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發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摒棄了沉默與闆正,年輕人紛紛用這種暫時的跳脫來發洩和反思,為快節奏的生活摁下暫停鍵,也為自己充電。

不久前,《人物》釋出了關于發瘋時刻的征集,收到了讀者們熱烈的回應。其中,最多人的發瘋,是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特種兵」旅行,很多人選擇了邊塞,在漠河、拉薩、銀川和鄂爾多斯留下了足迹,去新疆的比例最高,在那些來自敦煌、巴音布魯克、獨庫公路、天山下的照片裡,他們總是留下一個自由的背影,轉身走進大好風景。

我們也收到了很多有關太陽和天空的圖檔,在山頂的日出、在海邊的日落,是橘色、金色、粉色的,是明暗交織、但終會迎來再一次黎明的。人們也開始走出國門、回歸世界,讀者@肚腩 就搭上了去往菲律賓長灘島的首次複飛航班,體驗了一把海上降落傘和海底深潛;讀者@Rochelle則走得更遠,她去了肯亞,看到了非洲動物大遷徙。

「發瘋」的另一個選擇,是去看演唱會。諸多讀者不遠萬裡出現在周傑倫、五月天、萬能青年旅店、痛仰、Blackpink乃至新女團NewJeans的演出現場,不知道此時共同在讀這篇推送的你們,是否也曾在大合唱中分享了同一句歌詞呢?文化生活正在恢複,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再次緊密。人們去見偶像,是老友重逢,也是要找回那個曾經充滿期待與激動的自己。

也有人的發瘋在日常之中。比如一口回絕家人的不合理要求,公開怼安排工作不公的上司,拿起掃帚去對線深夜還在喝酒劃拳的男生,在實驗室練習爬行……我們也收到了不止一張或躺或趴在地上的照片——在台階上、沙灘上、草地上,看起來古怪卻又惬意。

在這場對「發瘋」意義的讨論中,「自我」與「勇氣」是最頻繁被提起的兩個詞,也許隻有在做出瘋狂舉動的那個瞬間,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人生的意義不在循規蹈矩。當然,也有人提到了後悔,提到了代價,是在這些生活的波折裡,我們一步步探到了自己。

正如讀者@小水總結,「我們在發瘋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渺小而無力,但我親愛的朋友啊,這就是生活。」

文|李雨凝

編輯|槐楊

「是從未看過的風景」

對于發瘋的方式,很多人選擇走出去,到開闊的天地間去釋放自己。當然,作為廣義「冒險」的一種,也有人選擇開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為每一個微小或巨大的收獲而高興。

@Leyi 19歲 北京

期末結束,盡管還有許多論文的DDL,還是買下了從北京到烏蘭察布的高鐵票,一個人踏上旅程。在黃花溝景區裡,小火車、纜車,各種交通工具通通舍棄,一個人在幾乎無人的棧道上徒步。

一共走了十幾公裡,在躺到草原山坡上時,我感到一切都值得;在晚上八點的草原公路上飛馳,吹着晚風看着越來越美得令人震顫的日落,想讓那條路沒有盡頭。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為露娜祈福的高 27歲 北京

26歲最後一天,開車一路向北,漫無目的,結果開着開着,前方開始出現了大面積的水,草,沙,還有馬和騎馬的人。我就也騎了馬。上馬後,我問養馬大哥第一句話是我在哪兒。「歡迎來河北!」大哥一句話,我才發現自己居然已經出京了。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騎馬。

@貘貘子 28歲 北京

三個月利用周末飛8個城市看春天,三年錯過的就要一下子沖回來。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Lindy 30歲 深圳

和姐妹兩個女生在冰島自駕,扛着時差開車的我,第二天才知道那是懸崖邊。在俄羅斯的北極圈,和同一個姐妹遭遇極夜冰雪暴,發現原來生死隻要一瞬間,獲救後對一切都心懷感恩,同時也在北冰洋喝起了北冰洋。

@小曾 19歲 佛山

考試月,十點多的晚上,突然有人提了一嘴,想要吃宵夜,又有人跟了一嘴,學校的宵夜不好吃,要不出去。于是,七個人,七輛自行車,在基本上沒有人的路上,一邊騎一邊大聲地唠嗑,一邊吹着風一邊發着瘋,罵着學校的考試,說着騎去拉薩的胡話。騎了三四十分鐘後終于看到了第一家店,吃了燒烤,喝了飲料,挑了一條沒有走過的路往回騎。

