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作者:靈台釋出

中國曾經最長的“南北大動脈”,迎來世紀複蘇。

01

時隔千年,中國又在修運河。

前不久,新中國首條通江達海運河工程——廣西平陸運河正式動工。

這條投資700多億元的人工運河一旦建成,廣西将新增一個出海通道,将一改如今南甯隻能繞行廣州出海的尴尬。

就在建立運河的同時,中國第一大運河——京杭運河,正在全面複活。

日前,2023年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補水任務,繼2022年實作百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基礎上再進一步。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圍繞着京杭運河,一衆城市開啟了航運狂飙之路。

日前,杭州重點打造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完成主體建設,開通在即。

作為浙江省“大通道”建設十大标志性項目之一,京杭運河二通道的建成,将助力杭州打造成為集水陸空為一體的交通樞紐城市。

同期,京杭運河蘇南段航道擴容改造工程正式動工。根據規劃,到2025年,683公裡長的京杭運河江蘇段,将實作兩千噸級船舶全線暢行。

在此之前,京杭運河山東段濟甯以南實作二級航道通航,2000噸船舶有望通過運河直抵長江,山東内陸腹地得以“通江達海”。

大陸内河航道分為七級,最高為一級,可航行3000噸及以上船舶,目前隻有長江、珠江幹線達到這一水準。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京杭運河大部分航段,若能達到二級航道水準,在國内當屬首屈一指。

這意味着,在不遠的将來,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段,重新變身“黃金航道”,有望成為僅次于長江、珠江幹線之後的第三大内河“黃金航道”。

而在不久前,京滬第二高鐵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未來在京津冀、長三角、山東之間将形成無數南北通道。

運河與高鐵疊加,京杭大運河沿線的6個省份、21地市,有望重回曆史高光時刻。

國民經略,贊4

02

京杭大運河,何以重新開機?

這一切,正是建立在京杭運河再次全線貫通的基礎之上。

2022年4月,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集中補水,連接配接5大水系、全長1794公裡的京杭大運河,實作百年來首次全線貫通。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京杭運河補水路線

自晚清漕運沒落以降,在鐵路、公路、航空激烈競争之下,京杭大運河日趨邊緣化,尤其黃河以北段長期斷流,不複曆史榮光。

大城市,由于區位優勢更加綜合,受運河變遷影響相對較小,如杭州、蘇州、天津和北京通州,發展依舊蓬勃向上。

然而,因運河貿易而名噪一時的中小城市,如揚州、鎮江、淮安、濟甯、滄州等,多數不再如過去那麼亮眼,與靠着外貿崛起的沿海城市,差距越拉越大。

運河城市的興衰,生動反映技術進步、區位變遷帶來的巨大影響。

如今,京杭大運河再次貫通,雖然不再是大國唯一的交通生命線,但對于南北物流,尤其是對于沿線城市,将會帶來巨大利好。

03

京杭運河,作為第三大黃金航道,主要展現在黃河以南段。

全國内河十強港口,7個位于江蘇,這與長江的存在不無關系,但背後也不乏大運河的助力。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如今,随着京杭運河再次全線貫通,一衆建立在運河之上的港口,發展蒸蒸日上。

京杭運河江蘇段是最大赢家。目前,京杭運河江蘇段貨運量超過5億噸,占全線的70%以上。

作為京杭大運河最大的樞紐城市之一,揚州,正在借助内河航運再次騰飛。

資料顯示,2022年,揚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06億噸,成為全國17個億噸内河港口之一。

與之對比,京杭運河山東段雖然不短,全長510公裡,但航運量占比不到1/5。

究其原因,地上懸河是最大阻礙。黃河河床比運河更高,如何穿越黃河就成了一大問題,加上黃河以北地區水資源不夠發達,如何通航就成了難題。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圖檔來源:每經

是以,京杭運河作為“黃金航道”的身份,更多展現在黃河以南段,黃河以北的山東北部、河北等地發展相對緩慢。

在山東,黃河以南的濟甯,是其中的佼佼者。

濟甯,GDP總量位居山東省第6位,但港口吞吐量位居山東各大内河港口之首,且成功超越濰坊、威海、濱州等幾個沿海城市大港,總體位居山東第5位。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與之對比,在黃河以北的多個地市,短期能實作全線通水甚至旅遊通航已屬不易,航運功能仍待時日。

無論如何,京杭運河的全線複活,都标志着内河航運的全面複蘇,給河北、山東、江蘇等内陸城市帶來無限新的可能。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04

高鐵時代,為何還要大力建運河?

中國正在進入“市市通高鐵”時代,全國高鐵裡程超過4萬公裡,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營運裡程超過2000公裡的省份多達9個,其中7個實作了“市市通高鐵”。

高鐵如此發達,京滬之間一天可以走上幾個來回,京廣之間朝發夕至不成問題,為何還要大建、大修運河?

究其根本,水運太便宜了。

根據測算,水運的成本,僅為鐵路運輸成本的1/2、公路運輸成本的1/8。

用官方檔案的話來說,水運具有運能大、機關運輸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少等比較優勢,更适合煤炭、鋼鐵、工業産品等大宗貨物運輸。

從國際橫向來看,大陸内河固定資産投資僅為2%,内河航運貨運量僅占全國的8%。

與之對比,德國内河占28%,美國内河占15%,中國内河航運提升空間相當巨大。

更關鍵的是,近年來,随着國内大循環戰略的橫空出世,加上基建補短闆、穩經濟的需求,内河航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此而言,内河港口之于内循環的意義,絲毫不弱于沿海港口之于國際大循環承擔的角色。

是以,近年來,發展内河航運,成為政策關注焦點。

日前釋出的《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提出,科學論證和有序推進内河航運發展,鞏固長江黃金水道、珠江、大運河黃河以南段等航運主通道。

顯然,當内河航運重回高光時刻,一衆内陸城市有望再次起飛。

05

京杭運河、平陸運河之後,還有哪些運河有望上馬?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大陸将重點推進平陸運河、湘桂運河、贛粵運河三大人工運河項目。

目前,廣西平陸運河已經開工建設,而另外兩大運河,官方表述話語是“紮實開展前期專項研究”,恐怕沒有這麼快落地。

高鐵時代,中國為什麼還要修運河?

湘桂運河與贛粵運河,一條連通漢湘桂大通道,一條貫通浙贛粵大通道,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連成一體,覆寫廣東、浙江、廣西、湖南、江西等省份。

這兩條運河一旦貫通,為長三角、珠三角擴大經濟腹地,也為廣西、江西等欠發達省份重制曆史榮光。

然而,無論是古代的京杭大運河,還是如今的三大人工運河,任何運河建設都耗資巨費,若無可與之比對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往往不會輕易動工。

根據規劃,平陸運河投資達727億元,而湘桂運河全線投資預計達1500億元,至于跨越幅度最大的浙贛粵運河,總投資可能會超過3000億元。

平陸運河之是以率先上馬,原因在于花費最低、建設難度最小、通航價值相對較大,且不乏強省會戰略的支援,更解決了南甯要繞行廣州出海的老問題。

湘桂運河與贛粵運河,可能還要等待更為合适的時機。

來源:國民經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