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出稀有金屬限令後,終于輪到美國表示堅決反對,日韓代表團卻集體訪華,并作出重要承諾。日韓對中國作出了哪些承諾?美國會有進一步動作嗎?中國這步棋又将怎麼走下去?
日前,中國宣布對稀有金屬镓和鍺實施出口管制,引起了西方的強烈反應。
镓和鍺雖然用量很小,但卻是光伏面闆、5G裝置等生産中十分關鍵的原材料,美國如今發動盟友聯合推出晶片限令,限制中國進口先進制程的半導體産品,作為精準回擊,中國就直接從源頭上限制半導體生産。
對此,中方的回應也很有意思。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在談到該問題時表示,中國政府依法對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不針對任何特定的國家。同時毛甯還強調,中方此舉是“是國際的通行做法”。
在中國推出這項禁令之前,美國聯合盟友國不斷地推出半導體出口限制措施,為的也是要圍堵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中方外交部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美國的限令是“合法”的,那麼中國此舉就是“國際通行做法”。
但是現在,中美的身份卻出現了互換,7月5日,美國商務部發言人表示,美國堅決反對中國對生産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産品所需的金屬镓和鍺實施出口管制,華盛頓将與合作夥伴和盟友協商解決這一問題。
那麼,美國會如何解決镓和鍺的供應問題呢?
雖然美國自己也有大量的镓、鍺礦産資源,甚至美國的鍺資源儲備還在中國之上,但是想要替代中國的供應鍊地位,卻也是困難重重。
首先,镓、鍺的開采難度本身很大,在自然界一般隻能作為鋅礦、煤礦等礦物的伴生元素出現,是以在開采過程中需要通過複雜的工業化學手段進行分離,這需要上下遊一整套配套産業鍊的支援,根據歐盟的估算,想要建成低成本的镓、鍺生産線,至少需要10年時間,對于現在的美國來說,是等不起的。
其次,镓、鍺的開采、精煉、加工,都屬于重污染産業,,中國為此也是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時間,才應對了污染問題。如果美國要一夜間開啟配套産業鍊的工廠,不僅需要在短時間内拿出減輕污染的技術,另一方面拜登政府又主推保護氣候變化政策,如果現在要建設污染超标的稀有金屬加工工廠,必然會遭到國内的強烈反對,也會難以和他的選民交代。
是以,即便是美國早就擔心稀有金屬的供應鍊問題,但是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拿不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如今,美國剛剛宣稱要和盟友協商解決镓、鍺的供應問題,這邊美國的“盟友”們卻已經搶先找上了中國。
7月4日,南韓外交部次官補(外交部副部長助理)崔泳杉率團通路中國,并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舉行會面。
會面中,孫衛東副部長有話直說,要求南韓尊重中國在台灣等核心利益上的立場。
對此,崔永杉當場作出承諾,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内政,韓方自韓中建交起始終尊重一個中國原則,未來也将繼續堅持這一立場。
在此之前,南韓總統尹錫悅曾在台灣問題上發表了不當言論,導緻中韓在外交層面的交鋒非常激烈,但是崔永杉的到來,無疑為中韓關系的滑坡踩下了緊急刹車。
事實上,南韓自身也清楚,南韓的經濟發展與中國高度相關,尤其是在半導體産業上,南韓三星、SK海力士的主力出口市場就是中國。
然而近些年,三星和SK海力士的日子都不好過,2022年,SK海力士的淨利潤暴跌75%,三星在今年第一季度預計虧損更是高達4萬億韓元。
是以在去年美國剛剛推出“晶片法案”後,南韓這兩家半導體企業紛紛向美國政府訴苦,主要表達的意思就是,自己都快吃不上飯了,要是限制對華出口,那就真的要破産了。于是美國也罕見“心軟”,給了兩家韓企一年的“豁免期”。
不過三星和SK海力士顯然并不打算對華“斷供”,眼見着“豁免期”要到了,又找上美國政府,提出想要獲得“無限期豁免”。
顯然,南韓是真的不想追随美國的晶片戰略,如今中國剛剛推出稀有金屬限令,南韓就找上門來,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此外,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日本衆議院前議長河野洋平也率團來到中國,并在兩天内連續得到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國銀行行長劉金,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的接見。
河野洋平承諾,日本企業界普遍不認同将經濟問題政治化,反對“脫鈎斷鍊”,他将與日本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一起,繼續緻力于推動日中經貿往來、增進日中友好,支援中國發展。
此前,在青島舉辦的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開幕式上,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也在緻辭表态,強調中日韓三國對確定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負有共同責任,希望進一步推動和促進三國合作。
雖然日韓在防務領域上離不開美國支援,也是以與中國發生了一些摩擦,但是在經濟領域,中日韓有着悠久的合作曆史,三國發展高度關聯,日韓在經濟問題上,是做不到全然犧牲自身利益,百分百迎合美國戰略的。
在中美科技戰的棋盤上,中國走了精妙的一步,這一步不僅是對于美國晶片圍堵戰略做了回應,也順勢讓日韓表明了“真心”。當然,長期來看,西方國家也可能會借用此次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于中國原材料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