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天冷的時候,溫度低血液循環慢,是以手腳發涼,我們都能了解。但有些人呢,無論什麼季節都會腳涼,哪怕是大夏天三十幾度都不會感到暖。特别是一入秋啊,腳丫子就開始發涼,嚴重點跟冰坨子一樣,連身上都會發冷。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是不是身體機能出了什麼問題?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情況,那我今天來教你該怎麼辦。很簡單,把這三招學好就夠了。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首先呢當然是要找到腳涼的原因,以及該怎麼去調理。

第一種原因就是腎陽虧虛。中醫上說啊,腎是我們一身陰陽之根本,那腎陽呢有溫煦、推動、興奮的作用,是以腎陽旺了,我們五髒六腑的陽氣才會足。如果說你的腎陽虧了,全身的陽氣就容易虛,這會導緻什麼後果呢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大家想象一下,我們身體中的熱氣就像是一個小太陽那樣,太陽亮了溫度就高,身體就溫暖,那太陽不亮了,我們自身的熱氣就不足,外面的寒邪啊病毒啊就很容易侵犯到我們身體裡。那最開始有反應的,就是最末梢的四肢了。熱氣少了,手腳是最先感到發涼的,然後就是身體軀幹會怕冷,這時候什麼關節痛啊、肚子痛啊都來了。這是因為寒邪侵犯到四肢關節,侵犯到腹部。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那如果是侵犯到肺部了,就容易咳喘,侵犯到脾胃呢,就可能會拉肚子。尤其是女性,要是一不注意被寒氣侵襲了,很可能就會出現宮寒的問題。宮寒引起的毛病那可太多了,要怎麼辨證呢?最典型的就是手腳冰涼、身體怕冷,第二個呢就是要看舌頭,如果一伸舌頭顔色很淺、舌苔偏白,那就要小心了。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還有就是晚上愛起夜,平時小便清長,都屬于宮寒的表現。還有很多朋友呢,特别容易感到腰膝酸冷疼痛,動不動就腰酸得厲害,一摸還特别涼,如果說你有這種情況,多半就是腎陽虛虧了。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這時候啊我們最常用有溫補腎陽作用的中成藥來調理,比方說桂附地黃丸。那如果是你腎陽虛的症狀特别明顯,除了腳涼怕冷,還經常起夜、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那就可以考慮用金匮腎氣丸來化氣行水。這味藥呢是在桂附地黃丸的基礎上,把肉桂變成桂枝,還加了牛膝和車前子,不僅能利尿去水腫,還能引血下行,對溫補腎陽有比較好的作用。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第二個導緻腳涼的原因呢,就是脾陽虛。相比于之前腎陽虛表現出來的寒邪侵犯,脾陽虛還會出現陰寒内生的情況,是以除了手腳冰涼等肢冷問題,還有一個典型的症狀就是不敢吃涼的,平時隻要碰點涼水、喝點冰飲料就會胃痛和拉肚子,這是因為啊脾陽虛的核心就在脾胃。有這類問題的朋友啊,平常很喜歡溫熱的東西,受涼之後如果覺得肚子疼,用熱水袋敷一敷,或者馬上喝點熱湯下去,很快就能緩解了。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但是隻要一碰點涼的冰的東西,這個肚子疼的呀,要麼是持續不斷的隐隐作痛,要麼就是特别不舒服的那種痛。這類人從舌頭上也很容易分辨,平常伸舌頭一看,顔色特别淡,而且還很胖,兩邊呢會有牙齒印,舌苔又白又膩,還黏糊糊的。出現這些問題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去用到一個叫做附子理中丸的傳統中成藥,它呢主要是用來溫中健脾補陽氣的,對脾胃虛寒導緻的手足不溫、嘔吐腹瀉、腹痛散寒都有比較對症的調理效果。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第三個原因呢就是淤滞堵塞了,這類情況比較複雜。比方說你經常會發現身邊有些朋友啊,特别愛生悶氣,動不動就黑臉不吭聲,好像頭頂常年罩着一片烏雲,心情不是很好的樣子,中醫上把它叫做“情志抑郁”,然後把這類人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問題辨證成“四逆散證”,典型的表現就是心情不好、人不精神,胸口老像是賭了一口氣那樣,經常肚子疼、小便不利、愛咳嗽,四肢末端發冷。那導緻問題出現的原因呢,一個是因為肝淤,你想啊,肝氣一旦郁結停滞在我們身體裡,肝膽淤堵了,陽氣自然也跟着散不到四肢上了,那是不是就容易出現手腳發涼的問題呀?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是以說啊,我們通常會先考慮用疏肝的方式去調理,比如注重飲食、加強鍛煉,然後用紅花逍遙片或者是龍膽瀉肝丸之類的藥來促進氣體運作,緩解四肢不溫。那除了肝淤,還有一種情況是因為經絡不通、出現堵塞了,也會導緻手腳發涼,特别是下肢容易出問題。如果臀部、腰部的經絡出現了堵塞,那氣血呢就沒法順着經絡疏通到下肢去了,這時候呢不光是會導緻腳涼,還容易導緻膝關節痛、臀部環跳穴冷痛、腰椎疾病等問題。是以啊你會發現,經絡不通的人啊他的腿腳特别沒力,而且很容易腰酸腰痛,腰椎間盤突出,平常呢久站也不行,久坐也不行,躺久了更是不舒服,這都是因為啊經絡堵塞、氣血下不到四肢去了。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這種情況啊,腳發涼都算是輕的了。那對于這類問題我們該怎麼辦呢?僅僅是調理脾胃、補充陽氣已經不夠用了,關鍵還是疏通經絡,除了藥物配合,還可以推拿、艾灸和按摩穴位,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是以重點就來了,我們平常該怎麼應用經絡和穴位的方法,來調節這個問題呢?很簡單,來跟我學吧。

