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研學旅行在“收割”誰?蜂擁而上該如何規範?

作者:海峽網絡

2023-07-13 08:28

來源:中新網

連結已複制

字型:小大

編者按:

這裡是民生調查局,見人所未見,調查民生之變。關注你想關注的、你沒關注的,調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中新網7月13日電(中新财經記者 謝藝觀)暑期來臨,又到了“神獸出籠”的時候。為豐富孩子的暑假生活,許多家長為孩子報名了研學旅行。

但不少家長發現,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花費,隻換來了“遊而不學”,在研學期間,有些還遭遇了講解人員良莠不齊、孩子安全無法保障等問題。

本是為增長孩子見識的研學旅行,為何會問題重重?

動辄幾千塊,研學旅行在“收割”誰?

低至100多元的一日研學,高到近9萬元的美國插班研學,打開某線上服務平台,各種研學項目應有盡有。

某旅遊平台研學華東業務負責人表示,這個暑期,主打曆史人文、戶外自然、科學技術類的研學産品最受歡迎。從産品時長上看,以景區/展館主題一日遊和長線多地5-9日遊的産品最為熱銷。從價格上看,多日遊産品人均價格在6000元左右,較2019年暑期有兩成左右漲幅。

不過,仔細比較這些研學旅行,很多項目在行程設定上大同小異,如去草原研學,多是感受遊牧文化、享受草原美食、以及參觀牧民家庭等。但類似的項目,在收費上卻高低不一,有些低至幾千元,有的高達上萬塊。

據家長反映,部分研學旅行在标注的費用之外,還會有額外費用。如,某研學機構的從業人員就告訴記者,其開設的北京勵志研學營收費4980元,但從居住地到北京營地的費用需要自付。

記者注意到,一些學校也會組織研學旅行,雖然遵從自願原則,但有學生在社交平台表示,“收費太貴,糾結要不要去”。在其曬出的圖檔中,顯示北京研學6天的費用要6580元。

這種研學旅行甚至引發了一些學生的焦慮。樂樂來自山東某縣城,雖然很想參加學校組織的北京研學,但考慮到家庭條件不好,她告訴記者,最終還是決定放棄。

走馬觀花,研學旅行“名不副實”

即使花費幾千元參加了研學旅行,結果也可能沒想象得那麼美好。

一些研學旅行,雖然打着學習的名義,但從行程看,仍以遊為主。在路線設定上,甚至和旅行社推出的普通旅遊線路無明顯差別,研學地也隻是“走馬觀花”式參觀。

同時,由于目前研學機構魚龍混雜、水準參差不齊,較差的服務體驗,也讓部分家長直言:“與其報名研學,不如自己帶孩子玩一圈。”

生活在江蘇的丹丹,近期為孩子報名了某機構的北京研學親子遊,其中包括7月4日的故宮研學和7月6日的中國科技館研學。

據丹丹講述,本來在直播間買的是10至20人的團,但去故宮的時候,不僅讓他們12個人跟着一個50人以上的團,講解也并非針對小朋友,講解員水準甚至不如一般導遊。

“5日晚上11點,活動方又通知我們,中國科技館的門票隻買到兩個大人和兩個小孩的,剩下的8人沒有票,并責怪現在科技館檢票嚴格,無法混進去了。”丹丹告訴記者,“我們隻能早早起來刷票,進去後,發現又是三四十人的團。”

在研學活動中,清華北大等名校研學營尤為火爆。很多機構拿準家長憧憬名校的心理,推出此類研學,但由于此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未開放參觀,孩子們隻能頂着太陽,在校門口拍照“打卡”。

一些研學機構由于打着“走進清華北大”的名号,還不惜“勾結”校内師生。近日,北京大學保衛部就釋出一則違規情況通報:7月5日,一支名為“狼爸部落”的校外研學團隊,通過聯系校内人員、借用賬号在樹洞平台釋出預約求助資訊等方式拆分預約,由多名校内師生預約入校。

至于有研學機構宣傳,由清華北大的老師為營員傳授高效學習方法。一位曾是名校研學營的帶隊老師在社交平台透露,“說是清華來的,但肯定不是。”

蜂擁而上,研學旅行該如何規範?

随着研學的熱度越來越高,也吸引了旅行社紛紛開展研學業務。

從事導遊工作的張先生告訴記者,有利益的地方,大家就會蜂擁而上。“以前購物團賺錢的時候,大家就做購物團,如今研學的客流量上來了,就‘改頭換面’做研學營,但無論如何都需要找人帶團,于是之前幹購物團的可能也被拉來講課了,無論他會不會講。”

行業迅速擴張下,研學項目随意定價、研學内容“名不副實”、從業人員缺少資質、學員安全無法保障等問題紛至沓來。

這幾年,國家及地方也在出手規範。如,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國小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确指出,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不得開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貧困家庭學生要減免費用;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避免“隻旅不學”或“隻學不旅”現象。

“但是,‘隻旅不學’‘遊而不學’的問題,還在研學旅行中普遍存在。這讓研學旅行的價值大打折扣,要讓研學旅行發揮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作用,必須堅持研學旅行的教育性與公益性原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告訴記者。

在熊丙奇看來,健康推進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需要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不管是以學校為主體還是以校外機構為主體進行的研學活動,均要強化監管。“另外,社會層面也可為學生進行研學旅行,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活動場所,減少家長對學校、校外機構研學活動的依賴,開展自主性研學旅行活動。”

面對研學旅行缺乏統一的标準和規範、研學機構品質參差不齊、研學内容與實際效果不符,而帶來的學習效果不佳和安全風險等問題,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江瀚也建議,加強對研學旅行市場的監管和管理,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标準規範,明确研學機構的責任和義務,保障學員的安全和權益。

“此外,還需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準,加強研學機構的資訊公開和透明度建設,讓家長和學員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研學旅行的内容和風險。”江瀚向記者表示。

7月11日,北京市文旅局釋出暑期出行溫馨提示,其中也提到,要注意“研學”旅行主體是否有打資質“擦邊球”的情況。如果是選擇旅行社提供的“研學”産品,按照《研學旅行服務規範》的要求須提供研學旅行産品說明書,其中必須要有研學旅行安全防控措施、研學旅行教育服務項目、評價方法以及未成年人監護辦法,既要保證參與旅行的未成年人的安全,又要保證“研學”的内容和品質。(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完)

原标題:【民生調查局】“花幾千報名研學,不如自己帶孩子玩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