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淩力群 陳文勝 | 多元投入:建構鄉村産業振興長效動力機制

——以湖南省隆回縣向家村為例

淩力群 陳文勝 | 多元投入:建構鄉村産業振興長效動力機制

農業的三産融合是與政府、企業和農民等利益相關者結合在一起的複雜系統,農村地區的産業融合發展不隻是經濟發展的一方面,更是關乎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是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建構起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主力的多元動力機制,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本文以湖南省隆回縣向家村産業振興為例,分析了湖南省隆回縣向家村鄉村産業多元投入的主要成效以及産業發展多元投入動力機制的形成,并對未來向家村持續推進産業振興的現實途徑進行了探索,以期在政府和企業的帶領下,按照提質與提效并重的原則,促進當地農業産業朝着數字化、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充分發揮其在助農興農中的關鍵性作用。

一、開創新局面:産業發展多元投入的主要成效

産業興則百業興,産業強則經濟強,“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工程。向家村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程序中,以農旅融合為主要抓手推進鄉村産業振興,建構起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和社會主力的多元投入機制,形成了農民、政府、社會共同發展的多赢局面。

(一)農民收入管道增加,精神風貌提升

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不論是農村宜居宜業,還是農業高質高效,其實都緊緊圍繞農民這一主體的富裕富足,向家村的發展無疑極大地增進了民生福祉。一是農民收入增加。經過多年鄉村振興的實踐,向家村打造了集旅遊産業、種養産業、現代農業為一體的綜合性産業發展區,并通過整合農業、旅遊業、種養業的生産生态功能,推動各項産業的交叉融合,高品質打造了“農業+旅遊+産業”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下,農民從農産品的生産加工到銷售,再到提供餐飲農家樂,都能獲得可觀的收益。一些不便于外出就業的村民在本村解決了就業問題,實作了村民就近就地就業。據統計,向家村先後發展了23 戶種養專業戶,開發觀光景點和遊樂設施共12個,農旅融合發展為村民提供了多條增收管道,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不足2 000元,到2021年已經提高到了1.8萬元,村集體經濟帶來的收入也增長至了63萬元。二是農民精神風貌提升。向家村的發展不僅使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無形之中也助推了農民精神富裕。旅遊業和專業種養業的發展,要求農民接受更加專業的崗位技能教育訓練和農業知識學習,為實作從“傳統農民”到“新型職業技術農民”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歸與書院、村史館、文化長廊等文化旅遊景點的開發,生動展示了古今名人優良的家風家教故事,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當地村民認識到了曆史文化的價值,在所見所聞所感中弘揚了向好向善的正能量。向家村通過打造系列文化旅遊景點,為村民建立了一個欣欣向榮的精神家園。

(二)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社會經濟穩步發展

政府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導力量,以增進民生福祉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為主要行動追求。向家村的發展貫徹落實了地方政府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發展要求。一是拓展了民生福祉。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了向家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加速發展,目前,向家村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的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6.8km的環村路被改造成了寬6m的油砂大道,此外還建立完成通組公路10.6km、環山觀光步道3km,鋪設排污管道約8km,修建高标準水渠8km。實作了水、電、路“三通”,文教、文娛、文體“三有”,民生福祉達到了新水準。二是發展了社會經濟。向家村不僅以自身發展優勢吸引了衆多本地遊客,成為隆回縣最具人氣的旅遊景點,還通過舉辦各種大型活動,如全國“魏源杯”演講比賽、湖南(夏季)鄉村文化旅遊節、新時代文明實踐和鄉村振興高端論壇、23家海外華文媒體“追夢中華•幸福湖南”調研活動等等,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關聯帶動了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發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拉動了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

