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愛恨就在一瞬間,舉杯對月情似天”,十幾年前的一曲《新貴妃醉酒》,讓當時不到30歲的李玉剛徹底進入了大衆的視野,這首歌以獨特的将平劇與流行音樂結合的方式來演唱的,同時也開創了戲腔音樂的先河。
也正是這次的亮相,讓李玉剛一夜爆火被擁上了神壇,但是很快,由于年輕氣盛,他的爆火如同夜空中的煙火一般轉瞬即逝。
現在,沉澱好了的李玉剛磨去了身上多餘的傲氣,再次回到了大家的視野,在2021年黨的誕辰一百周年紀念上更是用一首《萬疆》讓我們感受到了華夏之壯美,山河之遼闊。
現在已經是國家一級演員的李玉剛也有過一段年少輕狂的曆史,曾經與平劇大師梅蘭芳的兒子梅葆玖發生過一次激烈的沖突,當時的李玉剛不僅被梅葆玖罵做“跳梁小醜”,李玉剛更是直接回怼“在平劇界沒有人像他這麼風光”,也是這次沖突直接導緻了中國平劇界的一場巨變。
衆人對這場沖突說法不一,有人覺得李玉剛初出茅廬就敢如此輕狂,但是也有人覺得梅葆玖是仗着資曆欺負圈内新人,總之叫一個衆說紛纭。
梅葆玖子承父業
梅葆玖身為平劇大師梅蘭芳最小的兒子,他小時候是對戲曲沒有什麼興趣的,在家裡看來,他也的确不是一個适合學習男旦的苗子。
因為從很小的時候,他的五官就沒有其他孩子的那種圓潤,反而頗有些“硬漢”之風,但是無奈家裡的孩子都不願意和梅蘭芳一樣走戲曲的路,隻有最小的梅葆玖在家裡的耳濡目染之下對戲曲産生了興趣,接過了父親的衣缽,走上了學習平劇的路。
在此之前家裡誰都沒想過會是最小的兒子扛起了梅派的大旗,不負父親梅蘭芳所望,還成為了這個領域内的領軍人物。
由于各種原因,梅葆玖先生10歲才開始學藝,戲曲其實是童子功,三歲到五歲是學習戲曲最好的年齡,因為那個時候的小孩子身子柔軟,訓練起來也不是那麼的辛苦。
是以10歲才開始學藝的梅葆玖注定要比同門的師兄弟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付出雙倍的努力也可能達不到那些有童子功底的同行的效果。但是在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比他更好的接班人了,也隻能讓梅葆玖先生去學。
在身段方面梅葆玖先生可能比不上父親梅蘭芳,但是内行人表示,梅葆玖先生的唱功和音準已經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超越了父親梅蘭芳。
後來因為特殊時期的緣故,劇團隻能被迫解散,劇團的師兄弟們也隻能在那個動蕩的時代被迫分開,梅葆玖想起來已經離世的父親,他覺得父親一生都在為之付出的事業不能就這麼斷送在自己手裡,于是他獨自一人開始重新拾起那些唱腔和身段,練習父親曾經演繹過的曲目,一步步将梅派重新發揚光大。
而這個時候的李玉剛也不過才剛剛幾歲而已,離他走上戲曲的路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按理說這兩個人的碰面應該是前輩與後輩的關系,而不是針鋒相對,甚至還撕破了臉面的關系。
李玉剛為何跌落神壇
時間線來到李玉剛這邊,他出身自東北的一個小山村裡,沒有像梅葆玖先生這樣的家傳絕學,也沒有學習戲曲的條件,雖然在高中畢業之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個很好的學校,但是因為家庭貧困,他不得不放棄學業轉去打工賺錢。
但是他對于戲曲表演方面十分熱愛,就算是打工也不忘工作之餘學習演唱。在那個還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李玉剛隻能借着去音像店打工的機會,利用店裡的裝置學習男、女聲,和戲曲,那個時候流行音樂也才剛剛起步,李玉剛也跟着學習流行音樂。