首先第一招,如果是腎陽虛虧導緻的四肢逆冷的問題,那我們就需要去刺激提腎陽的穴位,第一個推薦去用到的穴位叫做“關元穴”,它具體在哪呢?在我們肚臍,從人體前正中線上,順着肚臍往下3寸就能找到了。中醫上講這個關元穴是人體元陰元陽關藏之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作用。那配上艾絨之類溫經效果很好的藥物來進行艾炙,是不是就能溫補腎陽了呢?第二個要找的補腎穴位在腳上,叫做“太溪穴”。先摸到腳内踝的最高點,再向後摸到跟腱,把兩點連起來中間的凹陷處就是太溪穴了,這裡是腎經的輸穴,意思是腎經氣血都要經過這裡才能傳輸到各處。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是以說啊,如果有腎髒方面的疾病,以及像精力不濟、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之類的病症,那麼刺激這個太溪穴是很有幫助的,平常我們自己在家就可以艾灸這個位置來起到補腎陽的作用。另外呢,如果你是去中醫院調理,或者讓别人幫忙艾灸,那還有兩個穴位更值得推薦,那就是命門和腎腧穴。具體在哪呢?先來看命門穴,在後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邊的凹陷處,艾灸這裡對月經不調、腎陽不足、腹瀉、小腹冷痛、四肢不溫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那腎腧穴在哪呢?在命門穴旁開1.5寸的位置,你找到之後用拳頭揉一下就會發現,這裡特别酸。一般來說腎陽虛虧得越厲害的人,揉的時候就越酸痛。艾灸腎腧穴呢,對滋陰壯陽、利水消腫腰痛,以及改善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那麼第二招是什麼呢?有人就問了,那如果我不是腎陽虛,我是脾陽虛才導緻的腳涼,那又該用什麼穴位?很簡單,找中脘和足三裡這兩個位置就行了。中脘穴具體在哪呢?順着肚臍一直往上摸,到胸骨下方與軟骨的結合部,把這個位置和肚臍連線,取中間就是了。如果你覺得這樣很難找,那就找肚臍正中上方4寸的地方,很容易就找到了。刺激這裡能幫助和胃健脾、通調腑氣,對溫脾陽很有好處。那足三裡又在哪呢?

坐在椅子上屈膝,從外膝眼向下三寸,也就是4根手指頭并起來的寬度,在胫骨的外側緣有一個凹陷。找到位置之後呢,你用大拇指揉一揉,會覺得特别酸脹,那就說明你找對了。足三裡是人體的強壯補益要穴,特别是對補脾胃之氣很有好處,艾灸這裡能振奮我們這個足陽明胃經的氣血,除了改善腿涼的毛病,還能幫助調理胃炎、便秘、腹瀉和腸易激綜合征,提高機體免疫力。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第三招呢,就是針對肝淤和經脈不通的問題了。如果你覺得自己老是愛生悶氣,然後經常胸悶,一胸悶腳就涼得厲害,有時候整個四肢包括身體都會發冷,這種情況呢可以用到兩個穴位,首先呢就是太沖穴。這個位置好找,從腳的大趾和二趾之間一直往上推,推到腳趾和腳背的結合部,發現推不動了,就是太沖穴。平常多按揉或者艾灸這裡,對疏肝有很好的效果,除了能調解下肢冷痛,對治療中風、頭暈和癫痫也有幫助。再有呢就是期門穴了。具體要怎麼找呢?在乳頭直下方第六肋骨間隙的4厘米左右的位置,這裡對應着肝經,經常按揉或者拍一拍對疏肝有好處。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那麼如果是經絡堵塞導緻的腳涼呢?這時候常用的點有三個:一是針對腰部經絡,用針灸、拔罐、推拿、刮痧等中醫傳統方式,去幫助調理腰椎腰痛的問題;二是針對臀部經絡,找到環跳穴,找的時候需要我們側卧,然後下腿直、上腿屈膝,在外側股骨大轉子與臀裂之間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處,靠近髋關節的地方就是環跳穴,屬于足少陽膽經,具有回陽固脫、舒筋通絡、緩解下肢萎痹的作用。如果你用手一壓這個地方,發現非常的疼,疼的很厲害,你這條腿還特别涼的話,那有可能呢,是這個環跳穴堵塞,氣血下不去導緻的這個腿涼。那我們呢,也可以去揉按或者艾灸這個穴位。

一年四季腳發涼,是什麼原因?簡單三招教你溫陽散寒不腳涼

簡單3招講到這裡就差不多了,如果你有四季腳涼的問題,看完這個視訊之後你找到原因和調理辦法了嗎?如果覺得有幫助,請關注之後長按點贊支援一下,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咱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