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問|潛在新藥可防治新冠任何變體并治療長新冠?需更多證據

作者:澎湃新聞

·“目前QIMR的論文中有間接的證據表明NACE2i與長新冠的發炎相關,而長新冠的症狀涉及呼吸、心血管、神經、泌尿、消化、皮膚等多個系統,其對長新冠的效果有待臨床試驗檢測。”

當地時間6月27日,澳洲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QIMR”)釋出新聞稿稱,其開發的潛在新藥NACE2i可以預防治療任何新冠病毒變異體感染,并逆轉持續性發炎,而發炎是長新冠的主要驅動因素。

該研究團隊還開發了一種血液測試以檢測細胞周圍的保護性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受體層。他們在人類血液樣本中的測試發現,反複感染新冠的人體内缺乏保護性ACE2受體層,而NACE2i可以恢複這種具有保護作用的标志物。

相關論文同日發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論文的共同作者、QIMR 基因調控與轉化醫學小組負責人Sudha Rao教授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非常令人興奮,我們相信,這可能是一種非常有希望的佐劑,可以提高現有疫苗的有效性,提供持久的保護,防止任何試圖進入細胞的變種。”

目前,NACE2i仍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QIMR研究團隊表示,下一步将應用NACE2i 開展感染者臨床試驗以驗證其效果。

重新程式設計ACE2,阻止病毒進入細胞

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青年研究員王鵬飛長期從事新發傳染病防治方面的研究,他向澎湃科技解釋了QIMR研究所的發現:“這篇文章基于該團隊之前一項有意思的研究,他們先前發現,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一種表觀遺傳修飾(甲基化)會影響其與冠狀病毒的結合,進而影響病毒的感染。他們還發現,完整長度的ACE2向細胞核轉位,在病毒複制中起重要作用,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能力至關重要。通過研究ACE2的結構,他們開發出一種名為NACE2i的靶向核ACE2的肽類藥物,可以阻止ACE2的核轉位和病毒複制。”

據QIMR研究所新聞稿,NACE2i 作用機制是重新程式設計被新冠病毒劫持的ACE2受體,使其傳回細胞表面,在那裡充當“鎖”,阻止病毒進入細胞,這個過程還可以逆轉新冠病毒在肺部引起的發炎。

“在倉鼠模型中,通過NACE2i靶向核ACE2途徑可以顯著抑制病毒複制和肺部發炎病理變化。研究還發現NACE2i可以誘導細胞中ACE2的表觀遺傳修複,減少潛在病毒儲備,并增強對新冠病毒的免疫保護。由于新冠病毒必須依賴ACE2感染,是以這種治療方法不受病毒變異株的影響,具有開發成廣譜抗病毒藥物的潛力。”王鵬飛說。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盧洪洲也向澎湃科技提到,NACE2i對新冠的治療具有一定的廣譜性,但是由于新冠病毒不可預測的變異,NACE2i與疫苗結合使用是更有效的治療新冠的手段。

安全性方面,盧洪洲介紹,目前在小鼠體内的實驗結果表明,NACE2i對小鼠的體重、體溫沒有影響,同時也不存在其它可觀測的不适。但NACE2i在人體内的安全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進行驗證。

此前,一款治療肝病的老藥“熊去氧膽酸”也曾展現出通過關閉ACE2受體來預防新冠感染的潛力。不過,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複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主任醫師楊欣榮曾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訪時指出:“熊去氧膽酸可能可以用于預防新冠的結論還隻是在實驗室産生的結果,是否真正有效還不一定。研究團隊目前隻進行了非常小規模的8例患者的人體試驗。如果要應用于臨床,還需要更多人體試驗的資料,但是做臨床研究可能并不容易。”

盧洪洲向澎湃科技解釋,熊去氧膽酸通過抑制細胞膜中ACE2的表達,進而抑制病毒的侵染與複制,NACE2i則是通過抑制ACE2進入細胞核。雖然兩者的靶點都是ACE2,但是涉及的過程卻不一樣。

對長新冠有效?

“另一個重大發現是,我們發現了病毒持續誘導發炎的途徑,這些發炎會導緻長新冠患者的器官損傷。這項研究表明,我們的藥物可以用來預防發炎,甚至可以在臨床前模型中修複受損的肺部組織。這既是一種預防,也是一種治療。”Rao說。

王鵬飛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認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文章提到新冠刺突蛋白可能在新冠康複後持續存在于單核/巨噬細胞中,可能是導緻‘長新冠’的原因。這些長壽的單核/巨噬細胞成為病毒長期存在的‘儲存庫’。但是這些很多都是基于間接的證據或推測,我們需要更多直接的實驗證據來判斷這個說法是否可信。”

盧洪洲也表示,目前QIMR的論文中有間接的證據表明NACE2i與長新冠的發炎相關,而長新冠的症狀涉及呼吸、心血管、神經、泌尿、消化、皮膚等多個系統,其對長新冠的效果有待臨床試驗檢測。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長新冠“是指在新冠感染後3個月依然存在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并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的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胸痛、味覺嗅覺喪失等。有研究估計,“長新冠”的發生率在非住院患者中為10%-30%,在住院患者中為50%-70%,在接種疫苗後的人中為10%-12%。

近日,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團隊在醫學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EMI)上發表了題為《關于上海新冠奧密克戎患者長新冠症狀造成的系統性影響的一年期随訪研究》的論文,對上海2022年3月至6月暴發的奧密克戎BA.2疫情中首次感染新冠的兩萬餘名患者進行了一年的随訪,發現長新冠呈現“異質性”(即病因不明确,發病機制各有不同)與随時間衰減的效應。此外,張文宏團隊在其研究所針對人群中的長新冠患者中沒有觀察到顯著的器官損傷,但發現長新冠症狀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精神狀态都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6月23日,張文宏在上海舉行的“從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到新發再發傳染病的防治”研讨會上表示,醫學界尚未對“長新冠”形成統一的科學概念,尚未找到統一的特征和标記,并不建議科研人員馬上對此展開研究。

此前,5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在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23年學術年會上說:“長新冠是一個基本事實,不要回避。感染次數越多,後遺症風險越高,這是有臨床資料的。”

盧洪洲也曾在6月初接受澎湃科技采訪時表示,其團隊針對奧密克戎感染所緻長新冠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國記憶體在長新冠,但總體并不嚴重,發病率也沒有國外那麼高,多數長新冠症狀持續5-6個月可以消失。他還表示,盡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以避免長新冠的發生。

目前,國内已上市6種針對3CLpro和RdRp兩大靶點的抗新冠病毒藥物,是否還需要繼續研發針對其他靶點的藥物?盧洪洲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具有非常強的突變能力,并且其一直不可避免地朝着不可預測的方向進行變異。在治療新冠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有不同靶點、不同機制的藥物,以防病毒的突變使之對特定靶點的藥物産生耐藥。