那晚,發完瘋,總有一種感覺在心中揮之不去。半夜汽笛,村上春樹在一本書中描述的愛情,是以那天晚上,我鼓起勇氣,給我喜歡了很久的女孩子表了白。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會忘記我們有很多自由的地方,總是困在一處發瘋,但當我們真的走出去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芝麻糊 26歲 廣州

辭職後,冬天裡,為了看一眼沙漠裡的星空,一個人從廣州跑去敦煌,在零下十幾度的夜裡,在鳴沙山看星空,四下無人,寒風蕭瑟,世界隻剩寒冷和安靜,還有鳴沙山月牙泉上的星星。隻是未料到景區大門也關閉了,最後我跨過大門爬出了景區。淩晨走在路上,周圍一個人也沒有,腳下雪沙沙地響,孤獨又治愈。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可愛張張 20歲 青島

五月中旬,天氣還沒有很熱,舍友提議去海邊玩,有點猶豫,可是一想,這樣無憂無慮穿上漂亮的裙子化精緻的妝、和朋友說走就走的看海,能有幾次呢?就這樣,即使是倒春寒的天氣,聰明的我們在裙子裡偷偷套了秋褲。其實這件裙子是我最暴露的一件衣服,買的時候連試穿的勇氣也沒有。但我穿上的時候,舍友都誇很漂亮,還給我拍美美的照片,很為女孩子之間的友情而打動。我決定,這整個夏天甚至以後的夏天,穿裙子我都不脫腋毛!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lithium 19歲 北京

學姐即将畢業,畢業典禮前和她還有我喜歡的人第一次去酒吧蹦迪,喝得不省人事。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以為會錯過畢業典禮,結果典禮因為北京大雨推遲到下午,開心地在操場躺着睡了一覺。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グロッシュラー 23歲 廣州

2023年1月30日晚,對于天文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時間——C/2022 E3彗星時隔五萬年再次回歸地球。我和小夥伴一拍即合,在這個大冬天的夜晚——夜爬白雲山。「壯舉」的前期進行得很順利,但随着時間越來越晚,山林的真實威力慢慢顯露出來——冷啊!最後爬到半山腰時實在冷得受不了了,打道回府。

要說收獲,那是幾乎沒有的。考慮到E3彗星亮度隻有5等,一開始就沒想着能肉眼捕捉成功,而漫天冬季星星,我隻認出了最經典的獵戶座,連冬季大三角都沒找到。整個事件隻能說是浪漫主義者企圖從日複一日、兩點一線的枯燥生活中,尋找一些微光的實踐吧。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Nicole 29歲 涼山

和先生放棄了大城市9年的辛苦創業基礎,帶着老人和貓狗,回了農村開始生活。緣由是壓力太大,生活内卷,以及我們一緻認同要換個生活方式。回來以後心境有了很大的不同,沒有了上班下班,生活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種花,種菜,陪毛孩子玩,改造老院子,每一件事都新奇而充滿幹勁。我們每天幹活的時間更多了,但是每當晚上坐在院子裡數星星的時候,就覺得很放松,很值得。既然選擇了田園和土地,就要努力讓這個選擇顯得正确。

@晚風 32歲 東莞

6月的某個工作日,我上午請了半天假出去辦事。辦完事九點多,發現有了偷來的半日閑。到家大概有5公裡,不如走回去吧,這一刻不用擔心工作、家庭,終于能完全抽離出來,我是我自己。擡頭看看,樹葉被陽光曬得發亮,湛藍的天空飄着幾團雲朵,真羨慕雲朵,希望自己下輩子做一滴水,可以随河流入海,可以随雲朵飄浮。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想見誰,就立刻去見」

還有些人,選擇不顧一切地見面——可以是偶像,也是對自己來說珍貴的人。現場感,永遠無可代替。

@加班一個月去看周傑倫 24歲 湛江

幾個月前搶到了周傑倫海口的演唱會門票,演唱會時間卡在年中檢查期間,我連續加班了一個月,後面幾天連中午也都在加班,終于有一天半假期自駕遊去海口,回來後又接着加班,但我覺得自己很棒,同時也很可笑。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Yellow 29歲 上海