好在上天沒有辜負他的努力,他晚上在夜總會打工的時候得到了一個演出機會,是和另外一位女歌手一起合唱《為了誰》這首歌,但是臨上台前女歌手卻缺席了,李玉剛想起來自己平時練習平劇時用到的男、女聲,便一人運用男女聲的轉換完成了歌曲的演唱。
在那個沒有僞音的年代,李玉剛此舉算是開辟了先河,場下的觀衆反響十分熱烈,這也為李玉剛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在2006年靠着一曲《新貴妃醉酒》走紅之後,人紅是非多印證在了李玉剛的身上,驟然猛增的粉絲也給李玉剛帶來了麻煩。
當時網絡興起還沒多久,人們還不懂得網絡消息的真假虛實和刻意誇大,李玉剛粉絲在網上營銷“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李玉剛是梅蘭芳在世”等消息在一些媒體的惡意推波助瀾下傳入了梅葆玖先生的耳中。
梅葆玖先生是一個傳統的平劇人,接受不來戲曲和流行音樂的結合,再加上之前他認為李玉剛的《粉刷匠》抄襲了父親的平劇片段,他對李玉剛就頗有微詞。
這次的傳言更是讓梅葆玖先生對李玉剛更加不滿了,他認為這對自己的父親梅蘭芳大師十分地不尊重。
之前本就存在的沖突還沒化解,新的傳言讓兩人之間的關系更是火上澆油兩人之間的沖突在當時引起了十分激烈的讨論。
當時的兩人算是傳統藝術和新興流行藝術的代表人物,支援傳統藝術的一方認為向李玉剛這樣改編戲曲,将戲曲和流行音樂結合的方式是對傳統文化的不尊重,然而以李玉剛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則認為老一輩人接受不了新興文化,對流行音樂存在着偏見。
正因如此,李玉剛與梅葆玖之間的沖突上升到了兩種藝術之間的沖突,梅葆玖也越發不能原諒李玉剛。
當時的梅葆玖是梅派戲劇的正統傳人,梅派直接與李玉剛撇清了關系,這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玉剛直接怼了回去,表示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平劇演員,在整個平劇界都沒人和他一樣風光的。
在此之後兩人的關系更加惡劣,但是最後兩人沖突激化的導火索是一場由央視主辦的晚會。
沖突激化
雖然沖突都已經鬧了那麼久,其實那場晚會才是兩人的第一次碰面,本意是想緩和一下兩人的關系,沒想到李玉剛的一句話直接将兩人的沖突推向了高潮。
當李玉剛的那句“代表了梅派藝術”剛一出口,現場知道内情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梅葆玖先生更是直接臉色一黑憤然離場,本以為能見到的關系緩和現場直接變成了沖突激化的溫床。
在此之前就已經被梅派公然排除在外,甚至還和梅派正統傳人梅葆玖先生結下如此沖突的李玉剛,是怎麼敢在這麼多人面前公開宣稱自己是梅派代表人物的啊,也難怪梅葆玖先生直接憤然甩袖離場了。
然而此時的李玉剛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直到被身邊的人提醒了他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妥當之處。
連正統的梅派傳人都不敢在這種場合之下表示自己是梅派的代表人物,而李玉剛這個曾經被開除了“梅籍”的人卻敢直言自己代表了梅派,這怎麼能不讓梅葆玖先生生氣呢?
