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驚!兩個月排7億多噸二氧化碳!加拿大創紀錄大火還在燒

來源:中國新聞網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沈春蕾 高雅麗

加拿大林火中心的資料顯示,該國今年已發生近3500起森林火災。截至7月5日,加拿大森林過火面積已達8.8萬平方公裡,持續破曆史紀錄;加拿大全國仍有670處火場在燃燒,其中半數以上處于失控狀态。

“我們團隊估算,截至7月5日今年加拿大森林火災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7.24億噸,而加拿大2021全年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46億噸。”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态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生态所)研究員劉志華告訴《中國科學報》。

劉志華主要從事森林火災研究,他認為,由于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加拿大7月預計将持續目前的高溫、幹旱等極端天氣,如果沒有更強有力的滅火措施,加拿大林火面積很可能持續增長,二氧化碳釋放量還将繼續攀升。

加拿大的森林“火”了

今年5月以來,加拿大林火持續蔓延,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7月6日,加拿大自然資源部預測,由于高溫和幹旱,森林火情将持續整個夏天。目前,加拿大所有省份都有地區遭遇幹旱,一些地區的旱情正在加劇。加拿大原住民服務局也在當天發消息稱,該國今年的森林火災季比以往都更嚴重、更具破壞性,全國共有45個原住民社群受到影響。

另據加拿大國内媒體報道,加拿大今年因森林火災已疏散超過15.5萬人,創曆史紀錄。

劉志華介紹,每年5~10月為加拿大林火活躍期。全球氣候變化導緻今年北美天氣持續高溫,其中春季加拿大部分省份氣溫較往年同期高10~15攝氏度;再加上加拿大寒帶森林可燃物積累過多等特征,異常炎熱幹燥的氣候增加了林火發生頻率和強度。

“6月中旬,加拿大林火帶來的煙霧已随大氣環流波及歐洲沿海,甚至到達約7000公裡以外的西班牙。”劉志華表示,林火燃燒産生的煙霧對北美以及歐洲造成嚴重空氣污染。

“加拿大林火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包括黑炭、硝酸鹽等,受風向影響可以傳輸到很遠的地方,整個北美都将受到影響,這些污染物還可以通過大西洋西風帶直接影響到歐洲。”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向《中國科學報》做了進一步解釋,他主要從事地球系統模式研究。

林火碳排放量“超”了

根據現有研究,計算林火碳排放量的方法主要有排放因子法、遙感觀測法、模型模拟法和監測反演法。

王自發介紹,排放因子法需要根據過火的面積、區域植被密度、森林的結構、燃燒比例、以及不同森林組分的含碳量來計算;監測反演法需要根據監測資料計算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然後根據周邊資料的差異反推出到底擴散了多大範圍。

“雖然這些方法各有千秋,但過火面積比重、過火區域植被密度目前尚不能準确掌握,另外森林結構、燃燒比例也是不一樣的。”王自發說,用不同方法進行估算存在一定差異。

為此,中國科學院組織專家進行綜合會商研判,最終選取了沈陽生态所開發的“模型模拟+遙感觀測”估算方法。

驚!兩個月排7億多噸二氧化碳!加拿大創紀錄大火還在燒

加拿大火燒面積的累計圖。劉志華供圖

“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遙感逐日觀測到的火燒面積等資料,計算林火碳排放強度,模拟得出林火累計碳排放量,較好地兼顧了時效性和準确性。”劉志華告訴記者。

“利用上述方法,我們估算出截至7月5日加拿大今年森林火災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7.24億噸,高于國際權威機構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的測算值約7%。”劉志華說。

全球碳計劃2022年釋出的資料顯示,加拿大、德國2021全年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為5.46億噸和6.74億噸,其中,德國居全球第七位。

“長期以來,林火對森林生态系統的影響相對穩定。”劉志華解釋道,因為生态系統火燒後可以在一定時間内恢複,林火帶來的碳排放影響在一段時間内可以被重新吸收。

為什麼今年加拿大林火備受關注?“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森林火情形勢嚴峻,森林火災頻繁發生,加拿大蔓延的林火帶來的碳排放影響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得到恢複。”劉志華表示,林火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碳排放源。

“據有關研究,2021年北美和歐亞大陸高緯度林火向大氣中釋放近17.6億噸二氧化碳。這一數字比2000~2020年同區域林火的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高1.5倍。”劉志華預計,2023年很可能達到新高。此外,高緯度地區林火将加速永久凍土層中碳的集中釋放,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

如何才能預防森林火災

曆史資料顯示,自21世紀以來,随着氣候變暖加劇以及人類活動影響,林火發生規模和頻次呈擴增趨勢。

近年來,極端森林火災事件頻發,包括2019年亞馬遜林火、2019~2020年澳洲林火、2022年西伯利亞林火和今年加拿大林火等。

“林火如何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呢?”面對記者的提問,劉志華說,“主要控制手段是早發現早滅火,一旦火勢蔓延,轉化為樹冠火,是很難控制的。”

劉志華介紹,森林火災通常可分為地表火、樹冠火和地下火三類。其中,地表火燃燒的是林地表面的枯枝落葉以及雜草灌木,屬于低強度火。具有超強破壞力的通常為高強度的樹冠火,可以燒毀森林、燒死大多數或全部動植物及微生物。

“雖然森林火災很難控制,但是可以采取有效手段預防林火發生。”沈陽生态所所長朱教君長期從事森林生态學研究,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如果林内可燃物減少到一定程度,或含水量足夠高,林火很難燒起來。是以,在林火高發地,應積極控制林内可燃物,比如将可能引發林火的可燃物及時移除,用以生産不易分解的生物炭,既可減少火災,又可增加碳彙。”

朱教君認為,樹種不同,抵抗或引發林火的可能性也不同。是以,可以考慮調整森林的樹種組成,形成具有抵抗林火的森林帶,構築天然的“綠色防火道”。

盡管面臨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疊加的嚴峻挑戰,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大陸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仍取得長足發展,火災綜合防控能力顯著提升。國家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張永利以森林火災為例介紹,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火災起數和受害森林面積持續保持在曆史性低位。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形勢下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意見》明确提出“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展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化解重大森林草原火災風險、全力維護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決心。

朱教君建議,針對極端林火預測和防控的世界性難題,應組織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建構大陸森林林火風險識别、預警預測和防控技術體系,并加強林火過程碳排放研究,建立更加科學、全面、自主可控的碳核算體系。

(中國科學報微信公衆号)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