突然喜歡上某K-pop女團,瘋狂看她們的綜藝和視訊。這輩子沒想過去南韓,但是高價買了她們第一次粉絲見面會的門票,和一群比我小很多很多的粉絲一起看她們的現場。可能因為日子感覺不上不下沒有什麼奔頭,需要找一個出口吧。細節就是,自己一直睜大眼睛看她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好多人錄像,我都沒舍得,想用自己的眼睛記錄這些時刻。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Catherine 26歲 北京

去年五月份,我在紐約讀完了研究所學生,但因為各種原因,要再多呆三個月才能離開。盛大的畢業季後是曲終人散,最好的朋友回國後,一連有好幾天,我都窩在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不出門,連窗簾都不拉開。

但就是某一天早上,我突然意識到我此刻正生活在世界上每天發生最多精彩事兒的城市之一,為什麼還要把自己困在房間裡呢?于是,三個月内,我陸續看了七八場演唱會,最遠的,是從紐約飛到洛杉矶,跟陌生的中國粉絲一起拼房;最早的,是淩晨五點去中央公園,看免費的電視台戶外錄制;最便宜的,是花20多刀就買到的Coldplay費城站山頂票,但演出結束後得在朋友家打地鋪;最語言不通的,是在林肯中心看原版法語音樂劇《大教堂時代》,全程沒有字幕,隻能邊看邊猜情節。

其中最貴的,是我花一千刀看了個南韓男團的美國巡演。我從沒在任何一次性開銷上花過這麼多錢,尤其換算了貨币機關後,我茶飯不思想了整整一周。我的理智無數次阻止了我點選螢幕上确認鍵的手,但我的情感叫嚣着,去吧,去吧。就這一次,我想着——以後再也不會了。

那天,我認真準備了應援,站在麥迪遜花園外等着進場。那是我第一次真情實感看K-POP演出,但确實也應該是最後一次——現場太吵太擠了,台上幾位哥也像要唱斷氣了一樣,遠不如45歲的克裡斯·馬汀。

一年後回望,當初困擾我的事,大多也都被自己好好解決了,而關于這幾個月的記憶,開始模糊,但對于當天下午滿心雀躍等着排隊進場的自己卻記憶猶新。于我而言,那也是一次發瘋,其實,哪是他們幫我度過了些個難熬的夜晚,明明是我自己。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早點睡覺好不好 18歲 溫州

某個晚上,對他的思念突然如潮水翻湧無法抑制,但那天他返校了,我決定溜出家門,到他去過的城市書房坐坐。我坐在他坐過的位置,看到了他曾拍下的刻在桌面上「發瘋」的文字,又重新踱過我和他曾并肩散步的小路,結束那段孤獨的散步時,我仰起頭,用約45º的角度向左望,和「他」說了聲再見。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像神經病,但我真的也願意做一個神經病。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可可 24歲 海口

我的「發瘋」時刻也被我命名為2022年的高光時刻。當時我剛結束異國戀不久,也正在做着不太喜歡的工作,在網上認識了Crush,莫名合拍,聊了三天就Fall in love,他在南京,我卻在海南。某天上班路上,我在跟他碎碎念早高峰,他突然來一句:「這個班你非上不可嗎?」

我說,也可以不上。

「好的,晚上六點接我。」

我以為他在開玩笑,沒想到,他突然甩來一張機票截圖。就這樣,我短暫逃離生活裡密密匝匝的煩惱,玩鬧了三天。離開時,我依依不舍,轉眼又到七月底,思念得緊,我買了機票,連夜收拾行李,早早到了機場。上司微信發來消息「這個假我批不了」,我在登機口看着飛機心想,大不了離職嘛!

這一切也許是個戀愛腦的自述,但我知道,我的發瘋來源于積累已久的「不滿」。早在大三時,我便做好出國讀研的計劃,但2020年疫情爆發,家人說什麼都不同意了。大四,我考研失敗,春招時父母就勸我考公務員,但反複權衡,實在不想浪費五年青春在鄉鎮熬「服務期」,我又選擇了二戰考研,失敗後,家人托關系把我塞到一個看似體面、實則内耗精神的崗位上。就是這樣,我的一切仿佛從疫情那年開始失控脫軌。那架飛往南京的飛機是我逃離的希望。我踏上飛機的那一刻,人生的掌控權好像慢慢回到我手裡了,很妙。

@渺渺 32歲 德州

我結婚時,小甯把祝福放在了送我的婚紗裡。我們認識了十年,期間相依相伴,并肩前行。在這個她即将四十歲的夏天,我們放下家庭和工作,驅車兩小時,去看了張信哲的演唱會。演唱會上,我看着輕輕哼唱的她,對她說:小甯,四十歲要愛自己,更自由!

