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更多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前言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精英”說的是梁啟超家的所有孩子們,他們都是當時國家的肱股之臣,在當時動蕩的社會年代,他們都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而這些孩子們的成就都離不開一個女子,她就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的時候嫁給梁啟超為妾,對外卻不能承認她的身份,她就是王桂荃。

半生飄零,終得歸宿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王桂荃,原名叫王來喜,出生于四川廣元。小的時候的王來喜還是有過一段開心的童年的,直到母親去世,她的悲慘的生活開始了。

在母親過世之後,父親娶了繼母,就可想而知繼母對王來喜并不好,每天都要她在家裡做各種家務,雖然如此王來喜還是可以忍受的,畢竟雖然父親不算是有錢人家,但是家裡還有幾分薄田,生活也還過的去。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直到父親過世,繼母把所有的過錯全都怪在王來喜一個人的身上,認識王來喜命硬才會克死父母的,對王來喜的态度更加不好,基本是拿她當丫鬟用的。

但是王來喜隻能忍受,畢竟之後還要靠繼母生活。

但沒想到的是,有一天繼母會把她賣給人家當丫鬟,等于是把王來喜掃地出門了,她從今以後再也沒有家了。

就這樣王來喜被賣過很多次,幼年的時候四處飄零,居無定所,幾年時間都在各個府邸之間來回轉,賣來賣去的當丫鬟。

直到來到李慧仙的娘家才算是安定下來。李母看王來喜手腳輕快,人也機靈于是就把王來喜派到派到大小姐李慧仙的手下當丫鬟,兩人雖然名義上是主仆的關系,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其實已經情同姐妹了,李慧仙對于王來喜也是十分的信任。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直到李慧仙要和梁啟超成親,王來喜作為陪嫁丫鬟跟着李慧仙來到了梁家。

進入梁家之後,梁啟超為王來喜改名為王桂荃,從此王桂荃這個名字伴随着她的一生。

王桂荃雖然是一個丫鬟,但是為人機靈,手腳輕快,頭腦也靈活,婚後李慧仙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是以王桂荃就替李慧仙打理梁家上下,竟然井井有條,是以王桂荃在梁家的生活也算是不錯的。

由于李蕙仙的身體一直不好,是以結婚多年一直未能給梁啟超生下孩子,結婚10年之後才有了長子梁思成,是以李慧仙就想給梁啟超納妾。

據傳說,梁啟超其實在國外的時候認識了一名女子想把這名女子娶進門,但是李慧仙不同意,于是就想把王桂荃嫁給梁啟超為妾,畢竟王桂荃是自己身邊的人,就算是之後成為了妾室,也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算是之後王桂荃得到梁啟超的看重的時候,李慧仙也可以很好的拿捏妾室,自己當家主母的地位也可以坐穩。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但是梁啟超當時是支援一夫一妻制的,李慧仙也提倡男平等,但是現在自己卻要為了家族香火帶頭娶妾室,這讓外人應該怎麼看,大家會質疑梁啟超的思想,不利于新思想的傳播。

但是為了梁家香火的傳承,也許是潛意識裡從小經受的教育,梁啟超也知道自己的家族對于子女的看中,是以最終決定,秘密迎娶王桂荃,并且事先對王桂荃聲明,她的身份不能是姨娘,就算是生了孩子也不能稱呼她為母親,隻能稱呼為姨,對外的身份還是丫鬟。

王桂荃聽到這也表示同意。就這樣王桂荃成為了梁啟超的妾室,婚後的王桂荃也不負衆望,一生中為梁啟超生下三男二女。

憑借努力成為左膀右臂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梁啟超和家人一起逃到了日本,李慧仙由于身體的原因一直在家養身體,不能操勞。

而王桂荃則是處理家裡的大小事務,也會輔助梁啟超進行一些和外界的交流,在這期間王桂荃甚至還學會了日語,梁啟超去哪都要帶着王桂荃照料生活日常,并且王桂荃還可以在工作上對梁啟超形成幫助。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在日本的這段時間,王桂荃耳濡目染的也接收到了很多新思想,也在慢慢成為新時代女性,為她後續的教育思想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家裡,王桂荃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視如己出,對他們都特别關照。

有一次,梁思成因為貪玩,既沒有寫作業的情況下還晚回家,李慧仙十分生氣是以要懲罰梁思成追着他打,但是王桂荃拼命的阻止甚至幫梁思成承擔懲罰,足可以看出她對孩子們的關愛。

還有一次,李蕙仙的女兒梁思莊和王桂荃的女兒一同患有白喉的時候,那個時候白喉這種病如果養不好的話是會丢掉性命的,是以王桂荃衣不解帶的照顧梁思莊,以至于忽視了自己的親生女兒,結果梁思莊的病好了,而自己的女兒卻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王桂荃雖然在大家面上沒有表現出來,但是心裡很是難過。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這些事情都被梁啟超、李慧仙和孩子們看在眼裡,是以在家裡大家都沒有把王桂荃看做是妾室,都把她當成親人一般,李慧仙對她更是信任,梁啟超對她十分依賴,就連孩子們對王桂荃也都十分尊重,早已把她當成自己的娘。

