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界鄉村振興案例展示之百信銀行:數智賦能打造産業金融服務新模式

作者:烹饪界推薦家常菜單

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金融界發起鄉村振興萬裡行系列活動之“2023金融界鄉村振興優秀案例評選”活動,旨在褒揚企業鄉村振興服務典型、提煉和傳播經驗做法、引領中國鄉村振興事業。以下為百信銀行鄉村振興案例展示:

一、案例背景

三農産業尤其是農戶種養殖等領域采購成本高、防疫能力弱、資訊化自動化水準低造成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農業領域資訊化程度低,三農金融領域服務深度和廣度依然不足,農業産業轉型、更新動力不足,已不能滿足新階段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求。

為進一步提高三農産品服務廣度和深度,彙集更多三農客戶,百信銀行貫徹落實國家和監管政策導向,賦能農業産業現代化,探索創新農業産業供應鍊金融服務模式,聯合搭建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三農産業金融服務平台,讓金融科技成果惠及鄉村産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二、主要做法

百信銀行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資料、區塊鍊、物聯網等技術,提供三農智融服務,采用“公司+農戶+金融”模式,連接配接養殖管理服務機構、專業育種機構、飼料生産商、智能養殖裝置生産商等養殖産業鍊的全鍊路企業,為種、養殖戶提供一站式養殖和融資、支付、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通過助力養殖水準和規模化疊代更新,降低養殖産業全鍊路企業成本,提高農戶收益。

(一)平台建設依托“金融+科技”。充分應用百信銀行在賬戶體系、身份識别和智能風控等方面積累的金融科技能力以及百度科技在人工智能、知識圖譜和風險探針等方面積累的科技能力,融合雲計算、區塊鍊、物聯網等技術,搭建養殖産業金融服務開放平台。

(二)平台建設依托“産業+金融”。與正大、新希望、隆平高科、中化集團等龍頭企業多方強強聯合,采用“公司+農戶+金融”模式,連結種植、養殖管理服務機構、專業飼料和動保用品生産商、智能養殖裝置生産商、種子化肥廠商、,結合物聯網、區塊鍊技術嵌入養殖全鍊條生産、交易、加工、物流、銷售等全生産周期,實作農業産業龍頭與養殖戶資料傳遞及共享。

(三)平台建設依托“雲端+金融”。建構全線上數字金融服務能力,實作“融資服務不跑路”,深入剖析養殖産業融資需求,打造線上融資服務專屬移動端APP,提升養殖産業金融服務可得性和便捷性。同時與核心企業結合,在APP端為種植、養殖戶提供一站式物資供應、教育訓練等綜合化種植、養殖服務。

(四)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加大涉農信貸的投放力度,深耕涉農供應鍊上下遊企業。在2023年授信政策中明确,重點支援農業生産和農村生活上的綠色低碳轉型,加大對現代種養業、鄉村制造(含農産品生産、加工、制造、銷售)、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等領域的信貸支援。持續深化百信銀行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援力度,積極“銀行+龍頭企業+經營主體”經營模式。設立“綠色通道”,優化審批流程,實作鄉村振興各項貸款投放傾斜,為重點産業農戶提供切實有效的金融幫扶。

三、取得成效

(一)完成平台多次疊代更新,管道上線效率大幅提升。在研發自動化審批模型和智能化貸後風控系統基礎上,充分發揮系統、資料、模型、政策的先天優勢,優化風控模型部署和疊代方案,風控政策可根據管道、産品及客群差異進行動态、靈活調整,新管道上線時間從原來1個月以上壓縮至1周以内,有效提升平台新客群、新管道拓展和服務能力。

(二)支援生豬産業鍊融資,助力農戶穿越豬周期。

截至2023年5月,依托産業金融服務平台服務能力,累計為生豬養殖産業鍊上下遊小微企業、養殖農戶發放貸款36.61億,其中養殖農戶542戶,支援六穩六保。自2021年10月份以來,受新冠疫情和豬周期雙重打擊,生豬價格持續下滑,平均價格維持在15元/kg以下,持續時間長達1年以上,其中部分月份達到11元/kg,擊穿大多數養殖戶養殖成本,養殖戶普遍虧損嚴重,在此背景下,百信銀行持續落實國家政策和監管導向,持續履行金融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的使命,針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養殖等行業積極采取應延盡延、減費讓利等舉措,主動調研經營困難客戶,給予應延盡延支援政策,截止2023年5月為104戶養戶延期還款,用實際行動助力農戶穿越豬周期,有力支援生豬産業鍊發展和養殖市場供應穩定。

(三)平台服務力争“強芯強鍊”

在提升服務養殖産業深度及廣度基礎上,助力鄉村振興,圍繞種業、化肥等農業“卡脖子”領域,研發專屬産品,支援農業産業“強芯強鍊”。一是縱向拓展存量核心企業上下遊客群,繼續增加支援和信貸投放;二是橫向拓展更多養殖産業客群。除已服務正邦、牧原外,拓展新希望、正大、鐵騎力士、布恩飼料合作服務下遊養殖戶和經銷商;三是将養殖金融服務擴充至化肥、種植等涉農行業,拓展心連心化肥、隆平高科種植産業鍊核心企業及上下遊小微企業及農戶。

截止2023年6月末,累計為生豬産業上下遊養殖戶及供應商發放貸款36.61億,涉及養殖戶542戶;累計為下遊禽類養殖戶發放貸款1.1億,服務養殖戶210戶;累計為化肥下遊經銷商放款4800萬,服務經銷商60戶;累計為種子經銷商放款2600萬,服務員經銷商70戶。

(四)打造數字金融服務新模式拓寬小微服務半徑。

“十四五”規劃明确“增強金融普惠性”,把普惠作為目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大陸金融發展的基本導向之一。百信銀行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和監管要求,持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援力度,推動普惠小微貸款“增量、擴面、讓利”,創新涉農小微企業全線上貸款模式,不斷完善以“百興貸”為主品牌的供貨貸、訂貨貸、養殖貸和銀稅貸四大産品體系。

四、經驗啟示

百信銀行有效克服了種植、養殖等涉農行業資料缺失、線下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管理難的窘境,通過數字化模組化将養殖資料可視化、信用化,打破了“家财萬貫,帶毛的不算”的習俗和魔咒,惠及種植、養殖産業上下遊遊千百個養殖戶、經銷商和種植戶。該模式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做産業金融要深度融入産業,抓住産業痛點,要熟悉包括産業技術、經營模式、上下遊交易習慣、參與方核心訴求、行業周期等,金融産品、方案設計要與産業最佳實踐、核心訴求相結合,才具有商業可持續性,實作多方共赢。二是要堅持數字化驅動,涉農客群屬于“長尾”客群,風險相對較高而可接受的借款成本相對較低,是以必須借助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實作低成本的數字化獲客、數字化金融服務、數字化風控、數字化營運等,實作規模經濟和商業可持續性。三是要堅持平台化發展思路,通過數字化服務平台搭建,吸引多方參與,一方面為種植戶、養殖戶、飼料供應商、種子化肥供應商、動保用品供應商、屠宰場、養殖技術服務商等提供銷售客戶和服務,另一方面平台沉澱的“低成本”資料可作為養殖戶、經銷商等參與方提供資料增信的“原料”,風控模式從原來的銀行調查客戶“自證”,轉變為第三方“他證”,資料更客觀,模型更穩定,更有利于平台為參與方提供“資料驅動”的,包括信貸、種植及養殖技術等在内的其他綜合服務。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