那兩個小時,我們不用是妻子和媽媽,隻是自己。偶爾抽離生活,才能更好融入生活。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26 27歲 廣州

回國當晚,淩晨2點抵達青島,在從機場回家前,我見到了聊了一周的網友。我們在車上一直聊天,聊到天亮,他送我回家。第二天傍晚,我們第二次見面,一起去了威海,在那片藍色海洋前,瘋狂地認為我們會一直在一起。一個月後,我們斷崖式失聯。

但我獲得了一個仲夏夜之夢。如果一切重來,在回國的那個夜晚,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去見他。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原來挑戰權威,是這個滋味」

在高壓中生活,有人選擇站起來,說出來,大聲捍衛自己的權利。

@陶斯詠 29歲 蘭州

宿舍男女混住,樓下經常有男生半夜喝酒劃拳。往常,室友總勸我忍住,但如今她們都去實習了,我也實在沒必要忍,便拎着掃帚沖到樓下,瘋狂砸門。對方剛開門縫,我就一腳踹開,瘋狂輸出,門邊有一位男生一直跟我道歉,我沖他們大喊「你們不讓我睡,我讓你們一整層都睡不着!」

有時候不要畏懼不要害怕别人的眼光,我們不惹事但也不能怕事,否則隻會讓人一味欺壓。

@Cyberfeila 23歲 成都

今年春節的時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飯,父親說:「小時候你的那些所謂的好朋友們,都找到工作了,你看人家現在還和你一起玩嗎?還有以後再也不準去伯伯家了,去了腿都給你打斷!一天吃飽了,沒地方去耍了!」

這一次,我沒有當他的乖乖女兒,點頭說好,我摔碗以及摔門而出。那是我第一次當着他的面「出逃」,不對,更精确地說,那是我第一次試圖自衛和反抗。出了門之後,我攥着拳頭,邊走邊抹淚,一邊覺得恐懼,一邊覺得好刺激,原來挑戰「父權」是這個滋味。

後面,姐姐跟我說,我走之後,父親像發瘋一樣,站在門外面大吼我的名字。

@何吟 41歲 上海

如果要說一個發瘋的标志性的事件的話,30歲那年離婚吧。我從小一直是個乖乖女,三十歲的時候我已經跟前夫談判了快一年了,打算在結婚紀念日這天去民政局離婚。騙父母說公司有事要辦需要戶口簿,我媽給我的時候突然預感:「你們不是要去離婚吧?」瞞不住了,就幹脆承認。我媽是個很強勢的人,我爸又非常要面子,但是那天我特别冷靜且有勇氣,「今天你就是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威脅我,我也要把這個婚離了!」那是2012的事了,到今天我已經當單親媽媽快11個年頭了。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做一件事心裡隻考慮自己、完全不考慮任何人的,重視且在乎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一種罪惡,不必愧疚。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過得越來越自在,越來越愛護自己,對自己好,懂得我先要滿足我自己,我才有餘力去滿足别人。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妤霖 22歲 深圳

剛步入職場,工作壓力太大了,失眠了一整夜,然後在淩晨五點半的時候爬起來投履歷。我把之前很想去的另一家機構的所有合适的崗位都投了一遍,又在電腦前坐到了淩晨六點鐘。可能這種發瘋很安靜吧,當時也覺得内心很平靜。投完履歷,我編好請假的理由,又睡到了十一點,下午繼續去上班了。

發瘋或許不意味着歇斯底裡的宣洩,而是給心靈一個更廣闊的活動空間,雖然很遺憾上一次并沒有最終沖破,但現在的我,也不太會覺得會被這份工作鎖死。

@Ziggie 25歲 上海

之前在海關實習,有一個老頭(小上司)把他的杯子遞給我讓我給他倒水。然而,我是個資料分析師不屬于行政崗位,而且實習沒錢。是以我舉起我的杯子碰了他的然後說:「幹杯!」

@妙妙哇 26歲 濟南

難得5:05走出辦公室,隔壁團隊竟然給我打電話問我今天要不要加班,要幫改PPT,還問我家在哪裡,甚至提出要給我送電腦!誰懂啊家人們,一口拒絕挂斷電話,發瘋到直接朋友圈挂人,沒有屏蔽任何人,自己評論回複:不會做PPT當什麼進階專員?