随着事間的慢慢推移,孩子們陸陸續續的開始長大,在這段期間不管梁啟超的做什麼樣的事情,王桂荃都竭盡全力的幫助并且支援他,即便是逃望也始終不離不棄。

1924年李慧仙因病卧床不起,彌留之際将孩子們托付給了王桂荃照顧,5年之後,梁啟超也相繼去世,同樣把這個家托付給了王桂荃,她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生活艱難,成為家裡的頂梁柱

梁啟超去世之後,由于當時動蕩的年代,梁家的家業也所剩不多,家裡一共9個孩子,且都到了需要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也許是常年跟着梁啟超四處奔波,增長了見識也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是以王桂荃的教育思想十分超前,也期盼能把自家的孩子培養成人。

為了生活和教育,王桂荃把僅存的一些家業中,好一點的房子租出去,收點房租補貼家用,自己帶着孩子們住在差一點的房子裡。

平時王桂荃還需要四處打工掙錢,家裡的生活也是能省則省,小的孩子穿大孩子留下來的衣服,飲食方面也盡量吃素,即便是這樣艱苦的生活王桂荃都沒有委屈過孩子,還把孩子送到國外留學,盡可能的為孩子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抗戰時期的時候,整個中國的局勢動蕩不安,各地都籠罩在彌漫的硝煙裡,普通老百姓都坐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可想而知王桂荃的生活多麼艱難。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随着孩子們慢慢的學業有成,也是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理想和工作,而王桂荃對所有的孩子說不管在哪裡求學,學成之後都希望他們能回到祖國報效國家。

是以她的孩子們都在各地以自己的方式報效着國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内,隻有王桂荃一個人孤獨的住在天津的老房子裡。

梁思禮和梁思懿在國外學成之後,也是聽從王桂荃的教導放棄了國外優渥的生活毅然決然回到了祖國。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至此,王桂荃最艱難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她把所有的孩子都培養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是著名的三院士;梁思順任職中央文史館;梁思莊任職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梁思忠是一名軍官,參戰了淞滬戰役;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梁思甯是南開大學高材生後參加革命;梁家所有的子女全都被培養成精英,甚至有三個院士,王桂荃完成了梁啟超和李慧仙的囑托。

子女成才,任務完成

戰火紛飛的年代,因為子女大部分在北京,是以王桂荃賣掉天津的房子,然後輾轉來到北京和孩子們團聚,在這裡王桂荃度過了大半生中唯一一段的幸福快樂時光,在這裡工作的子女們有空的時候都會來看望王桂荃,多年的付出,孩子們早已把王桂荃當成母親。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傳奇女子晚年因為一場運動,被人從住的房子裡趕了出來,又和所有的子女失去了聯系,當被人發現的時候,在一間牛棚裡去世。

最後一個傳奇女子的埋骨之所竟然隻是被簡單的包裹草草的麥子一座荒山上,後來因為荒山修繕,王桂荃的屍骨也找不到了。

後來子女們想在梁家墓園梁啟超和李慧仙的墓旁邊為王桂荃種一棵樹。但是當時由于梁家的墓園已經交給了國家,被保護了起來,是以子女們的心願并不是那麼容易滿足的,需要經過多方面的審批,最後還是梁思禮出面找了關系,最後種樹的心願才得以完成。

終于在1995年的時候,梁家的子女後世們集聚在梁家的墓園,在梁啟超和李慧仙的旁邊為王桂荃栽了一棵“白皮松”樹,取名母親樹,并且立了一塊碑,以此來祭奠為了兒女們辛苦一輩子的王桂荃母親。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小結

王桂荃嫁給梁啟超之後,即便是無名無分也一直盡心盡力的打理梁家上下,照顧梁啟超和李慧仙,把所有的孩子視如己出。在梁啟超因為災禍幾次躲避中王桂荃都不離不棄全程跟随,并且盡力輔佐梁啟超的所有運動。

即使是梁啟超和李慧仙過世之後,生活過的再艱難王貴全都咬牙堅持,并且尋找機會給予孩子們良好的教育環境,并要求他們學成之後回國報效國家,為我們國家培養了優秀的人才。王桂荃從一個名門大戶的丫鬟一步一步成長為培養出9個精英的偉大母親,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她是梁啟超夫人的陪嫁丫鬟,17歲嫁梁啟超做妾,卻活出精彩的一生

王桂荃用自己身上堅韌不拔的意志影響着後世,告訴我們即便身為女子在那樣男女地位極為不平等的年代,王桂荃仍然可以成為如今受人敬仰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王桂荃身上堅韌不拔的意志,絕處逢生的勇氣,以及強烈的愛國心。雖然王桂荃已經過世,但是她的精神永存,值得後世學習。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下方留言。喜歡我們文章的,麻煩大家點個關注哦,随時獲得有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