(三)要素合理流動,打造城鄉雙赢局面

伴随着收入水準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得居民消費結構逐漸優化更新。向家村結合本地的自然風光和地理環境,将産業振興與生态振興相結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三大産業,打造了集遊樂、觀光、采摘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村落,滿足了廣大城市人民的多元化旅遊需求。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的有機融合,不僅擴大了城市居民在農村的消費,同時也帶動了技術、資金、資訊等資源向農村輸入,切實改善了城鄉要素流動、居民收入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有效推動了“三産”融合和城鄉經濟一體化的程序,打造了城市和農村的雙赢局面。有利于破除城鄉二進制壁壘,實作城市和鄉村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互相融合,推進城鄉融合的高品質發展,拉緊城鄉融合發展的共同紐帶。

二、激活新動力:産業發展的多元投入機制形成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轉變鄉村産業發展動能以推進産業的高品質發展,需要培育新的産業發展動力機制。向家村經過多年鄉村振興實踐,建構起了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為主力的多元投入機制,通過發揮三者的協同作用,全面激活了政策、主體、社會力量等要素,為推進向家村的鄉村振興工作激活了新的動力。

(一)以政府為主導的政策引領推進機制

政府是鄉村振興治理協調的主體,也是農村産業發展的外源動力。從政府角度看,鄉村振興的外在推力展現在完善農村制度政策保障和優化公共服務等方面。是以,政府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需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好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政策創新的工作。隆回縣立足縣情,積極探索鄉村振興工作新模式,着力打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藍圖,為向家村的鄉村振興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健全體制機制,強化頂層設計。隆回縣立足縣情,堅持把産業振興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健全各項體制機制,為推進産業振興提供了外源驅動力量。一是實行“一名鍊長、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産業規劃、一個年度計劃、一套政策措施”的産業鍊長制;二是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實施特色産業發展戰略,以“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為發展的基本導向,并投入3.33億元發展特色産業,大力推進農産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三是創新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一二三四”法,通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作農民增收。隆回縣通過出台多項政策不斷完善頂層設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強化産業振興的資金保障。政府财政在鄉村産業振興過程中發揮着重要幹預和支援作用,為穩定脫貧的成效,隆回縣不斷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為發展産業和拓展民生福祉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援。主要落實到了四個方面:一是安排5.2億元作為支援産業扶貧項目的專項資金;二是從2015年開始,每年從縣本級财政中安排5 000萬元以上的産業發展資金;三是争取到了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項目、“三個百千萬”工程等産業支援資金共1.6億元,用以支援部分龍頭企業做響品牌、做大規模、做長産業鍊條;四是發放3.6億元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由縣财政貼息,鼓勵支援貧困群衆發展生産。隆回縣通過多層次多角度地落實各項财政政策,不斷提升财政政策的治理效能和基礎保障作用,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援。

打造專業人才隊伍,激活農村示範“引擎”。人力資本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隆回縣為打造一支鄉村振興的強大工作隊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出台“魏源人才行動計劃”及四項配套措施,組建隆回縣人才發展服務中心。制定《“智彙潇湘(隆回)·高校共行”校地合作工作方案》,明确9個闆塊22條具體任務清單,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1 000萬元/年,為隆回縣引進專業人才、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保障。二是設立“五大振興”和“七大專項行動”工作專班,明确從縣委書記到幫扶責任人自上而下9個層面的工作職責,配齊鄉村工作班子和幹部班子的振興力量。三是派駐村級鄉村振興工作隊,實作有脫貧人口的村派駐工作隊、第一書記和結對聯系幫扶全覆寫。四是與湖南大學、縣委黨校、歸與書院、華興公司聯合打造特色教育訓練實踐基地,創辦縣級鄉村振興學校,緻力培養鄉村振興專業人才。隆回縣大力實施鄉村振興人才行動計劃,在人才引進、培養和管理上下功夫,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援。

(二)以村民利益共同體為主體的内生動力機制

建構鄉村産業振興的動力機制,農民既是實踐主體,也是内生動力之源。馬克思指出:“人們奮鬥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向家村通過建構以村集體經濟為基礎的村民利益聯合機制,使廣大村民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參與感,充分激活了鄉村産業發展的内生動力。在建設村莊的同時促進了農民的共同富裕。