這次之後,我發現職場拒絕也很簡單,沒想象的那麼張不開嘴,之後再遇到困難都覺得我都可以做出這樣的事情,還有什麼能難住我!

@泰德 28歲 北京

累死累活幹了一天迎來送往點頭哈腰的會務工作,上司拉着開會布置下一場會議安排,說了兩個小時也沒提到會務方面需要做什麼,終于,忍無可忍當衆怼了上司,絲毫不提我們的工作,那還有啥一起開會的意義?然後摔門而出……

發瘋一時爽,回頭是一地雞毛,成年人的世界沒有那麼多随心所欲,平複好心情還得陪着笑臉和上司解釋,最近确實工作壓力大,您多包涵。我的經驗就是除非你真的不想幹了,有十足的退路,否則練就忍耐的本領應該是每一個職場人的必修課吧。

@小卓西 31歲 北京

受不了工作的一個夜晚,我跑去講脫口秀,六點準時下班,頭也不回,一腳踏上我奔赴開放麥的旅程。這次發瘋經曆點亮了我平平無奇的一天。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三毛 26歲 嘉興

在經曆了長達2年的精神壓力以及與直接上級溝通無果之後,某天早上我突然發了瘋,一個人在公司的後勤通道來回走動,不停地哭,當我擦了眼淚站起來準備收拾心情回去繼續工作,發現無能為力,于是,我邊哭邊點了辭職申請。

今天是辭職第6天,正式官宣日。這中間我也後悔和糾結過,是不是太沖動了,但是上帝通過一隻蒼蠅告訴我,垃圾就應該與蒼蠅為伴,那些曾經被投放在我身上的垃圾,該扔掉了。現在的我,就是說,感謝上帝,感謝蒼蠅。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神奇小海螺 26歲 北京

報了個發瘋的選題,但我還沒等操作就罷工不幹了。目前人在海邊喂海鷗吃薯條,精神狀态很穩定,海鷗很好吃,薯條都高興壞了。

@大胖 30歲 北京

連續六個周末,跑了4個全程馬拉松,1個50公裡越野,并且打算在7月8号的這個周末趕赴崇禮參加一場168公裡的越野賽,實作最長距離的突破,并且在終點完成求婚。

我隻是一名銀行的普通理财經理,本來可以每天吹空調、聊市場,但是這三年以來糟糕的市場和無窮無盡的内卷已經徹底消磨了我的意志。當無法在生活中實作自我價值的時候,就隻能尋找其他情緒出口。收拾好行李踏上返程的高鐵,雖然明知道第二天還要迎接狗屎的生活,但是轉念一想,我能連着跑5個馬拉松啊,還有誰能比我牛?

「精神失常了呗,還能怎麼了」

還有一些人,是真正意義上的「發瘋」,就這麼在大街上做出看似怪異的舉動。但我們總是需要更多一些勇氣——當僞裝卸下,人人都可能是「瘋子」。

@廣坤 25歲 杭州

在墨爾本上學的時候,墨爾本就有這麼個老爺爺叫Nathan,他每天抱着胡蘿蔔出街。有次我遇見他了,和他聊天,我也問他為啥玩這麼一出,他解釋說無目的性,就是為了給大家帶來快樂。

畢業回國後,我覺得現在大家壓力都蠻大的,是以一有時間就也會抱着胡蘿蔔遊蕩在杭州的街頭。我第一次抱胡蘿蔔出街是今年跨年的時候,在in77,發現大家都是離老遠看,覺得好奇,卻沒人來和我打招呼,合影或者借胡蘿蔔拍照。但小朋友他們是特别好奇,會特别高興地說:「哇,大胡蘿貝!!」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杯子 17歲 北京

上體育課玩一個叫「人類進化史」的遊戲,第一步是在操場上爬着與其他同學石頭剪刀布,赢了即可蹲着,再赢就可以單腳站,最後是完全直立,當然輸了也會退化,直至爬着。玩完這個遊戲之後,我和幾個同學都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爬着走的狀态,我們三個約定好,滿操場放飛自我爬着走,還悄悄爬到朋友身後吓唬他們哈哈哈哈(也有不少學長被我們吓到)。但是真的很開心!建議大家也找個寬闊的地方試試,解放人性,爽得很!

