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簡析艾滋病起源“美國說”的緣起和流變HIV被發現之後,有關該病毒來源的陰謀理論便廣為傳播,并且迅速地摻雜上了冷戰的成分。

簡析艾滋病起源“美國說”的緣起和流變

HIV被發現之後,有關該病毒來源的陰謀理論便廣為傳播,并且迅速地摻雜上了冷戰的成分。因為 HIV最初僅在美國同志人群中蔓延,加之裡根時期對艾滋病控制不力,一些美國同志權益積極分子在一九八三年七月聲稱,艾滋病是美國政府蓄意為攻擊像同志這樣被邊緣化的人群而蓄意制造出來的。這樣的陰謀理論,在美、蘇兩國之間,迅速演變成了一場“冷戰”。

關于 AIDS的來源,一條由印度《愛國者報》發表的報道引發的“認知戰”在1983年7月17日引爆。一位“著名美國科學家及人類學家”寫信給該報的一位匿名人士,題目為《艾滋病可能入侵印度:神秘疾病可能是由美國的實驗引起》。

信件中說, HIV是美國德特裡克堡遺傳工程學專家研制出來的,并且說:“這一具有殺傷力的神奇病毒,是五角大樓最新研制出來的一種具有危險性的生化武器。”

該報道還指出,美國曾經派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科學家到非洲及拉美去搜尋歐洲及亞洲尚未發現的病毒,然後在亞特蘭大及德特裡克堡對其進行了研究及改良,最後成功地研制出了 HIV。

信件同時指出,因為目前 HIV病毒在美國的擴散已失去控制,美國正将試驗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别是那些依賴美國的發展中世界,而五角大樓也将會在巴基斯坦進行同樣的試驗,是以 HIV有很大的機會蔓延到印度。

報道的确切背景和程序尚不明朗,但是根據前克格勃特工和原塔斯社通訊員伊利亞·德日克韋洛夫的說法,《愛國者報》實際上是克格勃在1962年成立的一個政治工具。是以,這篇文章也許是克格勃針對美國采取的一項“積極措施”。“積極措施”是一種暗中采取的有利于蘇聯外交政策的行為。

與間諜行為、反間諜行為、正常外交行為、輿論行為等都有很大差別,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改變他國政府、群眾的看法和看法,進而達到某種特定的目标,是一種旨在打擊敵國可信度的“影響行動”。“積極措施”是克格勃工作中的一個優先事項,它的對外情報局的政治情報人員花費了他們25%的工作時間來從事這些工作。

盡管這份報告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 HIV病毒是由美國的一個軍事基地所造成的,但是最初的效果很小,很少有主要的新聞媒介發表這一看法。一部分是因為那時艾滋病才開始流行,它的傳播還隻局限在發達國家,對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來說還不算什麼。

但是,僅僅兩年以後,由于蘇聯傳媒的插手,這種看法就被廣為宣揚。在1985年10月,紮佩瓦洛夫在蘇聯報刊《文學報》上刊登了一份名為《西方的恐慌,或艾滋病事件背後隐藏着什麼》的論文。

該報道援引了《愛國者報》的一篇報道,詳細介紹了美國生産 HIV的情況: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遣人員前往薩伊,奈及利亞,以及拉丁美洲,收集以前亞洲和歐洲都沒有的病毒樣品,以便生産 HIV。

這篇報道說,五角大樓正在海地暗中從事 HIV試驗,而美國則指責他們将人類病毒用于一些被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如吸毒成瘾者,同志以及無家可歸者。從那以後,蘇聯主要媒體、《真理報》等紛紛發表了類似的文章,有關“HIV來源于美國五角大樓的生化試驗”的報導,一度成為蘇聯本土報紙的一個小小的熱點,随後又被其他國家的報紙所廣泛傳播。

美國也在某種程度上對蘇聯的“輿論攻擊”予以反擊。美國拉魯什組織發行的《行政情報評論》雜志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十八日,刊登一則論文指出,蘇聯将 HIV作為進攻性的生化武器,正在西方國家蔓延。盡管蘇聯曾經指責“拉魯什”組織與美國 CIA勾結,利用該報道蓄意诽謗蘇聯,但是沒有确鑿的證據,“拉魯什”組織對此表示了否定。

另外,克格勃在1987年發給保加利亞安全局的一封電文,也是史塔西扮演角色的一個有力證據。電文說:從1985年起,在這一問題上與德國同行以及部分與捷克同行協作,開展了許多“積極措施”行動。

最初的使命是在大衆傳媒上散播 HIV的人為起源理論,以及五角大樓與德特裡克堡軍方的生化實驗室的牽連。這封電文稱贊西格爾的報告“處理了把正面的舉措應用到更加具體的層次上的問題”,并能“引起美國軍隊存在的各國對美國軍事基地的不滿,以及對"非洲版"在非洲各國煽動反美情緒”。

參考文獻:

米·謝·戈爾巴喬夫著,蘇群譯:《改革與新思維》

簡析艾滋病起源“美國說”的緣起和流變HIV被發現之後,有關該病毒來源的陰謀理論便廣為傳播,并且迅速地摻雜上了冷戰的成分。
簡析艾滋病起源“美國說”的緣起和流變HIV被發現之後,有關該病毒來源的陰謀理論便廣為傳播,并且迅速地摻雜上了冷戰的成分。
簡析艾滋病起源“美國說”的緣起和流變HIV被發現之後,有關該病毒來源的陰謀理論便廣為傳播,并且迅速地摻雜上了冷戰的成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