向家村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糧食産量低,曾經是典型的特困村和集體經濟收入“空殼村”。2021年9月,湖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隆回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整合資源要素,以成立村級建築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高品質發展路徑。在政府的指導和華興公司的幫扶下,向家村于2021年12月成立村級建築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全面盤活資産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增加糧食産量,利用旱地發展蕃薯生産,加工蕃薯幹銷售。通過土地流轉模式,建成了彩虹滑道、農家樂、兒童遊樂場、卡丁車、5D戰車等十餘個旅遊景點,可獲得租賃收入55萬元,建立月亮湖、阿裡山、鳳凰台3個項目,預計可獲得租賃收入25萬元,通過土地入股的模式,建成向家村農業科技産業示範園,實作經濟收入117.8萬元。

通過發展集體經濟,向家村把有限的土地資源充分盤活和利用了起來,實作了集體經濟的大幅增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紅利之後,村民之間的利益聯合體逐漸建構起來,參與村莊治理和建設的積極性逐漸提高,最終實作村民主體力量的最大化。

(三)以社會力量為主力的資源配置機制

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釋出,指出要支援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力量參與,重點支援鄉村産業發展。社會力量參與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向家村鄉村振興的路程同樣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援和幫助。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提出了“精準扶貧”的号召,進而打響了脫貧攻堅戰。2015年10月17日,“萬企幫萬村”行動正式發起,華興公司積極響應号召,将向家村作為對口幫扶對象,以多種方式助力向家村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一是資金幫扶。華興公司已陸續投入1.5億資金,涵蓋設計旅遊開發,扶持種養專業戶等多項鄉村振興工程,為向家村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援。二是人力幫扶。為提高向家村景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華興公司派出專業團隊和人員來協助向家村的各類旅遊項目的經營管理,并幫助進一步擴大集體經濟,為向家村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援。三是就業幫扶。通過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村民到華興公司或者景區就業,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也讓村民能夠實作“家門口”就業。八年來,在華興公司的大力幫扶下,向家村總結出了一套“鄉賢任村官、企業做後盾、村企同攜手、全力保脫貧”的“華興模式”,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村企攜手、共同富裕”的發展之路。

三、鎖定新目标:明确産業振興的現實途徑

随着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目前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向家村要進一步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必須提高産業發展品質,提升脫貧成效的可持續性,進一步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為實作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動力,并結合自身優勢在區域一體化程序中尋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一)提升發展品質,實作産業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推進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是新時期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和實作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在新的曆史階段,實作産業高品質發展,要以打造特色品牌實作差異化發展和利用數字經濟轉變農業生産經營方式作為着力點,激發産業發展的動力活力。

1.深挖特色底蘊,打造“地标”産品

地域品牌是提升市場價值的重要抓手,是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和航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每個地區都有着其不同的地域特色,這些特色使得每個鄉村都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充分挖掘這些地域資源,能夠有效避免鄉村開發建設中千篇一律、粗制濫造等問題。是以,在産業發展過程中,要以區域資源優勢和産業的比較優勢為基礎,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地域資源并進行整合,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打造“地标”産品,塑造特色農業品牌。

2.利用數字經濟,發展現代産業

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在于生産方式的轉化,關鍵在于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來改善農業物質生産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水準。調研發現,向家村農業産業雖然得到比較好的發展,但産業發展依然存在産業鍊條不長、産品銷售難等問題,創新産業發展模式成為推動向家村産業結構變遷的重要契機。數字鄉村的建設是實作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數字經濟與鄉村産業的融合發展,能夠發揮二者的多樣化功能推動鄉村發展,不斷提升産業的投入和産出效率以及發展效益。數字經濟作為鄉村産業振興的重要驅動力量,其影響機理是多重的,主要表現在産業結構的更新效應和一二三産業的融合效應等方面,要充分發揮其在提高生産能力和優化生産經營體系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産業振興。如在農産品的銷售問題上,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産銷模式,在依靠農産品批發市場作用和當地旅遊帶動農産品銷量的同時,推動農村電商、直播電商等現代科技帶動向家村糧食、蔬菜等農産品的銷售和農産品品牌宣傳,促進農業的品牌化發展。并通過技術滲透、産品交叉等建立多産融合機制,打破地域壁壘,實作生産要素的擴散,讓城鄉共享數字化發展紅利。