@瘋狂的小宇,23歲,天津

這張照片是今年5月份我在廈門的時候拍的,在黃厝海灘,看到無邊無際的海和細軟的沙子真的很想流淚,那一刻就是想和它們進行親密接觸,索性就趴在沙灘上。而且這張照片是我随機找的路人給我拍的(這對一個i人來說還不夠瘋狂嘛!)當時拍照的姐姐問我就這樣拍嗎?我說對,就這樣拍。拍出來我真的很喜歡。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思思 28歲 深圳

和朋友一起去拍照,想嘗試有欄杆就挂、有台階就趴的方式,沒想到拍出來的照片真不錯。人生過不去的坎,就挂上面吧,也沒啥大不了的。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山藥 21歲 沈陽

發瘋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和好朋友的默契。夜深人靜、走在路上、四下無人時,我倆目光一對,就知道這是發瘋的好時機。我和她最愛玩的就是「成人版過家家」,我們模仿狗血電視劇裡的情節開始演情景劇,比如我裝作一個抓小三的貴婦,冷眼問:「喲,這才回來,又跟那個女人一起去鬼混啦?」她會裝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跟着演:「都說了我們隻是普通朋友,你不要想那麼多好不好?」我:「普通朋友?是啊,結婚以來(我和我朋友都是女孩啦!)我在家做這做那你哪裡有給我一份感謝?那個狐狸精就那麼好嗎?」……獲得了什麼?獲得了快樂啊!

@山楂點心 22歲 佛山

畢業典禮結束之後很累,晚上八點多還沒吃飯,突然想起今天是星期四,打車去學校附近的肯德基,打烊了,樓上有個茶餐廳,打烊了。看到一個童玩區,這裡有秋千、跷跷闆、蹦床還有滑滑梯,很有趣的是這裡的秋千在蕩起來的時候會有音樂,在玩這些遊樂設施的時候覺得像回到了小時候「瘋玩」的時刻,也許是我的「瘋狂星期四」吧。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卷二 24歲 嘉興

前天突然想辦婚禮!今天就舉辦了一場六個新娘一起的活動!我們和水,宇宙,未來的自己,過去的自己,月亮結婚。甚至是牧師的左耳環與右耳環也一起結婚了!全場大概有二三十個參與,但是我們策劃基本隻有十分鐘。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妹妹和未來的自己結婚的過程中很真誠地哭了。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懶青蛙 26歲 廣州

我從小就是個很守規則的人,包括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每次過馬路時,不管有車沒車,都會認真地看着訓示燈。長大以後呢,我仍舊是一個很守規則的人,面對非正常的工作時間,我也從來不敢提出異議。在一次勤勤懇懇的加班結束後,已經差不多十二點了,我和我的同僚,也是我喜歡的人,一起走出了大樓。我們吹着夜風,在昏黃的路燈下,決定騎會兒車。在一個紅綠燈的路口,我們停下了,我看着那警示一般的紅燈,心裡突然湧起一種沖動,一種想要突破規則的沖動。我對喜歡的人說,今天,我們路過的每一個紅綠燈,都闖過去好不好?她說,好。

于是那一晚,我們在路上瘋狂騎車,無視每一個紅綠燈,騎了很久很久,她在前面,我在後面,每闖過一個紅綠燈,她就回頭看我一眼,我們相視一笑,仿佛兩個做了壞事但心裡很爽的小孩子,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彭快樂 23歲 長沙

裸辭後,我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一天出門拿快遞,突然下起了大雨,本來想躲雨的,内心的聲音說,去淋一場大雨吧!然後就大膽地在雨裡慢慢走到快遞站,然後又大搖大擺地回到家,路途中像兒時那樣去踩雨坑,看飛濺的雨花就好開心!就讓這大雨落下。

路過的大叔說,成落湯雞了喔,我哈哈笑起來。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麥兜 32歲 南通

突然就決定了買房。是什麼促使?大概是隔壁室友轟隆的關門聲,也許是其他人不管的公共區域衛生,抑或是租處悶熱的夏天,或是房東提及的有可能會賣房。留下印象深刻的細節是,住進自己的房子,有了一丢丢歸屬感,晚上睡得超舒服,不關房門,随意進出,悠然自在。但買房後背負了房貸壓力,不像以前說走就走,想玩就玩了,考慮的東西多了……

@臨安 36歲 北京

看到這個征集,我心裡冒出的念頭是:我咋可能發瘋?

