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620分被母親罵一下午要求複讀,女兒的人生難道沒有面子重要?
文 | 米粒媽
最近聯考報志願的盛況看得人眼花缭亂,但有一篇文章引起了米粒媽的注意:
表妹考了620分被舅媽罵一下午。
一開始,米粒媽以為孩子原本能沖清北,結果發揮失常,父母感到難以接受,可看下來,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
原來,一開始表妹聯考結束後估分670,媽媽一聽這可穩了,于是四處和親戚吹噓,自家孩子西交大、西工大随便挑。

可出分之後,足足比預計的少了50分,别說之前那兩所學校随便選了,可能連低一檔的學校也得更加謹慎。
如果說舅媽隻是為表妹的未來着急,米粒媽尚且覺得隻是用錯了方式,可她卻直接告訴女兒,這樣“太丢人”,是以要求女兒複讀,明年争取700分。
說白了,讓女兒明年再給自己争口氣。
米粒媽簡直無法了解,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忍受再一年的煎熬,去賭一把未來。
怕自己打臉丢人,卻要讓孩子承擔後果,女兒的人生難道真沒有面子重要嗎?
被報複的父母,被毀掉的孩子
韓劇《天空之城》就探讨了“孩子與面子”這一話題。
剛剛結束聯考的英才一家成為了所有人眼中的人生赢家,父母優秀,兒子又拿下了首爾醫大的offer,相當于拿到了輝煌人生的入場券,一家人實在令人羨慕。
可沒有人知道,光鮮亮麗的背後,英才到底經受着怎樣的折磨。
從7歲開始,每天從早到晚被父母逼着不停學習,從未有過一天的休息時間,哪怕生病甚至昏倒,也必須要學到淩晨兩點。
一旦考試發揮失常,沒有拿到第一名,就會招緻父母無盡的羞辱和謾罵,被貶低得一文不值。
因為隻有第一名,才能讓父母有吹噓的資本,才能讓父母有被羨慕的光環。
孩子,就這樣成為了他們炫耀的工具。
讓米粒媽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英才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直接拿起一把槍對準了他,惡狠狠地對他說:
讓人失望也要有個分寸,那種蠢貨傻子怎麼會是我的兒子。
英才眼裡既驚恐,又難以置信:就因為考試沒考好,父親竟然恨不得讓我去死。
在英才看來,父母隻愛面子,不愛自己,是以卯着勁學習,決定考上名校後再退學,打碎他們的美夢。
最後,英才與父母斷絕關系離家出走,媽媽在看到兒子的日記後持槍自殺、爸爸隻能離職尋子,美好的家庭瞬間分崩離析。
難道英才不知道進入名校後就會有好的未來嗎?
他知道。
但他甯願犧牲自己的人生,也要和父母對着幹,因為他認為父母根本不愛自己。
可是媽媽自殺,爸爸放棄一切尋找兒子,不正是父母因為愛他才感到愧疚和悔恨的表現嗎?
隻不過,遲到的愛意再也無法捂熱孩子的心。
曾經,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而打擊孩子,最後,不僅丢掉了面子,更失去了孩子。
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米粒媽之前看過一個網友的文章。
他說自己高中時成績很好,可高一的寒假期末考砸了,成績退步了不少。
一開始,他還想着下次好好考,把名次奪回來,可沒想到,過年成為了他的一場劫難。
親戚們聚在一起總是在談論孩子的成績,沒考好的他總是被說教,媽媽的臉色也變得越來越差。
等親戚走後,媽媽就開始指責他:“你看你考成這樣,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我走在路上我都怕别人看見我,我嫌丢人。”
可能是久久難以忘懷和别人家孩子比較後的難堪,媽媽時常借題發揮,罵得他根本擡不起頭。
後來,他也漸漸開始認同媽媽的想法,也覺得自己就是糟糕透頂,學習也提不起勁,成績自然越來越差。
如此一來,他就掉進了一個死循環,成績差——被媽媽指責——成績更差。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說: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種,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
孩子的自尊是根本問題,父母好面子卻隻是表面問題,如果隻看表面,而忽略了根本,即便孩子再想努力,那份抱怨的聲音也會壓得他喘不過氣。
米粒媽覺得,父母在意面子而貶低孩子這件事,其實就是不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人成長過程中都面臨過類似的情感忽視,例如被迫跟别人家孩子比學習、比懂事,結果父母在捧别人的同時将自己貶得一文不值。
米粒媽知道家長對孩子并沒有惡意,甚至想以此激勵孩子,但這種做法卻實實在在地傷了孩子的心。
父母愛比較孩子,其實是把孩子當作了自己的附屬品,是以才會擔心孩子“拿不出手”,更失去了客觀的評價态度,不知不覺中變得苛刻起來。
有網友說,自己小時候愛唱歌,一次在親戚面前自信地高歌一曲,卻被媽媽當衆說了一句:
唱得什麼啊,真難聽。
自那以後她再也不敢開口唱歌,甚至有的時候當衆講話都會緊張發抖。
這是因為,當父母覺得孩子做得不好、丢人,就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對一切都充滿羞恥感。
孩子也會失去向上的動力,根本無法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與挫折。
和孩子站在一起,是給他最大的底氣
米粒媽始終認為,教育孩子這件事,裡子遠比面子重要。
和孩子站在一起,可能會丢了自己的面子,但一定會為孩子撐起一片天。
傅首爾就曾在綜藝節目裡講過她支援孩子的方式。
當家庭聚會長輩逼孩子背首詩的時候,她總是第一時間站出來:
我來背,我背給你聽,我給大家唱個歌都可以。
所有人哈哈大笑,但米粒媽覺得,孩子的心裡一定是暖洋洋的。
傅首爾怕孩子尴尬,也怕孩子傷自尊,替孩子解圍,是主動和孩子站在了同一邊。
附和親戚,将孩子推向“舞台”,就相當于讓孩子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也讓他失去了支援。
要知道,容許孩子展現真實的自己,才是讓孩子能夠準确認知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會自負,更不會自卑,因為他知道,現在的自己就很好。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接受孩子的大學不如你嗎?
一位女孩的母親接受了。
女孩的媽媽畢業于複旦大學醫學院,和張文宏是同級的同學,大學六年拿了四年班級第一。
可是與媽媽相比,女孩的成績就遜色得多。
國小開始,成績就處于中下遊,聯考時連一本的分數線都沒有過。
媽媽同僚的孩子也大多是名校畢業,聚會時難免比較,可是女孩的媽媽從未給她任何壓力,反而視她為驕傲。
在班裡跑步第一名、獨自和朋友旅遊這些小事,都能成為媽媽和别人誇耀的資本。
媽媽也從未拿别人家的孩子激勵她,更沒有覺得女兒讓自己丢臉,因為在媽媽眼中,女兒的優點實在太多太多。
女孩也坦然地說:我知道自己不夠優秀,但我仍然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生活中所有的挑戰,因為這是媽媽的愛賦予我的能力。
米粒媽想,我們教育孩子的終極目的,可能并不是讓他考上名校,進入大廠,過着多麼奢侈的生活。
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能感到快樂,在面對挫折時有勇氣開啟下一程。
優秀的定義或許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所不同,但想要孩子成為優秀的人才,一定要将他視作獨立于父母之外的個體。
孩子的優秀不是父母炫耀的談資,一時的低谷更不是讓父母丢人的理由。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他更多了解和陪伴,讓他知道:父母的愛永遠無條件,父母更是他永遠的港灣。
當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才會越戰越勇,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往無前。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澱家長。專注學習幹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