(二)“外引内培”,彙聚人才力量

鄉村五大振興,哪個振興離不開人,推動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這一主體性因素。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強調:“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鄉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要堅持“外引”和“内培”齊發力,為鄉村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彙聚人才力量。

1.夯實鄉村基礎,吸引在外務勞工員返鄉創業

在長期的城鄉二進制分割局面下,完善的城市功能使得在進城務勞工口對農村的産業發展、鄉村治理、鄉風文明、基礎設施建設等抱有更高的要求。鄉村産業的發展潛力、基礎設施水準和相關政策決定了在外務工農民是否願意回鄉創業或者願意長久地在農村就業。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吸引在外人員返鄉創業最關鍵的在于重視人才需求,充分發揮農業從業人員主體性作用的條件和權力,當地政府也要為村落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技術支援,制定更為靈活的金融信貸政策,使返鄉群體能夠擁有更加自由便捷的創業空間和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援。

2.孵化本土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産業更新日趨加快,新業态和新生産的發展對農業從業者在素養和技能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在人才振興問題上,一方面要盯着外面的世界,吸引高素質人才返鄉,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從腳上的土地挖掘和培育本土農民。要加強對本土農民的現代教育,提升農民的素質與技能,從自身挖潛。教育訓練課程要注重針對性,為農民提供與其需求相适應的技術教育訓練,解決農民在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并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訓練,培養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三)在區域一體化程序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

新發展階段要求要達到更高階段的城鄉融合,關鍵是破除資源要素單向流向城市的城鄉二進制結構,使城市和鄉村資源雙向流動,把城市的輻射力帶入鄉村。這就要求農村在發展過程中找到立足點,并形成新的發展格局。

1.面向市場需求,推動農業産業更新

針對目前居民日益更新的消費需求,農業産業應根據市場供求變化和城鄉區域比較優勢,立足于農村資源禀賦發展特有産業經濟,“走品質興農之路,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推動普通農村産業向精品産業轉型,建立标準化、特色化的的産業基地,并進行品質認證,以滿足城市居民日趨綠色、高端、個性的消費需求,進而吸收資金、市場、技術等城市資源向農村流動,逐漸夯實農村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基礎。

2.培育多元産業,吸引工商資本下鄉

随着城市生産經營成本的不斷提高,産業在城鄉間重新分布是生産力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産業興旺,需要在現有資源基礎上發展一批特色化、優質化産業的同時,培育一些具有吸引力産業項目,如雜糧等農産品深加工産業、農村康養産業。同時要注重經濟方面的合理性,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前提,選擇能夠輻射帶動農村傳統産業發展、拓寬農民受益面、協助農民學習掌握産業經營知識的工商資本下鄉,為後期農村居民長期可持續性的經營創造基礎。逐漸在城鄉區域之間形成優勢互補、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的發展格局,實作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淩力群 陳文勝 | 多元投入:建構鄉村産業振興長效動力機制

(作者淩力群系湖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陳文勝系湖南師範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鄉村發現轉自:《糧食科技與經濟》2023年第3期)

首席專家陳錫文莅臨我院指導并作學術報告

湖南師大鄉研院陳文勝誠邀合作博士後(公管院政治學)

湖南省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湖南師大)被評為優秀基地

陳文勝教授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立項

《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1期目錄

《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2期目錄

淩力群 陳文勝 | 多元投入:建構鄉村産業振興長效動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