我今年36歲,有穩定工作,女兒5歲多,在健康成長。婚姻雖有争吵,但每次也能解決問題,關系也能順利進行。作為一個典型的中年人,我經常告誡自己,心态要平和,情緒少波動。

而發瘋是什麼?發瘋是内心訴求的集中釋放,是無法消解之物的傾瀉,是地震和火山,是情緒的暴風雨。

但我仔細想了想,我會發瘋嗎?似乎,還是會的。

有段時間工作壓力大,一度情緒崩潰。那時,我經常騎車去公司一公裡外的公園。那是北京的早春,公園裡有一片水塘,下班後,我在水塘邊支一把凳子,每天從黃昏坐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不看手機。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沉默的發瘋。我看池塘裡的枯枝敗葉,看剛剛伸出水面的野慈姑,看塘裡竄來竄去的紅鯉魚。槐樹還是光秃秃的,一片凄涼光景,但冬青衛矛總是綠的。我總覺得這些景象都在發出聲音,這個聲音能讓我安心。

還有一段時間,我下班很晚,内心和身體都很疲累。回家的路上有一段沒有燈,其中一段還是下坡急彎,每次騎到那兒,我都很不安。後來,我買了個一萬流明的手電筒,亮度相當于5個汽車遠光燈,再黑的空間,它都能照得像是烈日當頭。從擦肩而過的行人臉上,我看到了一種看瘋子的表情。

最壓抑的時候,我報了個格鬥教育訓練班。我告訴教練:「我不要打沙袋,我要打人。」對于解壓運動而言,我認為格鬥裡的拳擊和柔術正好展現了發瘋的兩種模式:一種是毆打,另一種是糾纏。隻不過,我沒有想過教練會親自戴上拳套來打我。一頓打後,我的胃潰瘍都快複發了。柔術也是,教練教我十字固,如果固得再久一點,我可能就沒法寫這篇征集了。不過它倒真的平複了我的内心。原因無他,活着真好。

這便是中年人的發瘋了。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平淡?很遺憾,我沒法盡情地發瘋,還需要考慮時間、地點、場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所有人都聽過,就如同用發瘋疏解情緒一樣,最快的辦法不是撈人,而是砸缸。

我們隻能期望,這個缸别太貴,正如我所想的,發瘋的時候,還不得不考慮代價。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還有一些讀者,向我們表達了對「發瘋」這個行為本身意義的思考。

@石七 26歲 成都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很會「發瘋」的人,但當細數時又覺得,我好像沒有真正發過瘋。我甚至反問自己,什麼才叫「發瘋」?打開手機相冊,發現一切都是那麼正常、循規蹈矩。就連端午出去旅遊的遊客照都是那麼正常。可能值得分享的一張圖檔是人生第一次買刮刮樂以為中了20塊,結果老闆說沒刮幹淨……我想我應該發一次瘋,在正常的生活裡呐喊一次,那應該是一次酣暢淋漓的體驗,但實際上,我還不明白如何發瘋。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Rachel 21歲 成都

之前一直聽說國内青年人發瘋,無法真正感同身受。回國後前兩周,生活中各種——人與人間的交流模式、社群配套設施的分布、網際網路的語言等等,讓我慢慢了解了發瘋的社會環境。感覺是結構逼迫空間。尤其對于年輕人,在結構過于嚴密且選擇單一的社會裡,那麼多的力氣竄不上去,就得竄到某處去。所謂發瘋,在我看來是進行一些非主流習慣性認可的行為,讓那股氣兒發出來。或許有助于避免内耗,但的确不是終極解決方案。更像是一個過渡期,希望這些飄散八方的「仙氣兒」能為新的社會空間秩序開拓疆土。

@噼裡啪啦醬 30歲 遵義

發瘋挺好,這人世間我們都隻來一趟,怎麼活怎麼過都是可以的。

年輕人,哪有不發瘋的

好吧,讓我們敬生活,幹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