之後的梅葆玖先生更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道,父親在他心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平劇藝術家,他不希望有人借着父親梅蘭芳的名号來進行炒作,而李玉剛的那些行為正好是踩在了梅葆玖先生的雷區上。
不過在這件事之後,兩人算是徹底站到了對立面上,而李玉剛因為這件事也從此“跌下神壇”,事業進入了低迷期,也算是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價。
缺席的道歉
梅蘭芳大師的成就是可以說在整個平劇史上都是數得着的,也是梅派的創始人,在梅葆玖先生的心目中,父親亦是他的恩師,是他走上平劇這條路的啟蒙者。
在他踏上學習平劇的這條路之後就對父親充滿了敬佩之意,他想成為一個像梅蘭芳大師一樣的平劇藝術家,于是他很努力地學習平劇,一步步向父親靠攏,是以對于梅葆玖先生來說,父親就是他的原則和底線。
是以,那些甚嚣塵上的輿論才是梅葆玖先生和李玉剛之間沖突的點火索。因為父親梅蘭芳的緣故,梅葆玖先生對于平劇的尊敬是大過熱愛的,他認為平劇就應該保持着最原始的純粹,而不是添加一些亂七八糟的其他元素,更何況李玉剛還打出了父親的名号來吸引熱度,這讓梅葆玖先生更加的怒不可遏。
說回李玉剛這邊,他在那次演出之後就陷入了事業的低谷期,對于自己的狂妄也作出了反思,于是他便找了在圈内十分有名望的王昆老師,請求他能夠幫自己給梅葆玖先生帶去一封道歉信。
這封道歉信是李玉剛經過幾度修改才寫成的,可見言辭之懇切,但是後來王昆老師卻給他指出了另一條路——“解鈴還須系鈴人”,他希望李玉剛可以自己親自上門而不是假借他人之手去做這件事。
然而李玉剛卻誤解了王昆老師的話,他認為是梅葆玖先生不願意聽取自己的解釋,更不願意接受自己的道歉,也就是說自己和梅派再無和解的可能性了,于是幹脆收回了道歉信,一直到梅葆玖先生去世,兩人都再無交集。
這位傳統戲曲藝術的大師與新興藝術形式引領者李玉剛之間的未能化解的沖突成為了兩人心中永遠的遺憾,梅葆玖先生在離世前還在和記者表達希望自己在這有限的一生中能夠為中國戲曲事業作出一番貢獻。
如果這兩位在不同領域各有成就的藝術家之間的沖突能夠成功化解,中國的戲曲藝術會不會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呢?
相信對于梅葆玖先生的離世,李玉剛心中是有悔恨的,他曾多次公開表示過對梅葆玖先生的追念,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這也是李玉剛心中永遠的遺憾了。
傳統和新興的碰撞
其實梅葆玖先生和李玉剛都是那種性格溫和也極其熱愛藝術的人,梅葆玖先生最大的願望就是為中國的戲劇藝術作出貢獻,他想要将梅派發揚光大,但是苦于傳統平劇逐漸走向沒落,他卻束手無策。
他雖然有很多弟子,但是學習旦角的僅僅隻有一個,是以在那個時候李玉剛的出現是帶給他很大的欣喜的。雖然老一輩人總是秉持着藝術的純潔性,對于流行元素有一種天生的排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玉剛帶來的傳統戲劇與流行音樂的結合确實是給日漸凋敝的平劇圈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讓很多年輕人在戲劇身上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陰差陽錯,一開始無心的一次熱度營銷卻成為了這兩代藝術家沖突的導火索,其實本該是兩位在各自領域都頗有造詣的藝術家之間的惺惺相惜,最後卻演變成了“死對頭”,怎能不讓人扼腕歎息。
而李玉剛随着年齡的增長,對于傳統戲劇與流行藝術也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靜下心來磨煉自己的專業能力之後,在歌舞劇領域也是占據了一席之地,還獲得了國家一級演員的成就,也創造出了更多元素結合的作品,為中國的傳統戲劇也算是添磚加瓦了
結語
雖然在現在看來,李玉剛結合了傳統平劇和流行音樂的元素,算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也的确是為中國的傳統戲劇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某種意義上的确是傳承了傳統的平劇藝術;而梅葆玖先生更希望能保持藝術的純潔性,将傳統的藝術能夠原原本本的傳承下來,這是兩代人、兩種思想的摩擦與碰撞。
繁瑣的規矩牽絆住了傳統藝術的手腳,讓平劇藝術數次陷入發展危機,但是也正是這些規矩,才留住了傳統藝術的“本味”,這是平劇的發展根基;而流行文化給傳統藝術帶來的沖擊也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導緻傳統派和開創派之間出現沖突的根本原因。
正如有人評價的那樣,“梅葆玖适合守護江山,而李玉剛啧擅長開創先河”,藝術之間的摩擦碰撞也是藝術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李玉剛也更加沉穩,心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在某節目上也表示,隻要國風音樂能夠在年輕一代人之間進行傳承和發展,這就夠了,如果還能讓傳統平劇文化在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來,那就是更值得的一件事了。
如果從宣揚傳統文化的這個意義上來講,梅葆玖先生和李玉剛之間也算是彌補上了遺憾,達成了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