影,為扶植電影産業,南韓政府将出台更加精準的支援方案。

演員吐槽“有可能失業”

韓劇市場的情況也不樂觀。南韓《東亞日報》3日稱,近來很多韓劇仍未找到合适的電視訊道或視訊流媒體平台(OTT)播出,南韓演藝圈對此危機感增加。這是因南韓各地電視台和OTT财政困難,進而減少了劇集甚至綜藝的播放量。南韓電視劇嚴重飽和的副作用已越來越明顯,有業内人士披露,目前有超過100部已經完成主角及初期拍攝的電視劇處于待機狀态,其中就有韓石圭、車仁表等知名演員擔任主演的電視劇。不少制片公司表示,明年拍攝的劇集數量有可能縮減為今年的1/3。有演員甚至吐槽,這樣下去有可能失業。

為應對危機,南韓各大電視台正挖掘新題材、培養新人。有制作人表示,最近每集電視劇的制作費已上升至15億韓元,如果制作完成後不知道能否播放的話,未來隻能将題材限定在愛情、恐怖等熱門題材上,不能将希望全寄托在明星上。南韓安東大學融合創意産業學教授金恭淑表示:“如果未來沒有大熱的高品質電視劇持續出現,很難期待南韓電視劇産業還會發展良好,現在應該打破現有電視劇格局,創造新的收入來源和企劃等”。

南韓《EDAILY》6月底的一篇報道稱,《寄生蟲》《鱿魚遊戲》這類曾經爆火的南韓文化産品正面臨危機。網飛和迪士尼等資本為了掌控南韓市場而投入巨額資金,導緻南韓本土資本掌控力下降。去年,南韓視訊流媒體平台的境遇可以用“苦難歲月”來形容:本土最大平台TVING去年營業赤字為1191億韓元,比前年暴增56%;另一家大型平台WAVE也創下1217億韓元的赤字,是前年赤字的2倍。還有一家WATCHA由于虧損太大,正面臨破産危機。

其實南韓本土OTT平台在投資方面不可謂不大膽,TVING過去3年投資了4000億韓元,WAVE計劃至2025年在電視劇等制作方面投資1萬億韓元。而南韓資本之是以願意投資本土OTT,很大原因就是期待能收獲《鱿魚遊戲》般的收益——網飛對該劇投入制作費為200億至250億韓元,經濟收益9億美元,投資收益比高達60倍。但令南韓投資方感到失望的是,雖然投入巨額資本,但至今沒能産出類似《鱿魚遊戲》這樣的爆款劇集。有韓媒分析認為,由于囊中羞澀,很多消費者可能隻付費看一兩個平時喜歡的平台,不少中小OTT深受其害。但問題本質還是文化創意的核心競争力,這也是為何沒能出現其他爆款劇集的深層原因。

“安于現狀,就會被淘汰”

南韓流行音樂(K-POP)現狀又如何?據南韓《中央日報》報道,南韓最大唱片企劃公司HYBE理事會主席房時爀最近在一場公開活動上表示,K-POP産業增速放緩非常明顯。他提到“K-POP危機名額”有很多,例如,去年K-POP登上美國公告牌主排行榜“熱歌100”的次數同比減少53%,唱片出口增長率從2020年開始下降,在東南亞部分地區也出現負增長,如印尼Spotify音樂平台排行榜上K-POP的占有率同比減少28%等。房時爀還強調危機意識,并以日本漫畫在上世紀90年代鼎盛、後逐漸走向沒落為例,稱K-POP的價值和能量不能隻被人回憶。

有韓媒分析認為,一度“高速奔跑”的K-POP“亮起紅燈”的主要原因是防彈少年團(BTS)的缺席。在該組合活動頂峰期2020年和2021年之後,K-POP的增長勢頭開始放緩。此前,K-POP的地位也有被誇大的一面。房時爀表示,目前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這三大唱片公司的占有率為67.4%,而K-POP在全球唱片市場的銷售占有率僅為2%。依賴“飯圈營銷”也是影響K-POP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在批量生産百萬銷量專輯的背後,是利用照片卡或粉絲簽名會讓粉絲大量購買專輯的營銷技巧。房時爀警告稱,“如果安于現狀,一瞬間就會被淘汰”。

為了振興國内文創産業和OTT,南韓政府決定籌集資金。南韓科技通訊部6月15日宣布與IBK企業銀行、有線電視業界籌集5000億韓元,集中投資南韓本土的媒體和文創産業。但南韓業内人士認為,以網飛為例,其未來4年在南韓文創産業方面的投資将達3.3萬億韓元(每年8250億韓元)。與之相比,南韓企業的自救僅是“杯水車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